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阳阴脾胃病治疗大法

阳阴脾胃病治疗大法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足阳明胃经络脾属胃,脾和胃一膜相连,经脉相互络属,这样就沟通了脾和胃的表里关系。阳明病主要分为热证和寒证。阳明脾胃病还有由于中焦虚寒,脾运不健的食谷欲呕证,可以采用吴茱萸汤治疗。阳明病还可见中焦湿热内蕴的湿热发黄证,治疗上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

阳明经脉运行于体表,可以直接感受外邪,阳明经脉直接被风寒邪气所伤,阳气被郁,但阳明的阳气,不走表而走里,所以阳明经脉受邪以后,邪气可以迅速循经入里化热、成实,而形成阳明的热证和腑实证。

阳明病从脏腑的角度来讲,涉及足阳明胃腑和手阳明大肠腑。《灵枢·本输》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因此阳明病的部位,从外感病的病情来看应当包括胃、大肠和小肠。在《伤寒论》中把他们统称“胃家”,代表整个胃肠系统。

足阳明胃经络脾属胃,脾和胃一膜相连,经脉相互络属,这样就沟通了脾和胃的表里关系。胃的功能主要是受纳、腐熟水谷;肠道的作用主要是传输、排泄糟粕。脾和胃纳化相依,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胃靠它的阳热之气来腐熟水谷,脾靠它所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津液来滋润胃肠。脾胃完成了人体饮食物的受纳、腐熟、消化、吸收、传输、排泄的功能,是气血化生之源、人体后天之本。

阳明病主要分为热证和寒证。热证主要有热在上焦、邪热内扰,出现热郁胸膈的心烦、恶呕等,治疗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热在中焦,胃热弥漫,津气两伤,出现发热、口渴乏力、消谷善饥、便秘等,采用辛寒折热、益气生津,用大小承气汤、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热在下焦,下焦是水液代谢的重要场所,所以热在下焦很容易出现水热互结,又伴阴伤,形成阴伤水热互结的证候,出现发热、口渴、小便短少、腹胀等,治疗采用清热利尿育阴,用猪苓汤。其中由于热邪的存在,引起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出现心烦、反酸、嘈杂、欲得吐等症,或者发热、便秘、腹胀、腹痛等热结证候,就成为阳明脾胃病。还有胃阳亢盛,脾阴不足,脾只能够把津液输布于下焦,而不能够把津液还入胃肠道,结果出现了小便量多,大便干燥的脾约证,用麻子仁丸治疗。另外还有津亏便结证,人体津液被伤,大便干燥,叫做津亏便结证,治疗用蜜煎(导)方来导便,或用猪胆汁来灌肠。

阳明脾胃病还有由于中焦虚寒,脾运不健的食谷欲呕证,可以采用吴茱萸汤治疗。阳明病还可见中焦湿热内蕴的湿热发黄证,治疗上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如果治疗过程中伴有中气不足,纳呆乏力,加之湿热未退,黄疸未消,则改用栀子柏皮汤,清利三焦,利湿退黄,兼以保护中焦脾胃。如果在湿热发黄的病程中发生了外感,即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清热利湿退黄,同时兼以解表。

所以,在阳明脾胃病的治疗中要注意分清寒热,合理选用泻下方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