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胆和胃,和解少阳法

清胆和胃,和解少阳法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7条论述病邪直接侵犯,从而补充少阳病的发病原因。少阳病的病理机制与转属阳明的证治。本条无明显少阳见症,故非少阳柴胡证可知。纵观以上,凡是由于肝胆木邪乘犯脾胃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出现不欲饮食及呕吐、腹痛等脾胃运化失常的症状,均可用小柴胡汤和解肝胆与脾胃的关系。小柴胡汤的主要功效为清胆和胃,和解少阳。半夏泻心汤是和解肠胃寒热虚实,而小柴胡汤是和解肝胆寒实。

【原文】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1、胸胁苦满2、默默3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97)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4,法当腹中急痛5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6者,与小柴胡汤主之。(100)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可与小柴胡汤。(148)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29)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230)

本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三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解】

1.往来寒热:即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2.胸胁苦满:苦,用作动词;满,古与懑(通闷)通。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

3.嘿嘿:嘿通默,静也。即表情沉默,不欲语言。

4.阳脉涩,阴脉弦:浮取脉涩,沉取脉弦。

5.腹中急痛:腹中拘急疼痛。

6.不差:差,此处同“瘥”,谓病不愈。

【释义】

96条论少阳病的病机是少阳受邪,枢机不利,正邪相争,互有进退则寒热往来。邪郁少阳,经气不利则胸胁苦满。肝胆气郁,疏泄不利则神情默默寡言。肝木郁滞,影响脾胃之运化故不欲饮食。气滞则火郁,郁火扰心则心烦。少阳不和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频频作呕。治以和解为主,使枢机运转,病邪外达,则诸证可愈。小柴胡汤是本证的主治方剂,因此,亦可称此证者为小柴胡汤证。

97条论述病邪直接侵犯,从而补充少阳病的发病原因。少阳病的病理机制与转属阳明的证治。血弱气尽是虚,邪气因入是实。正虚则寒,邪实是热,所以“正邪分争,往来寒热、”,肝胆之邪,多犯脾胃。胆汁是肝之余气所生,肝胆互为表里,共同主司胆汁的疏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胆疏泄不利,进一步影响脾胃的运化,而见不欲饮食及呕吐等脾胃运化失常的症状。“脾主大腹”,脾胃病变除不欲食、呕吐外,还常见腹痛。“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99条论三阳合病的治法。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属太阳表证,胁下满为少阳半表半里证,手足温而渴系阳明里证。对此三阳合病之证,治从少阳,而以和解为主,方用小柴胡汤使枢机运转,上下宣通,内外畅达,则三阳之邪自可得解。此正如方有执所言:“夫以三阳俱见病,而独从少阳以小柴胡汤为治者……(是)从少阳和而三善则得也”。至于三阳合病的妥当用药,钱天来认为“当从小柴胡加减用之。太阳表证未除,宜去人参加桂枝;胁下满,当加牡蛎;渴则去半夏加瓜蒌根为是”。

100条论少阳兼里寒证,治用先补后和之法。因中焦虚寒,气血不足之人,若投小柴胡汤苦寒之剂,必使中虚更甚,而引邪深入。若先补其虚,使气血充沛,抗病有力。然后祛邪,则无后顾之忧。先与小建中汤,其意即在调节气血,建中止痛,并寓扶正祛邪之意,是补土御木之法;若服汤后,腹痛虽减而未愈,且脉弦不解者,知少阳之邪未除,再以小柴胡汤以和之,是泄木邪而保中土之法。

148条所论为太阳与阳明合病。本条无明显少阳见症,故非少阳柴胡证可知。“伤寒五六日”而仍“微恶寒”,说明太阳表证尚存;而头汗出、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等症,则是阳明里热或上蒸或郁闭或碍胃所致。这种太阳表证未尽得解、阳明热结尚属轻浅的表里同病之证,即称为“阳微结”。“阳微结”乃是与阴明腑实燥热之“纯阳结”相对而言。仲景用小柴胡汤治“阳微结”之证,说明小柴胡汤具有通便效能,对此历代医家也屡有论及,如《金匮发微》《伤寒论方解》及陈亦人《伤寒论求是》等,均有明确指出。

229条和230条所论少阳与阳明合病。两条中提到“潮热”和“不大便”说明病已深入阳明,但又云“大便溏”“小便自可”及“舌上白胎”,说明阳明热实并不是太甚;而“胸胁满不去”及“胁下硬满”,则是少阳枢机不利之明征;故可认为这两条是少阳与阳明合病且势各参半的一种情况。治用小柴胡汤者,旨在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热汗出而解。

