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病房(ICU)是以救治急危重症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组织形式。对于神志清楚的患者,进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威胁。ICU的患者病情危重,生死存亡往往在瞬息之间发生,精神症状与心理反应强烈,加之特殊的病室环境,病室凝重的氛围,都可能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此外,监护病房谢绝探视,其他患者的临终或亡故,均可导致患者的消极情绪反应。而严重的身心反应,甚至可能使病情恶化。弗兰肯(Frankin)曾把患病后的心理分为3个时期:①心理否认期,在急性起病或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知道自己患有严重疾病;②心理冲突期,在这一时期出现思维混乱、注意力不集中,感到失落、无助、抑郁、焦虑、绝望,患者不知如何去面对现实,常以否定机制来减轻心理反应;③退让或重新适应期,患者逐渐感到现实无法逃避,不得不开始面对现实,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根据临床观察,患者进入ICU后的不同时期,心理反应存在以下不同特点。
1.初期焦虑 虽然在ICU可以得到优先的与最全面的医疗、护理照顾,有更多痊愈与康复机会,但是不到万不得已,患者是不愿进入ICU的。因此,在进入ICU后1~2d,患者常出现明显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反应、睡眠障碍,严重者可有惊恐发作或精神病性症状发生。
2.心理否认 进入ICU后3~4d,约50%的患者出现这种情况,不承认自己的生命已危在旦夕,不愿继续住下去。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对患者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可遏制极度恐惧对患者的更大伤害。
3.中期抑郁 常在患者进入ICU 5d后开始出现,约30%的患者有抑郁、沮丧、悲观情绪反应。这是因为患者认识到病势已成定局,身体状况、社会功能定会受损,躯体与心理上的损失导致抑郁情绪的出现。
4.出病室的焦虑 当患者危险期已过,医师通知可以离开重症监护病房之时,有些患者对出ICU的心理准备不足,担心再次出现病情危急而得不到及时救助,表现为不安、烦恼、心慌;此外,继发于原发的躯体疾病与治疗的情感、行为、认知紊乱也多见,且较严重,常见有谵妄、焦虑、药物滥用戒断反应等。
因为ICU特殊的病室管理,1965年纳汉姆(Nahum)提出了监护病房综合征。克莱曼(Kellerman)等发现,成年患者在隔离环境中可出现抑郁、焦虑、睡眠不规律、退缩行为、幼稚行为等。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多数患者常有情绪(焦虑、抑郁)、感觉和行为方面的变化且表现为行为退化,但这些变化是一过性的。
ICU患者的心理反应与精神症状以相应的精神药物治疗为主,如抗焦虑治疗、抗抑郁治疗等。ICU的危重患者尤其需要安全和生命的保障感,需要扶持和安慰。医护人员取代了大部分社会支持系统,应自身加强心理素质,以减少对工作应激的反应。
吉尼斯世界纪录 美国电气技师詹逊接受889次手术创下世界纪录。30年前,他患皮肤癌,并相继扩散到骨骼和内脏,他因此而一次一次接受手术,脸部、颈部、手臂、背部、脑部和胆囊均留有手术痕迹。他是世界有名的明尼苏达州梅奥诊所的长期患者,医师准备在他去世后研究其遗体,但此想法迄今并未实现,因为他还健在,还在继续创造世界纪录。30年来,詹逊坦然面对疾病,并不让死亡阴影笼罩自己,这种心理状态显然是他战胜癌症的一个要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