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行相关的医学问题

旅行相关的医学问题

时间:2022-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育运动团队外出旅行期间的医务保障工作,除上述已经讨论的有关内容以外,还应重视和解决某些与旅行有关的其他医学问题。⑥对海拔4 000m以上的登山运动,可采用遥测装置,进行医学监护,发现异常反应及时撤退到安全高度上。少数严重者,应及时给予大量吸氧并转送低地进行相应的抢救治疗。当运动员前往高温地区参加比赛时,同样也有发生中暑的可能。热射病主要因高温条件下机体散热障碍、体内热量积累所致。

体育运动团队外出旅行期间的医务保障工作,除上述已经讨论的有关内容以外,还应重视和解决某些与旅行有关的其他医学问题。

一、时差的影响和调整

随着国际体育交往的发展,运动员常常必须到远离训练本部的地方去参加比赛活动。这样,在出发地和目的地之间就有时差问题。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存在着一定的昼夜变动节律。例如,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一般地说,白天以兴奋为主,夜间则抑制占优势;内分泌系统中,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垂体-肾上腺髓质轴的激素分泌白天多于夜间,而生长激素则相反;心肺功能的活动水平也是如此,白天高于夜间。这种生理功能的昼夜变动和差异是在一定模式的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并与生活需要相适应的。运动员在长期的独特训练生活中,其生理功能同样也会形成一种与训练生活的需求相适应的昼夜变动节律。当运动员乘坐飞机抵达一个远离训练本部的地方时,由于时差的关系,原来形成的生理变化节律将被扰乱,并发生生理功能与生活需要之间的不相适应。人体具有很大的功能调整潜力,这种不适应现象只是暂时的。但是由于赛事日程安排紧凑,运动员抵达目的地后,通常立即就得投入比赛,这种情况下,如果未能及时产生新的适应,则有可能对即将完成的比赛任务构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前往时差较大(例如超过8h)的地区参加比赛时,有必要采取一些加快时差适应、克服时差影响的措施。常用的措施有:

1.选择航班 尽可能使运动员在当地时间的上半夜抵达目的地,抵达后当夜好好地睡上一觉,这样做有助于生理活动的迅速调整适应。这种办法常用于时差不太大或一般性的外出比赛。如果选择航班有困难,运动员只能在当地白天抵达的话,则抵达后应坚持日间生活或适当训练,拖到晚上再睡觉,以便生理活动尽快适应当地的生活规律。

2.提前抵达或靠近目的地 在正式比赛开始之前5~7d抵达目的地或事先转移到邻近目的地的地方进行一段时间的过渡性的赛前训练,这样做无论对时差适应还是对环境适应都有积极作用,有助于运动员以与当地生活规律相适应的生理状态去参加比赛。这种办法多用于时差较大或参加重大国际比赛的外出活动。

二、高原适应和急性高山反应的防治

高原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内外都有大量有关运动员在准备参加重大比赛期间前往高原地区进行训练的报道。从现有资料来看,运动员高原训练的高度大多数在海拔1 500~2 700m。有人认为,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为海拔2 000~2 500m,在这一高度进行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的耐力、速度都有好处。专家普遍认为,在3 000m以上的高度进行长时间大负荷训练有困难且对机体有不利影响,但不排斥在3 000m左右的高度做短暂停留。由此可见,运动训练学中高原训练所说的“高原”,一般都在海拔3 000m以下,这与地理学意义上的“高原”概念(指海拔3 000m以上)有所不同。因此,严格地说,除海拔3 000m以上的登山运动以外,通常所说的高原训练只能说是高海拔训练。

1.高原适应 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空气逐渐稀薄,大气压及其氧分压、含氧量均相应地逐步下降,运动员从平原到3 000m以下的高海拔地区进行训练的初期,由于受到环境低氧的影响,在安静状态下或运动时,会出现一系列的反应,如肺通气量、心排血量和心率增加,最大摄氧量和耐久力下降,有时还会产生一些轻度的不适症状,这种反应是机体对高海拔低氧环境暂时不适应的表现。继续在同一海拔高度停留一段时间,运动员机体对环境低氧会产生适应。不适应阶段的长短,在训练水平偏低的年轻运动员约为1周,而在高水平的运动员,一般仅3~4d。在运动员机体不适应期间,一要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控制练习强度,以慢跑和中速跑为主,距离可逐渐加大,但速度不宜增加;二要采取措施保证运动员足够的营养、睡眠和休息。随着适应过程的推移,运动能力将会逐步回升和提高。

2.急性高山反应的防治 人在短时间内进入海拔3 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时,有时会出现急性高山反应的症状。急性高山反应的临床表现因缺氧的轻重程度和机体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轻者表现为头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快;重者可出现全身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口唇轻度发绀、面部水肿等;少数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脑水肿、严重心律失常,甚至死亡。运动员在登山运动中或在患病情况下参加高原训练时也有发生急性高山反应的。尽管运动员由于代偿功能相适应能力较强,出现高山反应者为数较少,但当今外出参加登山运动和高原训练日益盛行,从加强医务保障出发,仍须重视急性高山反应的防治工作。

