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手术治疗的心理特点

手术治疗的心理特点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手术是患者强烈的负性应激事件。手术会使患者产生许多消极心理反应,而这种消极心理反应可影响其手术和预后。再者,据有关调查表明,外科择期手术中75.5%的患者担心术后疼痛,92%的患者迫切需要术后镇痛,80%的患者反映镇痛不足,50%的患者术后72h仍疼痛不止。2.术后患者心理反应的护理 许多研究表明,患者的紧张、焦虑等负性心理可加重术后疼痛,而且是用镇痛药物所不能控制的,而大量的非药物疗法却能减轻疼痛。

手术是患者强烈的负性应激事件。手术会使患者产生许多消极心理反应,而这种消极心理反应可影响其手术和预后。有调查显示,术前发生过情绪障碍者,术后半数出现并发症或适应性问题。一般社会适应良好、术前轻度焦虑、对手术充分了解且有合理期望、对疾病治疗充满信心、康复动机较强、智能良好者术后预后良好的可能性较大。

(一)术前患者的心理反应

1.手术本身的恐惧 手术本身是一种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它必定引起患者强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斯瑞恩(Strain)及高斯曼(Grossman)概括了可能引起患者术前恐惧和焦虑的各种原因和情形:个体完整性遭到破坏,把个人生命托付给陌生人(医务人员),远离自己所熟悉的家庭环境及家庭成员,麻醉后失去自我控制感,以及担心身体部位和身体功能受到损害。这些心理反应可因患者既往经验、个性特征及手术本身等原因而表现不一。

2.术前焦虑 国内学者研究发现,择期手术或病情稳定者术前有明显焦虑者约占76%;紧急救治手术或病情严重者的术前焦虑者约占24%。在国外,威尔森(Wilson)于1978年进行研究表明,患者入院24h内焦虑程度最高;使用艾森克(Eysenck)人格调查表(EPQ)测查结果表明,情绪不稳定者焦虑程度最高,而且持续时间最长,一般需要5d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适应术前各种应激刺激。

患者术前焦虑水平的个体差异甚大,年龄、性别、职业和人格特征等均可产生一定影响。有研究认为,年轻的成年人、女性、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对手术焦虑反应较重;内向、不善言辞或有心理创伤史的患者,可因多愁善感、触景生情或联想既往的不幸遭遇而致焦虑。因此,护理人员在评估患者术前焦虑水平时应考虑其个人背景的影响。

3.术前恐惧、焦虑与术后效果的关系 术前恐惧、焦虑的水平与术后效果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表明术前恐惧和过度焦虑反应,可降低患者痛阈,会使患者在术中或术后感受到更强烈的创痛,对手术效果的自我感觉不佳;术前焦虑水平较低的患者,由于心理上采取了回避和否认的应对机制,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易将手术的实际痛苦体验视为严重打击;术前焦虑水平适中的患者,心理上能对手术及其造成的问题有正确认识和充分准备,能较好地适应术前、术后的各种情况,感觉良好,躯体恢复较为顺利。加尼斯(Janis)于1958年提出,术前焦虑程度与术后效果之间存在倒“U”形函数关系。即,术前焦虑水平很高或很低者,术后的心身反应大且恢复缓慢、预后不佳;术前焦虑水平适中者,术后效果最佳。

另外,近20年有研究结果证明,术前焦虑和术后焦虑、疼痛程度及恢复程度存在线性关系。也就是术前焦虑水平高的人,其术后焦虑和疼痛程度高,恢复慢些。

(二)术后患者的心理反应

1.术后患者的常见心理反应 首先,手术让患者感受到痛苦、紧张,更强化了其“患者角色”,患者易出现心理退化现象,表现为对疼痛反应极为强烈,表现为沉默寡言、表情冷淡、情绪低落,其感情变得脆弱、幼稚、顺从、依赖等。其次,由于手术效果是影响术后患者心理的主要因素,而患者可能会对术后一些正常感受和反应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产生沮丧、恐惧等心理。尤其是一些特殊手术,如女性乳房根治术,中年男性前列腺手术,截肢、整容手术等,术后心理问题比较多。再者,据有关调查表明,外科择期手术中75.5%的患者担心术后疼痛,92%的患者迫切需要术后镇痛,80%的患者反映镇痛不足,50%的患者术后72h仍疼痛不止。术后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身心疾病,而且是造成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和生命质量。

2.术后患者心理反应的护理 许多研究表明,患者的紧张、焦虑等负性心理可加重术后疼痛,而且是用镇痛药物所不能控制的,而大量的非药物疗法却能减轻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减轻围手术期的焦虑,改善患者的整体感觉,如按摩、运动、针灸、术后放松、生物反馈技巧及音乐疗法。另有研究提出,缓节律呼吸治疗可通过减轻肌肉收缩引起疼痛,放松紧张、焦虑心理状态能达到控制轻、中度术后疼痛的作用。诺特恩(Norton)认为,术后的行为治疗能起到与术前行为指导同样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临床护理中,针对手术患者,护理人员可应用行为控制技术,及时减轻患者的术前焦虑,如放松、深呼吸、咳嗽练习能够对抗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

另外,大多数患者总是把自己与做过相同手术的患者比较,或与自己术前对术后期望的比较,容易感到术后不安,护士应将正确的评价疗效的方法告诉患者,即根据个体的病情特点、手术情况及术后检查情况来评价。其次,护士应及时向患者反馈手术完成情况,给予患者科学通俗的解释,告知手术的效果,一般告知原则为:先告知正向信息,后告知负向信息,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同时,要同情、理解患者感受,及时帮助患者减轻术后的痛苦和不适。

小知识 根据心理行为学理论,Shipley RH(1982)认为术前焦虑可能有以下一些机制。①认知作用。在医疗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的认知焦点集中在如何给患者以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但对患者来说,此时的认知焦点是医疗环境的不可知性和威胁性,手术或检查器械的致痛性和可怕性,他们所关心的是“医师将要干什么?我会感到疼痛吗?”这种对医疗操作活动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制感越强,患者的焦虑和害怕情绪会越强烈。②条件反射作用。患者以往有医源性疼痛的经历或经历痛苦的体验,由于这些经历的强化,使目前的医疗操作环境或器械也变成一种刺激。③示范作用。患者因为现场观看过别人接受手术时(如分娩)的痛苦表现,自己也会产生对各种医疗操作的恐惧和害怕。④失助机制。许多手术或检查过程需要患者处于一种强制服从的状态,例如心导管检查需要捆绑、固定患者。患者由于失去独立性,无法自主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产生失助感,从而增加焦虑反应。正如French(1979)指出“患者似乎不愿意放弃独立性而躺着受人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