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力衰竭患者的监测及护理

心力衰竭患者的监测及护理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力衰竭因其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导致心力衰竭的疾病很多,包括心血管疾病及非心血管疾病。其中高血压病最常见,约75%心力衰竭患者发病前有高血压病史。主要根据患者自觉活动能力划分为四级,心力衰竭按其严重程度亦可分为3度。左侧心力衰竭与右侧心力衰竭同时存在称为全心衰竭,因此,患者兼有左侧心力衰竭与右侧心力衰竭的症状与体征。

一、概述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简称心衰)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排血量降低,肺循环、体循环静脉淤血及组织灌注不足的临床综合征。因此,心力衰竭也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

临床上习惯按心力衰竭发展速度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其中以慢性心力衰竭较为多见;按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分为左心、右心或全心力衰竭;按心力衰竭的性质可分为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后者常在收缩性心力衰竭之前或同时出现;按有无临床症状分为无症状性心力衰竭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因其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目前我国的心力衰竭发病率尚无明确的统计,但随着我国血管病发病率的上升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心力衰竭发病呈上升趋势。国外研究表明,工业国家的心力衰竭患病率已达总人口1%,美国4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2.5%,60岁以上人群心力衰竭患病率超过10%。当患者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后,尽管给予医治,5年内仍有约一半人死亡,8~12年仅有不足20%的人能存活。

二、病因

导致心力衰竭的疾病很多,包括心血管疾病及非心血管疾病。常见的有原发性血压(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疾病及糖尿病等,并且这些疾病在某些患者身上往往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中高血压病最常见,约75%心力衰竭患者发病前有高血压病史。肺源性心脏病在我国也是引起心力衰竭的较常见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脚气病、动静脉瘘、心包炎、结缔组织病心肌损害、心脏肿瘤等也可引起心力衰竭,但较少见。归纳起来,引起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包括以下三方面。

1.原发性心肌损害 任何大面积(大于心室面积的40%)的心肌损伤都会导致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的障碍。

2.心脏负荷过重 包括前负荷(容量负荷)过重与后负荷(压力负荷)过重。前者常见于心脏瓣膜关闭不全、贫血、动静脉瘘、动脉导管未闭、房室间隔缺损等情况。后者常见于高血压病、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等情况。

3.心脏舒张受限 主要见于心脏压塞、心包缩窄及限制性心肌病。

三、诱发因素

心力衰竭除了上述基本病因外,往往有诱发因素促使心力衰竭发病或使心力衰竭加重。临床上对于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往往难以根治,但通过预防及去除诱因,则可明显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病及缓解心力衰竭症状,是心力衰竭防治的重要措施。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如下。

1.感染,包括多种感染,但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

2.心律失常,尤其是快速性心律失常,既可诱发心力衰竭又可加重心力衰竭,其中快速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较常见。

3.妊娠与分娩,可加重心脏负荷和增加心肌耗氧量而诱发心力衰竭。

4.劳累和情绪激动。

5.输血输液过多过快、钠盐摄入过多。

6.并发有出血与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肺栓塞、乳头肌功能不全等。

7.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8.药物作用。使用抑制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药、维拉帕米等;洋地黄用量不足或过量等。

四、心功能的分级和心力衰竭的分度

将心脏病患者按心功能状况给予分级可大体上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目前通用的是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提出的一项分级方案,又称为NYHA心功能分级。主要根据患者自觉活动能力划分为四级,心力衰竭按其严重程度亦可分为3度。

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重体力活动时无症状出现,相当于心功能代偿期。

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重体力活动时出现症状(如乏力、心悸、气促或心绞痛),休息后缓解,又称心力衰竭Ⅰ度。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一般日常活动即可出现症状,休息后缓解或好转,又称心力衰竭Ⅱ度。

Ⅳ级:不能无症状地进行任何体力活动,静息时仍有症状,症状持续,又称心力衰竭Ⅲ度。

五、病情判断

(一)左侧心力衰竭症状与体征

由肺循环淤血和组织灌注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心动过速、第三心音奔马律及肺内湿啰音等体征。

开始时患者在重体力活动后感到心悸、气促,休息后好转。随着肺淤血的加重,运动耐量越来越低,呼吸困难愈发严重,甚至卧床休息仍感到呼吸困难,被迫端坐呼吸,严重时发生肺水肿。有时呼吸困难并不明显,但在某些心力衰竭诱因作用下,患者可突发严重的呼吸困难,如血压突然升高、输液过多过快等。有些左侧心力衰竭呼吸困难往往夜间发作,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坐起或起床站立一会儿症状可减轻,但严重时则可发生急性肺水肿。