266条所论少阳病的病机为枢机不利。少阳在三阳之中主枢,少阳病的病机实质就是“枢机不利”,而小柴胡汤的功效正是“和解枢机”,故小柴胡汤就理当可治“少阳病枢机不利”。故喻嘉言《尚论张仲景伤寒论》将太阳篇中涉及小柴胡汤的条文悉归于少阳病篇讨论,从而扩充了少阳病篇的内容。

纵观以上,凡是由于肝胆木邪乘犯脾胃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出现不欲饮食及呕吐、腹痛等脾胃运化失常的症状,均可用小柴胡汤和解肝胆与脾胃的关系。所以,小柴胡汤也是从调和的角度治疗脾胃病的一个代表方。

【方义】

小柴胡汤的主要功效为清胆和胃,和解少阳。方中柴胡、黄芩,清疏少阳胆热,调达肝胆气机;半夏配生姜,即小半夏汤,和胃降逆止呕;人参、甘草、大枣相伍,补脾益气,扶正以防少阳之邪内传于土。本方药虽七味,但配合默契,既有柴胡、黄芩之苦寒清降,又有生姜、半夏之辛开散邪,人参、甘草、大枣之甘补调中,七药相辅相成,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既能疏利少阳枢机,又能调达气机升降,更使内外宣通,气血调达,是和解之良剂,后世称其为“和剂之祖”。小柴胡汤是半夏泻心汤去黄连、干姜,加柴胡、生姜而成。去干姜加生姜是为了加强止呕作用,而关键是去黄连,加柴胡。柴胡除了清疏少阳作用外,柴胡加入半夏泻心汤又有“引经”的意义,引入少阳。在半夏泻心汤中加入柴胡,使和解肠胃之剂变成和解肝胆脾胃之方。半夏泻心汤是和解肠胃寒热虚实,而小柴胡汤是和解肝胆寒实。

临床加减:若渴是木火内郁,犯及阳明,胃燥津伤,去半夏,加人参、瓜蒌根之甘苦清润,以清热生津。若腹中痛是土被木乘,脾络不和去黄芩之苦寒,加芍药于土中泻木,和络缓急以止痛。脾阴不足,谷食不化,以小柴胡汤去半夏,加天花粉生津化谷,补养脾阴。

【历代论述】

方有执: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互文也。言伤寒与中风,当五六日之时,皆有此往来寒热以下之证也。五六日,大约言也。往来寒热者,邪入躯壳之里,脏腑之外,两挟界之隙地,所谓半表半里,少阳所主之部位,故入而并入阴则寒,出而并入阳则热,出入无常,所以寒热间作也。胸胁苦满者,少阳之脉循胸络胁,邪凑其经,伏邪搏聚也。默,静也。胸胁既满,谷不消化,所以默默不言,不需饮食也。心烦喜呕者,邪热伏饮搏胸胁者,涌而溢也。或为诸证者,邪之出入不常,所以变动不一也。(《伤寒论条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柯韵伯:此言非伤寒五六日而便中风也,言往来寒热有三义:少阳自受寒邪,阳气衰少,既不能退寒,又不能发热,至五六日,郁热内发,始得与寒气相争,而往来寒热之一也;若太阳受寒,过五六日,郁热内发,始得与寒气相争,而往来寒热之二也;风为阳邪,少阳为风脏,一中于风,便往来寒热,不必五六日而始见,三也。少阳脉循胸胁,邪入其经,故苦满;胆气不舒,故默默;木邪犯土,故不欲食;相火内炽,故心烦;邪正相争,故喜呕。盖少阳为枢,不全主表,不全在里,故六证皆在表里之间,仲景本意重半里,而柴胡又主在半表,故少阳证,必见半表,正宜柴胡汤加减。如悉入里,则柴胡非其任矣,故小柴胡汤称和解表里之方。(《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少阳脉证》)

【病案分析】

李某,男,41岁。胃脘部灼痛2个月,伴呕苦、腹胀,急躁易怒、善太息,食少纳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黄稍腻,脉弦滑。胃镜示胆汁反流性胃炎,镜下见大量胆汁反流,胃液pH值5.71,三羟胆酸248.30ng/h。予柴胡、半夏、黄芩、黄连、大枣、枳壳、木香各15克,炙甘草、生姜各10克,党参、黄芩各30克。服3周后症状缓解,胃镜下见胃炎好转,胆汁反流消失,胃液pH值1.96,三羟胆酸76.37ng/h,继服1周,症状消失[1]

按语:小柴胡汤为《伤寒论》中治疗伤寒少阳证邪在半表半里的方剂,本病虽无少阳证的典型症状,但以小柴胡汤加减,补脾胃,调肝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方中以党参、甘草、黄芪、大枣补益中气;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柴胡疏肝解郁;生姜和中降逆止呕;黄芩、黄连清泻胆火,补虚与清邪共享,标本兼治,能够缓解消除临床症状,抑制胆汁反流,达到肝脾同治,胆胃共调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