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区别

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区别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晶体渗透压是形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部分,主要由NaCl等小分子物质构成。由此可见,血浆晶体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对于调节细胞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明显高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能够吸引组织间液的水分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维持血容量。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或低渗溶液。

血浆具有多种理化特性,如颜色、比重、黏滞性、酸碱度及渗透压等。

血浆渗透压由无机盐、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组成的晶体渗透压(crystalloid osmotic pressure)和由大分子血浆蛋白组成的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两部分构成,正常值约为300mOsm(5 800mmHg),其中血浆晶体渗透压占99%以上。

(一)血浆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是形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部分,主要由NaCl等小分子物质构成。由于无机盐、葡萄糖等物质的分子量较小,可以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所以其血浆浓度与组织液中的浓度相同。细胞膜对水溶性小分子物质通透性不同,大多数小分子晶体物质不能自由透过细胞膜。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溶质分子构成虽有差异,两者渗透压却基本相等,使水分子的移动保持平衡。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时,可吸引红细胞内水分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浆,引起红细胞皱缩。反之,当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时,可使进入红细胞内的水分增加,引起红细胞膨胀,甚至红细胞膜破裂而致血红蛋白逸出,引起溶血。由此可见,血浆晶体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对于调节细胞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正常值约1.5mOsm(25mmHg),主要由血浆蛋白构成,其中清蛋白含量多、分子量相对较小,是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由于血浆蛋白分子量较大,难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而且血液中血浆蛋白浓度远高于组织间液。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明显高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能够吸引组织间液的水分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维持血容量。当血浆蛋白浓度下降,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进入毛细血管的水分减少,易引起水肿。由此可见,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血容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在临床或实验室工作中常将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0.9%氯化钠溶液、5%葡萄糖溶液、1.9%尿素溶液等。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或低渗溶液。将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体积的盐溶液,称等张溶液。这里所指的“张力”是指溶液中不能透过红细胞膜的颗粒所形成的渗透压。一般而言,将红细胞置于等渗溶液中,可保持其形态的正常不至于发生溶血。但红细胞并非在所有的等渗溶液中均可保持完整。如由于NaCl不能自由透过红细胞膜,所以0.9%氯化钠溶液既是等渗溶液,又是等张溶液。而1.9%尿素溶液虽是等渗溶液,但由于尿素分子可自由通过红细胞膜,红细胞置于其中将立即发生溶血,所以1.9%尿素溶液不是等张溶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