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泻热消痞法

泻热消痞法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本证属热,除心下痞外,多伴有口渴、心烦、小便赤、舌红、苔黄等证,故宜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清泄邪热,则痞满自消。关脉浮主中焦阳热有余,反映中焦有无形邪热痞塞,治当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消痞。大黄黄连汤,以导其虚热。

【原文】

心下痞1,按之濡2,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3二升,渍4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词解】

1.痞:痞有闭塞不通之意。

2.濡:柔软。

3.麻沸汤:滚沸的水,即开水。

4.渍:浸泡。

【释义】

154条心下痞,按之濡,是谓心下(胃脘)有痞塞不通之感,但按之柔软,而不坚硬疼痛,说明此病乃气机痞塞所致,而不是痰水实邪之结。关脉以候中焦,浮主阳热,是为无形邪热结于心下,气机壅滞,故心下有闭塞不通之感。因未与有形之邪相结,故虽痞塞而不疼痛。本证属热,除心下痞外,多伴有口渴、心烦、小便赤、舌红、苔黄等证,故宜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清泄邪热,则痞满自消。本证心下痞,按之柔软不痛,自有别于心下痛,按之石硬,寸脉浮关脉沉之大结胸证。故“按之濡”是辨证之关键。

164条所论述的是伤寒表证未解,误下后导致热邪入里。伤寒是为表证,治当发汗解表。即使表证兼有里实,一般也应先汗后下,乃正治之法。今病在表,即使用下法,必使胃气受伤而引邪深入。医者不察,复因表证未解,再与发汗,是为汗下失序,导致表证仍在,而邪热乘虚内陷,滞塞中焦,气机不畅,而成心下痞。若表邪尽陷于里,则恶寒罢,为表证不复存在;今仍见恶寒,是表邪未解之征。既言“表未解”必伴见发热、头痛、脉浮等。如是表里同病,治则应遵循表里先后之法,先行解表,而后治痞。若先攻痞,则不仅有郁遏表邪之弊,且有引邪内陷之机,而发生变证。故曰:“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从以上两条分析,本证成因为表症未解,误下后中气被伤,邪气入里化热,壅塞于中焦脾胃,致使气机痞塞,窒而不通,如此便形成心下痞。名为心下,实乃胃脘。因胃脘居于中焦,胃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胃中气机痞塞,则胃气失和,升降失常,故病人自觉胃脘部有堵闷痞塞之感。不痛,按之柔软,说明此病乃气机痞塞所致,而不是痰水实邪之结。关脉浮主中焦阳热有余,反映中焦有无形邪热痞塞,治当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消痞。如热痞兼表证,当先解表,后攻痞。

我们体会,本证是热邪阻滞中焦脾胃气机的运行,以胃脘胀满的痞证为主,未至热结、热秘,所以治疗上以清热舒畅气机为法,药物以开水渍汁为饮,取其轻灵之气,这是用药上要注意的。

【方义】

大黄、黄连均为苦寒之品,大黄泻热和胃开结,黄连善清心胃之火,二药合用,使热邪得去,气机通畅,则痞满自消。本方煎服法尤有妙义,大黄、黄连苦寒,气味俱厚,若煎服必下攻肠道而具泻下作用。今不取煎煮,而以麻沸汤浸泡少顷,绞汁饮服,意在取其气之轻清上行,不欲其味之重浊,使之利于清中焦无形之邪热以消痞,又可避免大黄苦寒泻下之弊。

【历代论述】

成无己:心下硬,按之痛,关脉沉者,实热也;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虚热也。大黄黄连汤,以导其虚热。(《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钱天来:心下者,心之下,中脘之上,胃之上脘也。胃居心之下,故曰心下也……其脉关上浮者,浮为阳邪,浮主在上。关为中焦,寸为上焦,因邪在中焦,故关上浮也……按之濡,乃无形之邪热也。热虽无形,然非苦寒以泄之,不能去也,故以此汤主之。(《伤寒朔源集·太阳病中篇》)

【病例】

高某,女,51岁,1985年9月14日初诊。素体阴虚,痰热内蕴,口舌糜烂,每年间断发作数次。近日又复发,口鼻生疮、结痂、流黄涕;伴心烦、寐差,口干舌燥,苔薄黄欠津,脉细滑。证属心火上炎、肺壅温热,治宜清泻上焦郁热,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原方:大黄3克,黄连3克,黄芩3克,每日1剂,沸水渍5分钟,去渣顿服。连服4剂即愈[19]

按语:邪热扰于上焦,上炎口鼻,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无形热邪内扰相符。以本方用麻沸汤渍服,取其清扬轻淡,以利涤上焦之邪。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