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慢性休息不足什么意思

慢性休息不足什么意思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因很多,主要是乙肝病毒感染或乙肝携带者。此外,慢性乙型肝炎还可出现肝外器官损害表现,如糖尿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肌炎、肾小球肾炎等。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常有种种心理负担,应帮助病人解除心理负担。因此,抗病毒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系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慢性炎症坏死性疾病。

一、疾病相关知识介绍

【病因】

病因很多,主要是乙肝病毒感染或乙肝携带者。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认为HBV并不引起明显的肝细胞损伤,肝细胞损伤主要由免疫病理引起,即机体的免疫反应在清除HBV的过程中造成肝细胞的损伤,乙型肝炎慢性化可能与免疫耐受有关。

【常见症状】

1.轻度慢性肝炎 反复出现疲乏、头晕、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肝大等表现,但症状不明显。病程可迁延数年,但也可好转以至痊愈。

2.中度慢性肝炎 病情介于轻重、度之间。

3.重度慢性肝炎 有明显而持久的疲乏、食欲减退、腹胀,体重下降或消瘦,可持续或反复出现黄疸,有明显的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肝脾大等慢性肝炎体征。此外,慢性乙型肝炎还可出现肝外器官损害表现,如糖尿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肌炎、肾小球肾炎等。

【常见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基础治疗是最基本的治疗,可经休息、加强营养而使病情缓解。首先应给予合理饮食、营养支持,禁忌烟、酒。生活工作中应劳逸结合,适当休息,避免过劳。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常有种种心理负担,应帮助病人解除心理负担。要定期随访。

2.药物治疗 辅助和对症治疗,俗称“保肝”治疗。

(1)补充B族维生素:如复合维生素B。

(2)促进解毒功能药物:还原型谷胱甘肽(TAD)、葡醛内酯等。

(3)促进能量代谢药物:肌苷、ATP、辅酶A等。

(4)促进蛋白代谢药物:肝安等。

(5)改善微循环药物:通过改善微循环起退黄作用,可选用山莨菪碱、右旋糖酐-40等。

(6)输注人血清蛋白或血浆。

3.降转氨酶药物

(1)甘草酸二胺(甘利欣)针、美能注射液、凯西莱、肝得健。

(2)联苯双酯滴丸、垂盆草冲剂。

4.免疫抑制药 如糖皮质激素;免疫增强药如左旋咪唑、胸腺素等;其他如转移因子、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免疫调节药物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5.抗病毒药物 乙型肝炎病毒的持续感染是造成乙肝慢性化的主要原因,可导致病情发展、恶化甚至肝硬化。因此,抗病毒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目前常用的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

6.中医中药 根据症状辨证施治。

二、家庭护理

(一)常见的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1.活动无耐力 与肝脏功能受损、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2.营养缺乏 食欲减退、摄入低于机体需要。

3.焦虑 与隔离治疗、病情反复、久治不愈、担心预后有关。

4.知识缺乏 以前未患此病,对疾病的进程和治疗不了解。

(二)解决护理问题的措施

1.活动无耐力 病人及家属应了解休息是肝炎治疗的重要措施,休息可减少病人能量消耗,降低机体代谢率,减轻肝脏代谢的负担;增加肝脏血流量,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有利于炎症的恢复;可改善腹水和水肿;充足的睡眠还可增加糖原和蛋白质的合成。病人宜根据病情和肝功能状况合理安排休息,症状明显时应卧床休息,以静养为主。根据病情好转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参加适当的体力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度。同时病人应注意避免劳累和继发感染等加重肝损害的诱因。

2.营养缺乏 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每日1.5~2.0g/kg,以优质蛋白为主,如牛奶、鸡蛋、瘦肉、鱼等,避免长期高糖高热量饮食,避免体重增加过多以防诱发糖尿病和脂肪肝。急性期病人应以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而无刺激性的饮食为宜。病情加重时以清淡、低脂流食为主。肝性脑病前期进食低蛋白饮食,补充足量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K,严格禁酒。

3.焦虑 保持环境清洁、安静和空气新鲜,家属要及时解除病人的不适感。多与病人交谈,了解其心理活动,鼓励病人说出所关心的问题,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使病人了解到情绪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不利于肝功能的恢复。对病程较长、久治不愈、有消极悲观情绪的病人,要理解病人的处境,多与病人沟通,进行疏导。病人应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情。此外,对病人要多加宽容和理解,以使其保持生活和心理上的愉快。

4.知识缺乏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血液及日常密切接触而传播,诸如注射、刺伤、共用牙刷剃刀、精液、母婴传播。病程长,无特殊疗法。家属应经常与病人沟通,随时了解病人心理活动,尽量解决病人经济上的顾虑,减少社交活动,坚持治疗,安心养病。

(三)预防发生护理问题的措施

1.休息 急性或急性发作期病人需适当休息至症状明显减轻、黄疸消退、肝功能明显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引起疲劳及肝功能波动为度。在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后,可逐步恢复工作并可进行适当的锻炼。

2.营养 发病早期宜进食易消化、清淡饮食,含有适量的热量、蛋白质,并补充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若病人进食过少,可由静脉补充葡萄糖及维生素C。食欲好转后,应给予营养均衡的普通饮食,避免高热量、高蛋白饮食,以预防脂肪肝。戒酒,避免使用经肝脏代谢或有肝毒性的药物。

3.正确对待疾病 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

4.实施适当的家庭隔离 如病人的食具、用具和洗漱用品应专用,定时消毒。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可用3%含氯石灰(漂白粉)消毒后弃去。病人自己应注意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防止唾液、血液及其他排泄物污染环境。对家中有密切接触者,可行预防接种。

5.定期复查 一旦发病,应合理治疗,规则用药。忌乱投医,以免延误治疗。

三、家庭药箱

(一)家庭常用药物

常用的药品有:干扰素、拉米夫定(贺普丁)、联苯双酯滴丸、甘草酸二胺胶囊、十味帝达胶囊。

(二)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1.作用 抑制病毒复制和增殖,以及免疫调节作用、保肝、降酶。

2.不良反应

(1)干扰素的不良反应:注射部位红肿、烧灼感;首次注射2~3h后可出现的反应有发热、头痛、面色潮红、全身乏力、酸痛等“流感样综合征”,体温常随剂量增大而增高,不良反应随治疗次数增加而减轻。

(2)用药过程中部分病人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ALT升高,甚至黄疸、脱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3)胃肠道反应。

(三)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

(1)干扰素: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平时病人可用土豆削薄片外敷注射部位,可明显减轻疼痛、红肿。出现“流感样综合征”后,病人应多饮水,卧床休息,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对症处理。

(2)对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ALT升高,甚至黄疸、脱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一般不需停药,治疗终止后可逐渐好转。

(3)胃肠道反应:口服药宜饭后服用,可减轻胃部不适。如呕吐明显,影响食欲,可在医生指导下停药或更换药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