预防要点:①出发前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剔除有病运动员参加登山运动或高原训练。②进行逐步增加高度的登山训练和进入高海拔地区前的全面身体训练,以提高运动员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③在登山运动中,采取分级适应、逐步上升的阶梯方式,在某个高度上获得适应后才进入下一个新高度。在抵达高原地区的初期,要严格控制体力活动的强度和数量,避免因负荷过大而促发或加重高原反应。④在高原停留期间,饮食宜少量多餐,晚餐不宜过饱,禁止饮酒,睡觉时枕头垫高或取半卧位,这些都有助于减轻心肺负担。⑤注意防冻保暖,防止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高山反应。⑥对海拔4 000m以上的登山运动,可采用遥测装置,进行医学监护,发现异常反应及时撤退到安全高度上。⑦医务人员要加强巡视,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治疗原则:轻者,一般无须特殊治疗。重者,如头痛、呕吐、胸闷等,可减轻负荷增加休息,辅以对症治疗。少数严重者,应及时给予大量吸氧并转送低地进行相应的抢救治疗。

三、中暑的防治

中暑是高温环境中人体体温调节障碍所引起的一组病症。运动员在高温条件下运动时,由于大量出汗失水、日光直射,以及体内代谢性产热增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容易引起中暑。当运动员前往高温地区参加比赛时,同样也有发生中暑的可能。中暑可分为热射病、日射病和热痉挛三种。

热射病主要因高温条件下机体散热障碍、体内热量积累所致。临床表现为:起病急;轻者体温上升,脉搏和呼吸加快,呈虚弱状态;重者体温高达41℃以上,脉搏加快而呼吸短促,发生虚脱或昏迷;最重者可因循环衰竭或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

日射病因日光直接照射头部所引起。临床表现以呼吸和周围循环衰竭为主,体温升高不显著。出现呼吸短促、脉搏细速、血压降低、以及头痛、头晕、眼花等症状,重者可失去知觉。

热痉挛是由于高温环境中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平衡紊乱,特别是氯离子大量丢失而引起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肉兴奋性增高,发生肌肉疼痛和痉挛,轻者只是对称性肌肉抽搐,重者可出现阵发性大肌群痉挛,尤其好发于肢体部位。

预防要点:①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在长时间运动中(如超过50~60min),水能帮助降低体温,避免中暑。通常可在训练或比赛前饮用400~500ml凉开水或低渗低糖饮料;有些运动项目,如马拉松跑、公路自行车运动等,可在训练或比赛中每隔20min左右饮用上述饮料100~200ml;训练和比赛中大量出汗者,运动结束后也应补充适量的水和电解质。②进行热适应训练:热适应能改善人体的循环和排汗功能,增强散热能力,防止体温过度升高。在高温条件下进行4~8h循序渐进的练习,能产生对热的适应。热适应训练一般在正式训练或比赛前一周进行。在进行热适应训练时,要穿短裤和背心;开始运动强度不大,练习时间约1h;以后,随人体对高温环境的逐步适应,运动强度逐渐提高,练习时间也逐渐延长(逐日增加10~20min);训练时,每运动20min,应休息5~10min。③合理安排训练和比赛的时间:在高温季节,一般不安排长时间运动项目的比赛;而训练可安排在上午9点以前和下午4点以后进行。④注意穿着合适:身体裸露越多,散热越好;运动服装和保护装置穿着过多,会妨碍散热。在比赛规则允许范围内,穿着浅色、薄型、通气的运动服装以及设法多裸露些体表,都有利于排汗散热。有些运动可以戴通风遮阳的帽子。⑤普及中暑知识:让运动员了解中暑的早期症状,如口渴、大量出汗或皮肤干燥、汗毛竖起、头部血管跳动、注意力不集中、四肢乏力、步态不稳等,使其能够酌情终止运动。⑥加强医务监督:预先安排医务人员负责中暑防治工作,发现有中暑迹象的运动员,应令其终止比赛或训练;在炎热天气下,患病的运动员和缺乏训练或锻炼的人不做或少做持续时间长、消耗体力大的体育运动。

治疗原则:①轻症中暑者:立即离开高温环境到阴凉通风地方休息,解开衣服用凉水或冰水擦身降温;补充清凉含盐饮料;有呼吸和循环衰竭倾向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必要时可用呼吸和循环中枢兴奋药。②重症中暑者:应及时转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综合应用物理和药物降温方法将过高的体温迅速降低下来;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加强护理,密切注意体温、血压和心脏情况并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和其他合并症。

(赵树廷 韩进富 李守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