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结核分枝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自发变异率很低,与其他抗结核药物之间没有交叉耐药性,目前这类药物已成为耐药结核的主要选择对象。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的特点,对于用于肺结核长程治疗的此类药物,大多数患者耐受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多为轻中度,很少需要中断治疗。由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影响年幼动物的软骨发育,对儿童和孕妇的安全性至今尚无定论,因此原则上暂不考虑用于儿童和孕妇。

第3代氟喹诺酮类药物中有不少具有较强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对非结核分枝杆菌(鸟胞分枝杆菌复合群除外)亦有作用,为临床治疗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自发变异率很低,与其他抗结核药物之间没有交叉耐药性,目前这类药物已成为耐药结核的主要选择对象。

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独特的抗菌机制,他有双重作用位点,其一是DNA解旋酶又称拓扑异构酶Ⅱ,其二是拓扑异构酶Ⅳ,氟喹诺酮类药物与细菌DNA-拓扑异构酶复合物结合,改变了DNA和拓扑异构酶的构型,而使其DNA复制受阻,此外,氟喹诺酮类药物与DNA-拓扑异构酶复合物结合还能导致拓扑异构酶降解DNA,最终导致细菌死亡。该类药物的主要优点是胃肠道易吸收,消除半衰期较长,组织穿透性较好,分布容积大,不良反应相对较小,适合于长程给药。在肺组织、呼吸道黏膜中有蓄积性,感染部位的浓度比正常组织中高,因其在痰、支气管黏膜、肺等组织的药浓度与血清浓度之比为2或更高,显示了对肺结核的强大治疗作用。现将几种常用药物介绍如下。

氧氟沙星(OFLX):对结核分枝杆菌的MIC为0.5~2μg/ml,(最低杀菌浓度)MBC为1~2μg/ml,在下呼吸道的组织浓度远高于血清浓度,在巨噬细胞中有蓄积的趋势和与细胞外十分相近的MIC,与PZA在巨噬细胞中产生协同作用,与其他结核药之间既无协同作用也无诘抗作用,可能为相加作用。尽管临床应用中人体耐受量仅有中等程度的抗结核作用,但不论对鼠试验结核病和人结核病治疗均有肯定疗效,现在香港将本药与其他可供使用的配伍药一起,常规用于少数耐多药的慢性肺结核病患者。上海肺科医院采用含有OFLX的化疗方案治疗耐多药结核,获得了痰菌培养2个月阴转率50%,3个月62%以及6个月75%的可观效果。有病例单用OFLX每日300mg或800mg持续9个月到1年的患者耐受良好,无明显蓄积作用,并显示剂量大的效果较好,该项研究证明了OFLX的特点更有利于结核病的长程治疗。

环丙沙星(CPFX):对结核分枝杆菌的MIC和MBC与OFLX相似,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但有人认为该药在试管内和RFP一起应用有拮抗作用,体内抗结核活性弱于OFLX,且口服生物利用度只有50%~70%,所以OFLX被更多地用于耐药结核病。

左旋氧氟沙星(LVFX):是OFLX的L型光学异构体,抗菌活性要比D型异构体大8~128倍,对敏感菌及耐药菌的MIC为0.25~1μg/ml,MBC为1μg/ml,比OFLX强1倍,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活性也是OFLX的2倍,良好的抗菌活性、优良的药物动力学和较高的安全性以及与其他结核药之间的协同作用,使LVFX正逐步替代OFLX成为耐多药结核病的主要治疗药物。

司氟沙星(SPFX):是现行氟喹诺酮类药物中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最高的品种,对结核杆菌的MIC为0.25μg/ml,MBC为0.5μg/ml,较氧氟沙星强2~4倍,亦优于左氧氟沙星,但对脑脊液的渗透有限。

洛美沙星(LMLX):对结核分枝杆菌亦具有活性,但弱于对其他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的活性。用于抗结核的剂量为每次400mg,每日2次,如治疗超过1个月的患者可改为每次400mg,每天1次,Primak等对43例初治肺结核用本药与RFP联用其他抗结核药进行疗效对比,3个月的痰阴转率不逊于RFP组。但因其光毒性,从而使其在临床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莫西沙星(MXFX):因附加的甲基侧链可增加抗菌活性,属新一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对结核杆菌的MIC为0.25mg/L,体外活性大致与司氟沙星相当,其杀菌力较司氟沙星更高,对治疗结核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的特点,对于用于肺结核长程治疗的此类药物,大多数患者耐受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多为轻中度,很少需要中断治疗。但无论如何也不能与利福平相提并论。由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影响年幼动物的软骨发育,对儿童和孕妇的安全性至今尚无定论,因此原则上暂不考虑用于儿童和孕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