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元时期处方用药的发展

宋元时期处方用药的发展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方书大量出版,治疗失眠的方剂也骤然增多,尤其是《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均载有数十首治疗失眠的方剂。宋金元时期,无论治疗失眠证的方剂还是用药品种,都极为丰富,远超前代。据初步统计,宋元时期用于治疗失眠证的医方达145首,用药157种。

宋代《太平圣惠方》“诸疾通用药”中,“不得眠”证载药亦有所增加,共有:酸枣仁、榆叶、细辛、乳香4种,较前代增加了乳香一药。宋代失眠治方中虽然也已开始有应用乳香的记载,但考历代诸家本草,除《本草纲目》载其“治不眠,入心活血”[33]之外。其余各家本草鲜有乳香可用于治疗失眠的内容,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主要作用是抗炎和抗肿瘤,并未发现其可用于治疗失眠症的药效。《太平圣惠方》非常重视风病,在治疗上针对风性善动的致病特点,主张用质重滋腻等药。其所载治疗失眠诸方中,除了大量应用人参、酸枣仁、甘草茯苓、茯神、麦冬、黄芪等药之外,还首次应用了丹砂、熟地、鳖甲等质重滋腻之药,以滋阴敛阳,重镇安神。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载医方中,香药的应用极为普遍,如乳香、木香、肉桂、麝香、沉香、藿香等药,均为宋以前从未使用过的香药。

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中论及失眠治方真珠丸和辰砂远志丸时,率先提出了“日午夜卧服”的失眠方的择时服药法。一般而言,安神类方药具有安神定志之功用,常由滋养阴血与质重镇摄药物配伍组成,于夜卧时服用,既利于充分利用药物效果迅速安眠,又符合阴药服于阴时的规律。

宋代方书大量出版,治疗失眠的方剂也骤然增多,尤其是《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均载有数十首治疗失眠的方剂。宋金元时期,无论治疗失眠证的方剂还是用药品种,都极为丰富,远超前代。据初步统计,宋元时期用于治疗失眠证的医方达145首,用药157种。在145首方剂中,用药频次最高的前10位药物分别是:人参51次(35.17%)、酸枣仁41次(28.28%)、甘草30次(频率为20.69%)、麦冬27次(18.62%)、茯苓26次(17.93%)、茯神22次(15.17%)、黄芪18次(12.41%)、当归17次(11.72%)、朱砂16次(11.03%)、黄芩15次(10.34%),见图4-2。与晋唐时期相比,人参、酸枣仁、茯神等补益安神药的使用次数明显增多。这一时期开始使用的药物有朱砂(16次)、熟地黄(14次)、柴胡(8次)、龙齿(7次)、羚羊角(5次)、木香(5次)、羌活(5次)、乳香(5次)、犀角(5次)、鳖甲(4次)、冰片(3次)、琥珀(3次)、天花粉(3次)、沉香(2次)等多种。

图4-2 宋金元时期用药频次分布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