首页 理论教育 剥脱性骨软骨病

剥脱性骨软骨病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剥脱性骨软骨病是指发生在某些关节的特定部位的骨软骨片的分离。由于一次或多次反复的损伤引起软骨下骨折,破坏了软骨下的血液供应,使骨软骨片逐步分离。目前公认的是,缺血性骨坏死和外伤这二种病理改变同时存在。手术切开后找到病变部位,检查分离的骨软骨片活动程度。若骨软骨片已完全游离到关节腔内,一般都行游离体摘除。卧床休息,患肢石膏固定,避免负重,争取病变组织自身修复,以纤维组织填充裂隙,阻止骨软骨片的脱落。

剥脱性骨软骨病(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是指发生在某些关节的特定部位的骨软骨片的分离。碎片可以部分分离,完全分离或游离到关节内。

流行病学】 好发于10~18岁的儿童或青少年。成人也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膝关节股骨内髁里面,偶见于髋、肩、踝等关节。少数病例出现双侧同时发病。患儿得此病,只要早期诊断,正确治疗,预后良好。该病最终可导致退行性骨关节炎的发生。

【病因病理】

1.病因 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损伤以及一些解剖力学的因素引起本病的发生。由于一次或多次反复的损伤引起软骨下骨折,破坏了软骨下的血液供应,使骨软骨片逐步分离。不排除某些患者原先已有的先天血供系统或软骨结构的缺陷,特别是那些双侧有病变的病例,因此,除损伤外,感染、遗传、内分泌紊乱、解剖异常等也可能是引起本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2.病理 早期病变发生在软骨下骨质。由于各种原因,软骨下骨质逐渐出现缺血性改变,致使部分骨质坏死,骨片发生分离。分离部位的软骨面最初是正常的,以后随着骨片的活动和失去软骨下骨质的支撑,软骨变软、变色,逐渐纤维化。骨软骨片可能在原位呈部分分离,完全分离或游离在关节腔中。游离的骨片通常包括骨松质和软骨,随着在关节腔中时间的延长,游离体的表面变光滑,形态接近圆形,四周包绕软骨。由于滑液的营养,软骨逐渐增大。关节面的缺损部位渐渐被纤维组织填充,纤维组织下为硬质骨。

目前公认的是,缺血性骨坏死和外伤这二种病理改变同时存在。持续的反复的损伤导致了骨片的游离和继发关节的退行性改变。

骨软骨坏死剥脱处,表面有纤维组织覆盖,以后这些组织变为纤维软骨。由于骨软骨剥脱,表面不规则,最终不可避免发生退行性骨关节炎。除了骨软骨结构的坏死退变外,关节腔内滑膜充血,细胞增生、肥大,绒毛丛生,浆液性关节积液,后期可出现典型的骨关节病病理表现。

3.分类 为了便于治疗,临床上可把患者分为少年剥脱性骨软骨病,成人剥脱性骨软骨病。

4.中医理论 虚邪入侵机体骨质而致骨蚀,本病属于中医骨蚀。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疾病发展的程度。早期症状轻而模糊,可出现受累关节乏力,轻度疼痛,随着病情进展,症状会明显起来,疼痛逐渐加重,伴有间隙性运动障碍和跛行。有时有关节肿胀,积液和异物嵌顿的僵硬感“脱力”感。当骨软骨片游离于关节间隙,可出现交锁症状,有时可在关节浅表处如髌骨周围摸到游离体(关节鼠),有时可有局限性压痛和肌肉萎缩,某些病例在屈膝90°位时在股骨髁局部能够触及压痛点。

【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1)X线摄片表现:受累关节面的软骨下骨出现一窄条的密度减低区;有时呈环状。被围绕的骨软骨片密度增高,边缘不整齐,形态不规则。骨软骨片完全分离后则表现为关节内游离体。较大的游离体容易辨认。如果游离体内包含的骨松质很少,则很难在普通的X线片上看到。有时临床表现很支持本病的诊断,而在常规的正侧位X线片上无阳性发现,则需要根据病变的部位使用一些特殊的投影方法或技术,如切线位、断层摄影、关节造影等。

(2)CT或MRI检查:对诊断有疑问的病例,可用CT或MRI辅助检查,以明确病损性质、部位和受累程度,以及有无游离体。CT关节造影对关节软骨病可有进一步了解。

2.实验室检查 一般无阳性征发现。

【诊断依据】 早期受累关节乏力,轻度疼痛,慢慢疼痛加重,伴有间隙性跛行和运动障碍,有时关节肿胀,积液和异物嵌顿的僵硬感,可出现交锁征,肌肉失用性萎缩,关节肿胀,结合X线及CT、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本病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骨软骨片的脱落和关节面的退变。本病对少年与成人治疗,有所不同。由于骨骼未发育成熟的小孩得此病时,骨片都不分离而且常易愈合,所以可采取保守疗法,局部限制剧烈活动常取得良好效果。鉴于关节面的不和谐常导致关节病发生,因此,对成人疾病应重视其骨片复位保持关节面形态。

1.少年 应避免剧烈运动。如存在关节积液,需卧床休息或石膏固定3周。

2.成人 非手术治疗3~4个月无效,X线示病变范围增大,骨质有硬化者应考虑手术探查。如有条件在手术前可先做关节镜检查,以确定病变的程度、范围,是否已完全分离。手术切开后找到病变部位,检查分离的骨软骨片活动程度。如果在原位还比较坚固,则可行钻孔术,从关节面直钻至软骨下。虽然此法对关节面有些损伤,但所钻的孔内会迅速长出纤维软骨,对固定骨软骨片效果良好。如探查时发现骨软骨片已非常活动,则应分离骨片,在缺损处做刮匙及钻孔,然后置骨软骨片于原位,用细金属针固定。在放置骨软骨片时应注意对位合适。有时需从股骨髁的外侧面取些骨松质,填充在缺损处,以求骨软骨片与缺损处对合完整。术后2d可拄拐下地,患肢管型石膏固定4周。若骨软骨片已完全游离到关节腔内,一般都行游离体摘除。

疾病早期,病变程度和症状都较轻时,非手术治疗有时能奏效。卧床休息,患肢石膏固定,避免负重,争取病变组织自身修复,以纤维组织填充裂隙,阻止骨软骨片的脱落。

【研究进展】 近年来,膝关节镜手术技术发展,关节软骨生物学修复成为研究热点,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出良好的前景,甚至有个报告获得成功。

周旭峰认为MRI检查能极准确地检出软骨下裂隙和关节腔内游离体,为外科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影像依据。

(刘习群 周长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