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处方用药的发展

明代处方用药的发展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百病主治药”“不眠”证下,载有用于治疗不眠的药物30种,极大地丰富了用药品种和数量。明代有不少医家针对失眠证总的病机特点,提出了治疗失眠证的主治方或通治方,并有以主治方结合季节、病候进行加减变化的用方模式。明代文献载方也较为丰富,据初步统计,明代用于治疗失眠证的医方达105首,用药139种。与宋元时期相比,远志、半夏等祛痰安神药的使用次数明显增多。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百病主治药”“不眠”证下,载有用于治疗不眠的药物30种,极大地丰富了用药品种和数量。

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论述了“诸病应忌药总例”,依据药性把临床常用药物分为补气、温补、大热、破气、闭气等32类,其后详细论述了临床各科常见病证的用药宜忌。对于心血虚有热之不得眠,他提出了忌:升、辛燥、热,宜:敛、养阴血、清热;胆虚之病后不得眠,忌:汗、吐、下、苦寒、破气、燥,宜:甘温、甘平、酸敛,佐以微辛。尽管缪氏所分证型较为单一,远非临床见证全部,但对于心血虚有热和胆虚不眠两个证型而言,却极具用药参考价值。

明代有不少医家针对失眠证总的病机特点,提出了治疗失眠证的主治方或通治方,并有以主治方结合季节、病候进行加减变化的用方模式。如吴球在《活人心统》一书中列出了治疗失眠证的“活套”之法,以酸枣仁为君,麦冬、茯苓为臣,甘草、川归梢、橘红为佐,竹茹为使,煎时加姜2片。并指出内热口干者加炒黄连,气虚者加人参。解桢在《医学便览》列有难睡要药,创立了以二陈汤和四物汤为主方,再通过季节、脏腑辨证及其他相兼病证予以加减变化的用方模式。依此用药模式,以两方加减变化可演为40余方,有执简驭繁之妙。这种以一方为主,据证变化加减的方法,活法圆机,对于失眠病证的辨治,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明代文献载方也较为丰富,据初步统计,明代用于治疗失眠证的医方达105首,用药139种。在105首方剂中,用药频次最高的前10位药物分别是:甘草60次(频率为57.14%)、人参54次(51.43%)、酸枣仁39次(37.14%)、当归34次(32.38%)、茯苓31次(29.52%)、麦冬30次(28.57%)、生地黄28次(26.67%)、远志26次(24.76%)、半夏23次(21.90%)、茯神23次(21.90%),见图4-3。与宋元时期相比,远志、半夏等祛痰安神药的使用次数明显增多。这一时期开始使用的药物有龙眼肉(6次)、莲子肉(5次)、枸杞子(4次)、玄参(4次)、南星(3次)、灯心(2次)、钩藤(2次)、菊花(2次)、山楂(2次)、乌药(2次)等多种。

图4-3 明代用药频次分布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