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循环营气(血)两次入心,第二循环又一次入心,共三次入心。由今天的血液循环的认知,肺循环只在肺和心之间进行,是通过这个循环将静脉血更新为输送营养和氧气的动脉血,为了便于今后的对照研究,这里以心为出发点,将营气(血)循环划分为三个循环:
一是:心(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心。
二是:心(手少阴)—手少阳—足少阳—肺(手太阴)—督脉—心。
三是:心(手少阴)—肺(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心。
后面两个循环都将肺循环包含其中。
由于内经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内经的血液循环理论,与今天所了解的血液循环理论相差很大,但是也有许多重大意义,下面我们做出一些讨论。
经脉(主血管)群落的划分,即手足三阴三阳及任、督、跷的分类,与人体主血管的分布不相一致,如手三阳将胃、大肠、小肠分别和手、上肢、头面等的经脉联合成群,这与人体主血管的走向和连接不一致,或者说内经经脉的划分为手足三阴、三阳及任、督、跷缺乏解剖学上的依据。在《脉度》中,内经对于手足三阴、三阳及任、督、跷的长度都有非常具体的陈述,如:“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只有三阳(太阳、阳明、少阳)但是每一阳有左右两支,故谓之六阳,也就是说三阳脉的长度是相同的,都是五尺,这种测量很可能是在皮肤面上进行,或者大致选择了上肢和头部的一些大动脉、静脉血管,而三阳在胸腹中的主血管的选择和测量更为困难,内经只给出了结果,而没有说明是如何测量的。其次内经不了解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心,而误以为来自肺的呼吸,因此内经的血循环从肺开始没有通过心脏加压而直接进行循环。从而只认识到心至肺的主血管通道,而忽视了肺至心的动脉血管通道。关于十二经的划分《逆顺肥瘦》中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从血液循环是连续在十二经脉和任督脉中进行,可以肯定地说,十二经脉和任督脉就是人体的主脉管,即主血管。而且《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而别者为孙”,也就是说经脉和孙络一样都是人体的血管,不过经脉是主血管或者说是大血管。并且内经讨论十四经脉的该篇经文,其标题就是“经脉第十”,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六阴六阳、任、督之脉就是经脉,就是人体大脉(血)管。只是由于内经以后,中医丢失了内经优秀的解剖学传统,才弄不清十四经脉其实就是人体主血管的分群。近二百年来,西方较精准的解剖学进入,但是由于十四经脉主血管分群,与解剖学主血管分布相差甚远,使今天的中医界仍然不能认识到十四经脉就是人体主血管。致使笼罩在十四经脉上的神秘面纱,两千年不能揭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