急性肺水肿为左侧心力衰竭最严重的呼吸窘迫状态。患者呈强迫端坐位,呼吸极度困难,呼吸频率可达每分钟30~40次,面色青灰、口唇发绀、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可伴有咳嗽,严重时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四肢厥冷,神志恍惚甚至休克。查体可见心率明显加快,可闻及第三心音奔马律,两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及哮鸣音,开始血压可增高,但发作时间较长则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

(二)右侧心力衰竭症状与体征

主要由体循环回流障碍,导致器官淤血,引起功能障碍。患者常主诉腹胀、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尿少及下肢水肿。查体可见颈静脉、舌下静脉等表浅静脉膨胀;右心增大或全心增大,可伴有三尖瓣关闭不全杂音,收缩期颈静脉搏动;可出现胸腔积液,以右侧多见;有时可出现心包积液;肝大伴触痛,偶有脾大,可出现腹水、黄疸;大多数右侧心力衰竭有不同程度的发绀,尤其在肺源性心脏病及先天性心脏病较明显;下肢水肿常见,为凹陷性水肿,晨轻晚重,严重时皮下水肿可延及胸腹部。严重水肿除了心力衰竭因素外,往往与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有关。

(三)全心力衰竭症状与体征

左侧心力衰竭与右侧心力衰竭同时存在称为全心衰竭,因此,患者兼有左侧心力衰竭与右侧心力衰竭的症状与体征。

六、急诊救治

急性肺水肿是左侧心力衰竭的重症表现,又称心源性哮喘,是内科急症,必须及时诊断、迅速抢救。

(一)体位

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必要时轮流结扎四肢,进一步减少回心血量。

(二)吸氧

可给予高浓度吸氧(6~8L/ml),湿化瓶内可放30%~50%乙醇或其他去泡沫剂,以降低肺泡内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液化,易于咳出,以利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乙醇湿化时要注意患者有无呛咳,必要时可使用面罩给氧或做气管插管加压辅助呼吸。

(三)强心

未用洋地黄者,毛花苷C 0.4mg+25%葡萄糖注射液20ml缓慢静脉注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不宜使用洋地黄制剂。

(四)利尿

呋塞米40~80mg静脉注射,长期使用呋塞米者可大剂量(80~160mg)静脉注射。

(五)扩血管

给予硝普钠或硝酸甘油。

1.硝普钠扩张动脉作用强,易引起低血压,剂量应从小到大,在血压监测下逐步加量。易产生氰化物中毒,故应现配现用,24h未用完者必须更换药液,在保存和使用中,必须避光,易发生反跳现象,故撤药宜缓慢。

2.硝酸甘油长期(>48h)静脉滴注可产生药物耐受性。

(六)镇静

吗啡2~4mg静脉注射或10mg皮下注射,也有扩血管作用,应注意观察用药过程中患者的呼吸,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呼吸衰竭的患者不宜使用,可改用哌替啶(度冷丁)。

(七)减痉平喘

氨茶碱0.25g加入25%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可减轻支气管痉挛,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尿量,并有扩血管作用。

七、常用治疗药物的护理观察

强心、利尿和扩血管是心力衰竭基本的药物治疗方法,符合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排血量的治疗原则。

(一)配合医师正确使用洋地黄类强心药

常用的洋地黄类制剂洋地黄类强心苷能直接加强心肌收缩,增加心排血量,从而使心脏收缩末期残余血量减少,舒张末期压力下降,有利于缓解各器官淤血,并减慢心率。常用洋地黄类制剂和剂量,见表2-1:

表2-1 常用洋地黄类制剂

1.洋地黄类制剂的给药方法 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洋地黄增加心肌收缩力的作用与剂量呈线性关系,故小于洋地黄饱和量的剂量亦有疗效,目前多采用开始1~2d给予3/5饱和量,使体内存有一定的有效药量,这个药量称为“负荷量”;为了保持有效的体存量,每日需要补充其消除量,这就是“维持量”,常给药的方法:负荷量加维持量。

2.洋地黄类药物中毒反应的观察 洋地黄类用药的个体差异大,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又非常接近,故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洋地黄的毒性反应。常见的毒性反应如下。

