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针疗法是针灸背部腧穴治疗人体相关病变的一种治疗方法。它主要包括背、腰、骶尾部腧穴的应用,必要时,还涉及枕区、颈部、颈后区穴位,临床尤以夹脊穴、背腧穴和督脉穴的应用最为广泛。背腧穴与督脉穴、背部奇穴又统称为背腧穴。《黄帝内经》对于背腧穴的论述,奠定了该疗法的理论基础。此后,历代医家对其理论不断探讨,尤其在临床应用方面,从不同角度提出看法,见仁见智,使对背腧穴的认识更臻完善。
夹脊穴是奇穴,背腧穴是经穴,二者皆是由阿是取穴法发展而来的。阿是取穴法是古代针灸取穴的最主要的方法。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在生活、生产过程中,无意中被石块碰撞或被火烤身体的某些部位而使所患疾病得到缓解或消失,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人体某些部位可以治疗疾病,由此产生了穴位的最初概念。《素问·骨空论》中曾论及:“在背下挟脊傍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应手。”以后人们就有意识地借此处来缓解疾病。这种穴位后来被称为“阿是穴”,阿是穴是古人最早发现的穴位,然后在大量阿是穴基础上发现一些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穴点,最后形成现代的穴位。《素问·长刺节论》说:“迫脏刺背,背腧也。”即指背腧接近内脏。由于人体内脏都集中于胸背之间,产生的疾病最可能在背部出现阳性反应点。后来演变成为背部的腧穴。
背腧穴是背部腧穴中最重要的穴位,是指位于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与脏腑相关的十二对腧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但后来,又将十二脏腑的背腧穴扩大到泛指背部的全部腧穴。背腧穴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背腧穴首见于《灵枢·背腧》,如“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焦之间,心俞在五焦之间……”书中对背腧穴进行了大体定位,但尚未形成背腧穴的具体穴名,但背腧穴的概念已十分明确。《素问·气府论》则以“六府之腧各六”的形式提出了六腑背腧。
背腧穴的具体名称直到《脉经》才有了明确的穴名。但只有肺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等10个背腧穴的名称和位置,而且对背腧穴的主治、刺灸法等作了详尽描述,此后,针灸甲乙经又补充了三焦俞、白环俞等三穴,《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太平圣惠方》补充了关元俞等三穴,共成56穴的的规模。《灵枢·背枢》云:“皆挟脊相去三寸所。”这是指双侧穴相距三寸许。说明脏腑背腧穴距脊柱1.5寸。对背腧穴的治疗,也起源于《黄帝内经》时代,如《灵枢·背腧》就说过:“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刺疟》也说:“疟脉满大,急刺背腧,用中针,旁五却腧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凡此种种,包括了针刺、灸法、刺血、按压等刺激方法。
对足太阳经在背部的循行,《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均只有一行,而到《灵枢·经脉》就有了两行的记载。
由此可见,早在《黄帝内经》时代,背腧穴就已是一种成熟的有别于传统针灸理论的治疗方法,他具有理论、腧穴、取穴法则和治疗方法,而且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
夹脊穴,又称华佗夹脊穴,佗脊穴,是指与脊柱平持伴行的穴位,故又称“挟脊”、“侠脊”。最早见于《素问·刺疟篇》:“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杨上善曾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挟脊当椎按之”。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夹背脊在骨之中,去脊各一寸”,指出了夹脊穴的位置。《后汉书》中记载了神医华佗应用夹脊穴的情况:“有人病脚襞,足不能行,佗切脉——挟脊刺之。”由于华佗是文献中使用夹脊穴最早的人,所以后来就将其称为“华佗夹脊穴”了。近代在《中国针灸学》中首先提出了“华佗夹脊穴”的名称[承淡安·中国针灸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655:209],归入经处奇穴。可见,夹脊穴最早应源于《黄帝内经》,后经华佗得到了推广应用。
自从夹脊穴问世以来,对于夹脊穴的定位和穴数,都有不同的看法。《肘后备急方》认为是“去脊各一寸”,《备急千金要方》说是“夹脊骨两边,相去一寸半。”而现代教科书都认为是棘突下旁开5分,有34穴。即第1椎之下至第17椎之下,每椎从夹中行旁开5分,每侧计17穴,左右共34穴。以后,夹脊穴又被不断扩大,将颈段和骶段夹脊处也列入了夹脊穴范围。但有人根据针刺时体验到的针刺敏感区域,将夹脊穴定位于自胸1至腰5各椎棘突下旁开3分(北京中医医院,金针王乐亭.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66)。而张氏在尸体解剖基础上,提出颈部的第1至第4椎旁软组织较多,不宜行针,当除开,就只有40穴[张蔚民.上海针灸杂志,1987,(4):23]。王氏等又认为八髎穴是夹脊穴与膀胱经重叠,故认为只有28对56穴(北京中医医院,金针王乐亭.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66)。也有人提出为旁开0.8寸[李学武.针灸临床杂志,2004,23(5):24]。认为该组腧穴上起环椎,下至第5骶椎,左右共30对,其中颈段8对,胸段12对,腰段5对,骶段5对,体表定位,沿背部正中督脉两侧各去1寸,横平棘突下陷处就是本穴。
由此可见,对夹脊穴的定位与穴数,至今未见统一,但无论从解剖结构、临床效果和作用途径上均与其他夹脊穴相似,所以,现在大多数医家均倾向于夹脊穴位于棘突下旁开0.5寸,穴数包括颈、胸、腰、骶两侧共56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