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天性脑积水

先天性脑积水

时间:2023-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常把先天性脑积水称为婴儿脑积水。3.头颅CT或MRI检查 显示脑室扩大程度,区别交通性与梗阻性脑积水,以及显示梗阻性脑积水的梗阻部位。CT和MRI检查可证实脑积水,发现畸形结构及脑室系统梗阻部位。1.手术 先天性脑积水治疗应手术解除阻塞,可采用大脑导水管成形术或扩张术、第四脑室正中孔切开或成形术;枕大孔先天畸形可行颅后窝及上颈椎板切除减压术;脑脊液分流术常用侧脑室腹腔、侧脑室颈内静脉、侧脑室心房分流术等。

【流行病学】 年发病率为4/10万~10/10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婴幼儿。通常把先天性脑积水称为婴儿脑积水。

【病因】

1.交通性脑积水 指脑室系统与蛛网膜下腔是相通的,由于脑脊液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引起的脑积水。或脑脊液仅能流到脊髓蛛网膜下腔,而不能到达脑表面蛛网膜下腔或脑蛛网膜颗粒。

(1)脑脊液吸收障碍:常因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使蛛网膜发生粘连引起。

(2)脑池发育不良和静脉闭塞。

(3)脑脊液分泌过多:可因脉络丛增生、脉络丛乳头状瘤引起。

2.阻塞性脑积水 指由于脑室系统内某一通道发生完全或部分的闭锁和阻塞,使脑脊液循环通路阻塞,出现梗阻以上脑室系统扩大所引起的脑积水。

(1)先天性畸形:如中脑导水管狭窄及闭塞、小脑扁桃体下疝及第四脑室中孔或侧孔闭锁、枕大池被先天性畸形所阻塞等。

(2)炎症粘连:化脓性、结核性或其他类型的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可导致粘连,使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

(3)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肿瘤、寄生虫、囊肿等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

【病理变化】 由于脑脊液循环障碍,脑脊液不断增多,脑室逐渐扩大、脑实质变形、脑沟变浅、脑回平坦。胼胝体、锥体束、基底核、四叠体、脉络丛等可因长期受压而萎缩。第三脑室扩大,压迫视神经和脑垂体。透明隔及大脑皮质均可能破溃而使脑室与蛛网膜下腔穿通。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在婴儿出生数周到数月内,头颅快速进行性增大,前囟门扩大且张力高,头皮静脉怒张,颅缝分离,头形变圆,额顶部凸出。颅骨变薄,甚至透明,叩诊可出现破壶音(Macewen征)。患儿头发稀少,额颞部呈现怒张的静脉,双眼球下旋,上部巩膜时常暴露,眼球下半部沉落到下眼睑下方,称“落日征”(setting sun),是脑积水特有的体征。患儿精神萎靡、嗜睡或烦躁不安,头部因增大过重始终不能上抬。由于颅缝未闭,头颅不断增大,因此颅内压增高症状一般不明显,若进展迅速的颅内压增高患儿,可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尽管脑实质萎缩已达到相当程度,但患儿神经的功能往往还保持较好,呼吸、脉搏、吞咽运动等延髓功能可无异常,但晚期可出现视觉、嗅觉障碍,外展神经麻痹,抽搐发作,痉挛性瘫痪,去脑强直,眼球震颤、斜视,表情呆滞,智能发育不全等。

【辅助检查】

1.头围测量 正常新生儿周径(额、枕)为33~35cm,出生后6个月头围每月增加1.2~1.3cm;在本症中可为正常的2~3倍。头围测量一般测3个径,即①周径,为最大头围,自眉间至枕外粗隆间;②前后径,自眉间沿矢状线至枕外粗隆;③横径,两耳孔经前囟连线。

2.头颅X线平片 颅腔扩大,颅骨变薄,板障结构稀少甚至完全消失,血管沟浅或不见,脑回压迹可能加深,颅缝分离,前囟增宽,颅与面比例明显增大。

3.头颅CT或MRI检查 显示脑室扩大程度,区别交通性与梗阻性脑积水,以及显示梗阻性脑积水的梗阻部位。尤以MRI检查更为清晰。

4.放射性核素检查 对了解脑室系统及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极有帮助。

【诊断】 根据婴儿出生后头围快速增长及特殊头型、破壶音、落日征不难诊断。CT和MRI检查可证实脑积水,发现畸形结构及脑室系统梗阻部位。

【治疗】

1.手术 先天性脑积水治疗应手术解除阻塞,可采用大脑导水管成形术或扩张术、第四脑室正中孔切开或成形术;枕大孔先天畸形可行颅后窝及上颈椎板切除减压术;脑脊液分流术常用侧脑室腹腔、侧脑室颈内静脉、侧脑室心房分流术等。

2.药物治疗 可暂时减少CSF分泌或增加机体水分排出,首选醋酸酰胺;蛛网膜粘连可试用泼尼松口服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