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干预的内容上可将其分为教育性干预和治疗性干预。
1.教育性干预 教育性干预是指以教育的方式,通过专业人员对受教育者或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增加患者有关心身健康的知识,改变不适应行为,以促进健康。
2.治疗性干预 治疗性干预是以心身相互作用理论为指导,使用一定的心理治疗技术对患者进行的干预方法,具体包括了3种类型:精神药物治疗,一般性心理行为干预和特殊性心理行为干预。
(1)精神药物治疗是通过使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或麻醉药等以减轻适应障碍、严重焦虑障碍、严重抑郁障碍、谵妄、精神分裂、疼痛、失眠等。这是精神科医师在精神科临床或综合性医院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是一种对具有精神症状或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极为有效的方法。
(2)一般性心理行为干预是指支持性心理治疗。这种干预可以是职业性干预,即职业人员担任“听众”和提供指导、支持;也可以是非职业性干预,即非职业人员担任“听众”和提供指导、支持;在非职业性干预中康复病友提供的支持、指导非常有效。有人把这种非职业性干预集体称为“自我帮助集体”。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都是一般性心理行为干预的适应人群。
(3)特殊性心理行为干预是指对某些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的患者进行的一些专门的心理治疗。它们都是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具体的操作程序或技术,甚至使用特殊仪器设备。每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都有各自的适应证,施治人员都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心理治疗方法有许多,最常用的有30~40种,包括精神分析疗法、催眠治疗、暗示治疗、音乐治疗、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强化法、注意分散法、生物反馈法、放松训练、认知治疗、森田治疗、患者中心疗法等。本教材下面几节对部分心理治疗技术做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