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麻疹病毒二次病毒血症的发生过程

麻疹病毒二次病毒血症的发生过程

时间:2022-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SSPE由于缺乏该结构蛋白,影响了病毒的出芽和细胞外释放,麻疹病毒核衣壳在细胞内聚集,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持续感染。电镜检查显示包涵体是由与副黏病毒的核衣壳相似的空心小管组成,用荧光抗体对包涵体染色,显示麻疹病毒阳性。1.诊断根据临床典型病程、脑电图改变、血清及脑脊液麻疹病毒抗体增高等。确诊需要脑活检发现细胞内包涵体或麻疹病毒颗粒,或从脑组织分离出麻疹病毒。

【流行病学】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又称亚急性硬化性白质脑炎、亚急性包涵体脑炎,见于世界各地,主要为儿童和青年,农村儿童发病率较城市高,50%病例2岁以前有麻疹感染。自患麻疹到SSPE发病的潜伏期为5~8年。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与麻疹病毒慢性感染有关。麻疹缺陷病毒系麻疹病毒的M基因表达缺陷,无M蛋白形成,而M蛋白是病毒核衣壳与宿主细胞膜上的病毒蛋白相结合所必需的,有M蛋白存在病毒才会出芽。SSPE由于缺乏该结构蛋白,影响了病毒的出芽和细胞外释放,麻疹病毒核衣壳在细胞内聚集,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持续感染。

【病理】 中枢神经系统呈亚急性炎症变化,灰质、白质均受累。病理检查可见脑皮质及白质萎缩,触之发硬,白质和皮质深层有斑片样脱髓鞘和神经胶质增生,脑血管周围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形成袖套状,皮质、基底节、脑桥和下橄榄核的神经元退行性变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核内和胞质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电镜检查显示包涵体是由与副黏病毒的核衣壳相似的空心小管组成,用荧光抗体对包涵体染色,显示麻疹病毒阳性。

【临床表现】 本病主要罹患12岁以下的儿童,尤以农村男孩多见;隐袭起病,缓慢发展,无发热。

第一期:行为及精神障碍期,患者健忘、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性格改变、坐立不安等。持续数周到数月。

第二期:运动障碍期,一般为1~3个月,患者出现特征性的肌阵挛发作(常由响声诱导发生),每分钟4~12次,还可出现共济失调、失语及失用症,也可有癫和姿势性肌张力障碍。

第三期:昏迷、角弓反张期,患者肢体肌强直,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去皮质或去大脑强直,可有角弓反张;患者最终死于合并感染或循环衰竭。

第四期:终末期,大脑皮质功能几乎完全丧失并出现眼球浮动、肌张力低下、肌阵挛消失。

【辅助检查】

1.脑脊液 正常或轻微细胞、蛋白质增高,可见浆细胞和激活的淋巴细胞。

2.免疫学 血清和脑脊液麻疹病毒抗体升高;免疫球蛋白增高,主要是IgG、IgM增高。

3.EEG 弥漫性异常,可有周期为4~20s的暴发—抑制性高波幅慢波或尖慢波。

4.CT 皮质萎缩和多个或单个局灶性白质低密度病灶,皮质进行性萎缩,脑室扩大。

【诊断】

1.诊断根据临床典型病程、脑电图改变、血清及脑脊液麻疹病毒抗体增高等。确诊需要脑活检发现细胞内包涵体或麻疹病毒颗粒,或从脑组织分离出麻疹病毒。

2.需与儿童和青少年痴呆性疾病鉴别,如脂质沉积病、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肌阵挛性癫、线粒体脑肌病等。但SSPE脑电图具有典型周期性同步放电,脑脊液丙种球蛋白增高及血清和脑脊液麻疹抗体滴度增高,可充分肯定诊断。不典型病例脑组织活检有助于鉴别。

【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为主,加强护理,预防合并症。

预防本病的有效方法是接种麻疹疫苗。

预后】 本病的病程可持续数月至2~3年,以1年左右居多,通常1~3年因继发性感染、循环衰竭或营养不良恶病质而死亡,也有持续10年以上的病例,约10%的病人可长期缓解或病情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