(1)消化道反应: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泻等。

(2)神经系统反应:头痛、头晕、眩晕、视觉改变(如黄、绿视)。

(3)心脏反应:可发生各种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早搏)为多见。

(4)血清洋地黄含量:血清地高辛含量>2.0μg/ml或洋地黄毒苷含量>20μg/ml。

3.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注意事项

(1)服药前,首先要了解病史,询问已用洋地黄情况,了解血清电解质情况,因低钾、低镁更易诱发洋地黄中毒。

(2)心力衰竭反复发作、严重缺氧及心脏明显扩大者对洋地黄的耐受性差,易中毒,宜小剂量使用。

(3)详细询问有无合并使用增加或降低洋地黄敏感性的药物,如普萘洛尔、利舍平、利尿药、维拉帕米(异搏定)、胺碘酮、肾上腺素及抗甲状腺药物均能增加洋地黄的敏感性;而考来烯胺(消胆胺)、抗酸药物、降胆固醇药及巴比妥类药则可以降低洋地黄的敏感性。

(4)了解肝、肾功能,地高辛主要经肾排泄,洋地黄毒苷经肝代谢,部分转化为地高辛,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减少用量。

(5)静脉给药时应用5%~20%的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混匀后缓慢静脉推注,一般不少于10min。静脉用药时注意听诊患者心率及节律的变化。

4.洋地黄中毒的处理

(1)立即停用洋地黄类制剂和排钾利尿药。

(2)快速心律失常的处理,补钾、补镁。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可用利多卡因纠正。

(3)缓慢心律失常的处理,可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救治。

(4)特异性地高辛抗体的应用。

(二)使用利尿药的护理观察

1.利尿药的种类

(1)排钾利尿药:主要为噻嗪类和襻利尿药,作用时间快,作用较强,易发生低血钾。

(2)保钾利尿药:单用时利尿效果较差,常与排钾类利尿药合用,以提高利尿效果和减少电解质紊乱的不良作用。

2.使用利尿药的注意事项

(1)注意利尿效果的同时,尽量避免和随时处理利尿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2)每日监测患者体重,以每日晨起空腹体重为佳。

(3)准确记录患者的出、入量,尿量应另外注明。

(4)大量利尿者,应监测血压和脉搏。

(5)定期测定血电解质及肾功能,以便及时发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并能及时予以纠正。

(三)扩血管药物使用的护理观察

1.静脉扩张药 主要是硝酸酯类,常用的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单硝基异山梨醇酯(异舒吉),大剂量时有扩张小动脉的作用。主要不良反应为头痛、低血压及反射性心动过速,减量或停药可缓解。青光眼禁用。

2.小动脉扩张药 主要有肼屈嗪(肼苯达嗪)、酚妥拉明(立及丁)和钙拮抗药,通过舒张周围小动脉,使外周阻力减少,减轻心脏后负荷。主要不良反应是反射性心动过速、低血压。

3.动静脉扩张药

(1)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开博通):可用于急、慢性心力衰竭及难治性心力衰竭,尤其伴高血压的心力衰竭。严重哮喘、肝肾功能障碍及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禁用。明显主动脉瓣、二尖瓣狭窄患者也不宜使用。主要不良反应为尿素氮和肌酐升高、高血钾、咳嗽、低血压、皮疹、白细胞减少。

(2)马来酸依那普利(依那普利):药理作用与卡托普利相似,但长效,不良反应小。

(3)硝普钠:适用于各种急性心力衰竭并发肺水肿,也可用于严重和难治性心力衰竭。对心源性休克者,可与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合用。禁忌证为血容量不足、严重肝肾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低下、血小板明显减少,用时须避光,防分解。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导致氰化物中毒。本药起效迅速,降压作用明显,应从小剂量开始,每分钟15μg,无效时逐渐加量,每5~10分钟增加5~10μg,最大剂量为每分钟300μg。使用中监测血压,有条件时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

八、心力衰竭的监护

(一)心电监测

通过心电示波监护、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及常规心电图记录等,实时判断心电活动状态,了解心肌供血情况,及早发现心律失常及其先兆,指导用药;评价药疗,防范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中毒。

(二)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监测

临床意义是早期评价心泵功能状况,指导临床选择合理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详见第3章第二节“血流动力学检测”)。

(三)生化指标及血药浓度监测

电解质、肝肾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心肌酶学指标和应用治疗药物的血药浓度等(图2-1)。

图2-1 心力衰竭护理流程

(王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