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液的黏度

血液的黏度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纤维蛋白原的分子大而且浓度高,对血浆黏度影响最大,球蛋白次之,而清蛋白最小。在冠心病、缺血性脑梗死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明显影响血浆黏度增加。血液黏度增高时,血液流量减少,不利灌流,造成组织缺血,有利于静脉血栓形成。采用血浆稀释疗法或者用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药物,如蛇毒制剂,或使用右旋糖酐-40等治疗方法来降低血液黏度,可以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在冠心病、脑梗死疾病或高黏滞综合征中的死亡率。

1.影响血液黏度的因素 血浆黏度主要受血浆大分子量蛋白质的影响,全血黏度则受血细胞及血浆蛋白的影响。

(1)红细胞:全血黏度随血细胞比容增高而增加,二者呈对数上升,在比容相同时,表现为黏度随切变率增高而降低,而球形的、口状的或镰状的红细胞较正常红细胞的表现黏度高,红细胞增大时黏度也增高。红细胞变形性取决于膜成分,细胞内黏度和细胞外形,是影响高切变率时全血黏度的主要因素,红细胞变形性越差,其刚性愈强,血液黏度也越高。而红细胞聚集是影响低切变率时全血黏度的主要因素,血浆大分子、切变率和细胞表面的静电排斥作用是影响红细胞聚集的主要因素。

(2)白细胞和血小板:在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时可影响黏度,白细胞和血小板硬度大于红细胞,在白血病患者中,由于存在不同程度贫血而抵消了白细胞增多所带来的黏度增加的影响,而这两种细胞的聚集也有助于黏度增高。

(3)血浆大分子蛋白:血浆黏度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蛋白质浓度、分子量大小及分子形态。链状结构的蛋白质分子对血浆黏度的影响大于球形分子,链越长,分子量越大,血浆黏度也越高。纤维蛋白原的分子大而且浓度高,对血浆黏度影响最大,球蛋白次之,而清蛋白最小。在冠心病、缺血性脑梗死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明显影响血浆黏度增加。血浆蛋白质对全血黏度也起作用。

2.血浆和全血黏度增高与血栓形成 在许多疾病中,存在使血浆或全血黏度增高的因素,在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纤维蛋白原血症、高黏度综合征中,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含量增高;纤维蛋白原分子呈不对称状,对黏度增高影响最大,也是红细胞聚集中的桥梁分子。红细胞数量增高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白细胞增多的白血病、烧伤、重度脱水者。红细胞外形、膜结构及变形性改变见于各种遗传性红细胞病,如镰状细胞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等,有些疾病导致的全血黏度增高是多因素的,如:冠心病、脑梗死、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外周动脉疾病、糖尿病、肿瘤、高脂血症等。在糖尿病中全血黏度增高主要是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增高,但红细胞变形能力也下降,在高脂血症中主要为血脂增高,在脑梗死中红细胞聚集增高及变形性下降,使全血黏度增高。

血液黏度增高时,血液流量减少,不利灌流,造成组织缺血,有利于静脉血栓形成。采用血浆稀释疗法或者用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药物,如蛇毒制剂,或使用右旋糖酐-40等治疗方法来降低血液黏度,可以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在冠心病、脑梗死疾病或高黏滞综合征中的死亡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