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裁融合古方,创立补泻治则

化裁融合古方,创立补泻治则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方的特点后世称为“三补三泻”。三方都可治疗小儿热证,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这样,全方功效不变,但副作用减轻,用以治疗小儿病证更为稳妥。钱乙在“五脏主病”和“五脏相胜”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临床实践,创立了著名的“五脏补泻方”,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以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小儿药证直诀》中创立的方剂称为“小儿经方”。

一、化裁经方

钱乙不仅继承了《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孙思邈等著名论著和医家的医学理论,而且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古代流传下来的方剂进行加减改造,使之更符合儿科的应用。最著名的莫过于六味地黄丸一方。此方的前身原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治疗肾阳不足、腰膝酸软、小便不利或夜尿增多等症的肾气丸,钱乙应用时减去温阳的附子、桂枝两味药,将其命名为地黄丸,专治小儿肾虚,如先天不足、囟门迟闭、双目无神、发育不良等症。本方的特点后世称为“三补三泻”。“三补”为:熟地黄滋阴补肾,养血填精;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敛精气;山药健脾补肺,涩精止泻。这三味药的作用以补益为主,而且治疗的重点分别对应于肾、肝、脾三脏。“三泻”为:泽泻清泄肾火,并防止熟地黄的滋腻;牡丹皮清泻肝火,并监制山茱萸的温燥;茯苓健脾利湿,并帮助山药健运脾胃。这三味药的作用以祛邪为主,亦对应于肾、肝、脾三脏。从剂量来看,“三补”的药量大于“三泻”,因此本方的作用主要是滋补肾阴。但其特点补中有泻,肝脾兼顾,使得全方成为一张甘淡平和、不温不燥、补而不滞的平补之剂。后世医家对此方推崇备至,特别是明代医家薛己和赵献可等人,将其视为补养真阴的圣药,并推广运用到临床各科。从地黄丸一方又衍生出知柏地黄丸、七味都气丸、八仙长寿丸、耳聋左慈丸、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明目地黄丸等方剂。至今,六味地黄丸仍是临床应用最广泛、也是知名度最高的方剂之一。钱乙也因为创立此方,而被后世医家推为滋阴大法的开创者。

除地黄丸外,钱乙还对张仲景创立的诸多经方进行了灵活的加减运用。如《小儿药证直诀》中治疗热证的泻心汤、大黄丸、三黄丸,实际都是《伤寒论》中的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变化。大黄黄连泻心汤原方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苦寒泻火的药物组成,用开水冲泡服用,主治上中二焦有热邪,见胃脘部胀闷不舒的病证。钱乙所用三方保留了原方药效专一的特点和清热的主要药物,但在药物剂量和剂型上都作了变动。如三黄丸,药物组成未变,但重用黄芩,并以面糊丸,米汤送服;大黄丸,仅用大黄、黄芩二味,且大黄用量减半,并用蜜和为丸、蜜水送服;泻心汤仅用一味黄连研粉,温水送服。三方都可治疗小儿热证,但侧重点略有不同。泻心汤针对心火上炎的实热证;大黄丸使原方的泻下作用被蜜丸所缓解,功效为既可清阳明经实热,又可清肺平肝;三黄丸着重于清三焦的实热,又可防止苦寒伤胃。虽然只是一二味药物用量的变化,但主治侧重已然不同,从中可以看出钱乙化裁古代经方的细致和应用的巧妙。

又如治疗小儿伤于风寒,见发热、无汗、咳嗽、喘急,应使用《伤寒论》中的麻黄汤。但原方剂量偏大,发汗力强,钱乙恐小儿不能承受,因此首先改原方的桂枝为肉桂,使解表发汗的力量稍缓;又将麻黄先煮去末,再捞出晒干入药,使其发汗力减轻;最后减少杏仁的剂量,从原方的70个减为7个,并炒黄研成膏,使药性更加缓和。这样,全方功效不变,但副作用减轻,用以治疗小儿病证更为稳妥。

此外,钱乙还将《伤寒论》中治疗脾虚霍乱的理中丸化为治疗温补脾胃的调中丸,将治疗咽喉疼痛的桔梗汤变为治疗肺热的甘桔汤,从《金匮要略》治疗肺痿的麦门冬汤化裁出治疗胃虚有热的藿香散等,可见他对经方的运用独具匠心。而他将唐代《兵部手集方》中的香连丸,通过加味,形成豆蔻香连丸、小香连丸、白附子香连丸、没石子丸等诸方,治疗不同病机的小儿腹痛泄泻,体现了他博采古方、灵活创新的精神。

