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中补虚,散寒降逆法

温中补虚,散寒降逆法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190条“阳明病不能食名中寒”之说,如中阳亏虚,寒饮内停,或中焦阳虚,浊阴上逆,不仅食不下,而且可有食谷欲呕之症,此皆可用吴茱萸汤之辛温,以热助热,必拒而不纳,反使呕吐加剧。另外,上焦有热,胃气上逆亦可导致呕吐,但其治疗往往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而不用吴茱萸汤,这是在临证中要注意的。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全方具有温中补虚,散寒降逆。

【原文】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43)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汤洗七遍),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六两(切)。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释义】

食谷欲呕,病位有中焦、上焦之分,证有寒热之别。据190条“阳明病不能食名中寒”之说,如中阳亏虚,寒饮内停,或中焦阳虚,浊阴上逆,不仅食不下,而且可有食谷欲呕之症,此皆可用吴茱萸汤之辛温,以热助热,必拒而不纳,反使呕吐加剧。此条提示医者,呕吐一证的原因不同,病位有别,临证当四诊合参,细心分析辨证。

243条是阳明胃中虚寒证,当为阳明中寒,浊阴上逆,主要症状除进食欲呕外,还可伴见呕吐清涎或清水,胃脘冷痛等。另外,上焦有热,胃气上逆亦可导致呕吐,但其治疗往往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而不用吴茱萸汤,这是在临证中要注意的。

【方义】

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方以吴茱萸温胃散寒,开郁化滞,兼下气降浊;人参大补元气,兼能益阴,现临床多以党参代之,以补胃之虚;生姜温胃散寒;大枣益气滋脾,既温胃补虚,兼能调和营卫。全方具有温中补虚,散寒降逆。

【历代论述】

成无己“上焦主纳,胃为之市。食谷欲呕者,胃不受也,与吴茱萸汤以温胃气。得汤反剧者,上焦不纳也,以治上焦法治之。(《注解伤寒论》)

张璐:《伤寒论》用是方治食谷欲呕之阳明证,以中焦有寒也。茱萸能治内寒,降逆气,人参补中益阳,大枣缓脾,生姜发胃气,且散逆止呕。逆气降,胃之阳行,则胸满消矣。此脾脏阴盛逆胃,与夫肝肾下焦之寒上逆于中然而致者,即用以治之,故干呕吐涎沫头痛,亦不出是方也。(《张氏医通》)

许宏: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厥冷者,寒气内盛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食也。(《金镜内台方议》)

万全:妇人脏气本虚,宿夹积冷,胸腹胀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或因新产血气暴虚,风冷乘之,以致寒邪内胜,宿疾益加用吴茱萸汤。(《万氏女科》)

【病案分析】

1.患者,女,24岁。1998年10月4日就诊,患者食后呕吐,时轻时重4月余,近10天来,呕吐频繁。曾在某市医院住院治疗,经检查诊为“贲门失弛缓症”。采用西药治疗1周,效果不佳。转至我科门诊。就诊时面色无华,精神不振,呕吐清水,饭水难入,头晕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诊为寒湿中阻,伤及脾阳,脾失健运,胃气不降。治以温中和胃,降逆止呕,以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12克,党参30克,半夏15克,陈皮15克,藿香12克,佩兰12克,丁香3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次口服20毫升,另以蜂蜜少许,以汤液冲服,每小时1次。2剂后,呕吐明显减少,能进食少量稀饭,头晕乏力好转。精神转佳。守上方7剂后,诸症消失,病愈[13]

2.赵某,男,48岁,农民。2年前开始恶心呕吐,虽间断性发作,屡经治疗效不佳,且每逢生气时加重,心烦易怒,甚时呕吐食物,轻时伴有头痛及胁肋痛胀不舒,脉沉而弦,舌淡苔白。证属胃虚肝乘,肝胃不和。治宜温中降逆,和胃补虚,佐以疏肝。方用吴茱萸10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制半夏9克,青皮10克,生姜15克,大枣5枚。先后用本方调治2周而愈[14]

按语:“食谷欲呕”及“干呕”皆阳明经之病变,胃主纳谷,以通降为顺,胃虚则不能纳谷,寒则胃气上逆。厥阴受寒肝木横逆,胃失和降,清痰冷涎随之上逆而呕吐,综观诸证,皆阴寒之邪为患。临证时患者常兼见面色淡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呕吐而胸中满闷,四肢欠温,时伴头痛,舌淡苔白,脉虚弱等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