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时间:2022-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型糖尿病因自身免疫反应引起胰岛炎而破坏B细胞,故胰岛素严重缺乏。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共有8个类型数十种疾病,包括因某些基因变异引起胰岛B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以及各种继发性糖尿病等。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或超体重患者,饮食治疗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促进糖利用,有利于控制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在上述基础上视病情需要选择药物治疗,包括胰岛素和口服抗糖尿病药物。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引起血糖增高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目前国际上将糖尿病主要分为两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因自身免疫反应引起胰岛炎而破坏B细胞,故胰岛素严重缺乏。多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起病急且病情重,血中可测到不同种类的针对胰岛的自身抗体,有酮症酸中毒倾向,需注射胰岛素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群体中占大多数(约95%),其发病与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其病理生理改变可从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不足到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不等,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通常多见于成人,尤以40岁后起病较多。多数发病缓慢,症状相对较轻,约半数无症状,一些病人因慢性并发症、伴发病或仅于健康检查时发现。多数患者不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非胰岛素依赖型),但在疾病某些阶段,可能需用胰岛素控制代谢紊乱。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共有8个类型数十种疾病,包括因某些基因变异引起胰岛B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以及各种继发性糖尿病等。妊娠期糖尿病(简称GDM)是指在妊娠过程中初次发现的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而且2型糖尿病的发病趋向低龄化,其在儿童中的患病率升高。糖尿病使病人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给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必须积极治疗。

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充分明了,缺乏针对病因的治疗。目前强调早期治疗,长期治疗和综合治疗的原则。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了糖尿病现代治疗的5个要点,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和糖尿病健康教育。对1型糖尿病患者,在合适的总热量、食物成分、规则的餐饮安排等措施基础上,提供足够、合理的营养,终身应用胰岛素治疗,有利于控制高血糖,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保证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或超体重患者,饮食治疗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促进糖利用,有利于控制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在上述基础上视病情需要选择药物治疗,包括胰岛素和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按作用机制,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又分下列几类:①磺酰脲类,主要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上应用的品种有,第一代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第二代的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等;②双胍类降血糖药,我国使用的有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③α-糖苷酶抑制药,能竞争性抑制多糖、双糖向单糖的水解,延缓葡萄糖进入血液的速度,使饭后血糖不至于升得很高,目前用于临床的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糖尿病是慢性病,在长期随访中,须定期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及其他生化指标,还需要个体化用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双胍类降血糖药有降体重作用,不易发生低血糖,较安全,肥胖的2型糖尿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下者可首选双胍类,但其口服后胃肠反应较多,宜在饭后服用;磺酰脲类药物用量过大能出现低血糖,应控制使用,宜在饭前20~30分钟服用;高血脂的2型糖尿患者可考虑使用格列齐特;肾功能差的或老年患者宜选用格列喹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