二、融合时方

宋代初年,朝廷组织人力,收集前代医方和民间验方,编纂了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成书早于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约一百二十多年。后来又在太医局“卖药所”成药处方的基础上,修纂出版了《和剂局方》一书,成为当时医家诊病开方的范本,此时正是钱乙供职于太医院的时候。这两部方书在当时影响极为广泛,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的不少方剂便是直接脱胎于此,尤其是《小儿药证直诀》中治疗疳积的方剂,多与《太平圣惠方》一脉相承。如治疗疳渴的龙粉丸,即是《太平圣惠方》中的龙胆丸;治疗肥热疳的胡黄连丸,与《太平圣惠方》中治疗疳积的雄黄丸相比,仅少雄黄一味药物;治疗冷热疳泻的如圣丸,即《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小儿五疳的五蟾丸加使君子、麝香;治疗小儿疳瘦腹大的木香丸,即《太平圣惠方》中治小儿气疳的槟榔丸加豆蔻等。另外,钱乙在《和剂局方》中健脾益气的基础方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的基础上,加一味理气的陈皮,命名为异功散,使得整张方剂补而不滞,灵动活泼,对小儿的消化不良证尤为适用。

三、创五脏补泻方

钱乙在“五脏主病”和“五脏相胜”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临床实践,创立了著名的“五脏补泻方”,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以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小儿药证直诀》中创立的方剂称为“小儿经方”。具体如下:

1.肝 肝热:症见抽搐,脉洪实;代表方:泻青丸。药物组成:当归、龙脑、川芎、山栀子仁、川大黄、羌活、防风。

2.心 心热:症见睡时口中气温,或喜脸朝下睡,或身体上窜、咬牙;代表方:导赤散。药物组成:生地黄、生甘草、木通、竹叶。心气实:症见睡时喜仰卧,为上下气机不畅所致。代表方:泻心汤。药物组成:黄连。心虚热:症见目淡红;代表方:生犀散。药物组成:生犀角、地骨皮、赤芍药、柴胡根、干葛、甘草。心虚肝热:症见面黄颊赤,身壮热,或神思恍惚;代表方:安神丸。药物组成:马牙硝、白茯苓、麦冬、干山药、龙脑、寒水石、朱砂、甘草。

3.脾 脾虚:见脾胃虚弱证及脾疳,腹大,身瘦;代表方:益黄散(又名补脾散)。药物组成:陈皮、丁香、诃子、青皮、甘草。脾热:症见弄舌;代表方:泻黄散(又名泻脾散)。药物组成:藿香叶、山栀子仁、石膏、甘草、防风。脾虚吐泻:脾胃久虚,症见呕吐泄泻,频作不止,阴液损伤,口渴烦躁,但欲饮水,乳食不进,消瘦乏力,日久或治疗不当可变成惊痫;代表方:白术散。药物组成;人参、白茯苓、白术、藿香叶、木香、甘草、葛根。

4.肺 肺盛:症见气急喘嗽;代表方:泻白散(又名泻肺散)。药物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甘草。肺虚:症见气粗喘促;代表方:阿胶散(又名补肺散)。药物组成:阿胶、黍粘子、甘草、马兜铃、杏仁、糯米。肺热:症见手掐眉目鼻面;代表方:甘桔汤。药物组成:桔梗、甘草。肺实:症见咳嗽、面赤、痰喘,为乳食或痰热阻肺所致;代表方:葶苈丸。药物组成:甜葶苈、黑牵牛、汉防己、杏仁。

5.肾 肾虚:失音,囟开不合,神气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代表方:地黄丸。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干山药、泽泻、牡丹皮、白茯苓。

以上为钱乙根据五脏特点确立的“五脏主病”的主要证型、症状及代表方剂。我们可以发现,小儿五脏的寒热虚实各有侧重。如肝为阳脏,主升主动,故临床以热证为主,而少见单纯的肝虚证,一旦出现肝虚,必兼肾虚,治疗应滋水涵木,用地黄丸;心为火脏,以热证、实证为主,亦可出现虚热,但小儿心气虚少见;脾以虚证、寒证或兼湿阻证为主,亦有热证,但不言实证;肺病寒热虚实均可出现,小儿实证更为多见;钱乙尤其强调除疮疹黑陷外,“肾无实证”,治疗以补为主。在治疗中,钱乙并不单纯执泥一脏,而善于运用五行生克的原理,并结合四时气候,提出“视病之新久虚实,虚则补母,实则泻子”的治疗原则。如秋季出现肝实的病变,说明肺气虚弱,治疗除泻肝、补肺外,还应配合补脾,因脾为肺之母,母实子亦实,当用益黄散和泻青丸。又如春季出现肺实的疾病,说明肝气偏衰,金克木过度,应当通过补肾来补肝,兼泻肺脏,用地黄丸和泻白散。此二例皆是“虚则补母”的体现。而肝热盛生风,出现抽搐时,治疗不仅仅要泻肝热,还应泻心热,用泻青丸和导赤散,体现了“实则泻子”的原则。钱乙的不少医案也反映了他善于运用五脏生克原理,立法遣方以及判断疾病预后的辨治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