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177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设炙甘草汤治疗伤寒兼心阴心阳两虚之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心动悸、脉结代。“心悸”是病人自我感觉心跳异常;“心动”则不仅是病人自我感觉异常,而他人亦可从虚里处看到心脏跳动不安。“心动悸”则是兼见上述两种情况。这是由于营血不足,心失所养,心气不宁所致。“脉结代”,指结脉或代脉。两者都是脉来缓慢而有歇止。结脉短,歇止后,有小数复反动,且止无定数。代脉长,歇止后,无小数反动,且止有定数。两种均因平素心阳亏虚,心血不足,运行乏力,阻滞营卫,血液无力鼓动畅行脉中,其搏动时止而出现结代之脉。而结代之脉,提示心跳时有暂停搏动,即是今之西医所称“期前收缩”,临床表现以心悸为主症,频发的过早搏动还可因心排血量减少引起乏力、头晕等症状。
今之临床运用《伤寒论》汤方,方证对应常为使用依据,如“脉结代”对应炙甘草汤,而中医脉结代与西医之期前收缩相应,因此临床常用炙甘草汤治疗期前收缩,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取得较好疗效。但需注意,不能因强调方证对应而忽略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并非所有的脉结代(期前收缩)都是用炙甘草汤治疗。气血失于通利,脉气不相顺接就会出现停搏结代,而导致脉气失于顺接的病机既可因气虚血亏,不能濡养脉道;也可因阳虚寒凝,脉道凝涩;也可因痰湿或瘀血等内阻,脉道不利而致。炙甘草证偏心之阴阳气血皆虚,血脉不畅,符合此病机的“脉结代”(期前收缩),投之疗效桴应,但若非此机,即便以脉结代(期前收缩)为主症,也非炙甘草汤所能及。
【脉案】陈某,女,30岁,市铁路医院外科医生,1999年5月20日初诊。
病史:今年3月初因甲状腺功能亢进住院治疗,控制了“甲亢”,各项检测指标正常,但于4月初开始出现室性期前收缩,越来越频繁,经心电图、“心脏彩超”及其他多项检查,排除“甲心病”,也无心肌缺血等现象,服用心得安、心律平等β受体阻滞药,期前收缩更频繁,心悸厉害,非常难受。目前服脉安定维持,但仍然是持续性期前收缩,从未被控制。慕名而来求治于中医药。
刻诊:自诉全身乏力,胸闷心悸不适,眠食二便均可,月经正常。察其体质中等,神色尚可,性情偏激,舌质稍淡苔薄白润,脉细弱而参伍不调。未见其他异常之状。
辨治:“甲亢”的病机本质多为气阴不足,目前虽然西医检测各项指标正常,认为已被控制,但从中医宏观分析,其心悸乏力,脉细弱而参伍不调,仍是气阴未复不相接续之象,治当益气阴为主,佐以疏通经输促其气阴升降,用生脉散加味。
处方:红参、五味子、生地黄、羌活各15g,丹参、麦冬、黄芪、葛根各30g,苦参20g,炙甘草6g。浓煎,每日1剂。
5月27日二诊。陈诉服用上方后感到胸前紧闷悸动难受,与服心得安、心律平以后相似的不舒服感觉,乃减量服用(两日1剂)勉强服完3剂,期前收缩频繁如故。详查脉象细弱无力而参伍不调,舌质淡嫩苔白润。重新思考,认为其期前收缩纯属阴阳气血不足,脉气不相接续所致,当改弦更张,双调气血,用炙甘草汤加味治之,再观后效。
处方:炙甘草10g,太子参、麦冬各20g,桂枝、生地黄、红枣、阿胶(烊化)、生姜、酸枣仁各15g,黄芪30g,丹参18g。浓煎,每日1剂。
6月15日三诊。患者陈诉,服用本方感受到心胸舒适,服第2剂时即停服脉安定等西药,每日1剂,期前收缩逐日减少,服至第6剂即未出现期前收缩,今已服12剂,一切正常,惟其胃脘部有痞满之感,而颜面、下肢并不浮肿,于二诊方中加谷芽30g,白豆蔻10g,嘱其再服4~6剂,巩固疗效。1个月后专门来云,停药观察半个月后又于近日作心电图检查正常。
【治验思路解析】本案初诊失效,从中医理论考察,患者并无热象或湿热而用苦参,无阳气虚陷或经输不利而用羌、葛,且羌、葛过于升散,师出无名,与病机不符,辨证之误也。此外,本案患者服用心得安、心律平等β受体阻滞药,反使期前收缩频繁,心悸更甚,而服初诊方后的反应与之相似,这与现代研究证明葛根、苦参具有β受体阻滞药的作用是符合的。二诊细察四诊资料,患者乏力、心悸、脉弱提示心气亏虚,心悸、脉细提示心血不足,舌淡既与血虚不濡有关,也与心气血亏虚导致心阳不能振奋有关,综合分析,病机当为心之阴阳气血皆亏,故当选炙甘草汤加减以益气养血,温阳滋阴。
方中用炙甘草为主药,补益中气,化生气血,《名医别录》载其能通经脉,利血气。人参、黄芪培益元气,复其根本,生地黄、阿胶、麦冬以滋养阴血。由于阴液无阳则不能生化,故伍以桂枝,生姜通阳化阴,配丹参助其温通心阳以行脉道。且姜、枣能调和营卫,参、枣、草又能补益脾气。因患者二便调畅,故去润下之麻仁。如此配伍,环环相扣,直中病机,确能奏通阳复脉,滋阴养血之效;气血充沛,脉道通利,自然脉气相续,不再停搏(故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
郭老还认识到,脉气不相顺接之因还与心系血脉挛急,使脉中气血失于通利有关所致,炙甘草汤中炙甘草、红枣均具有甘以缓急的作用,还需体察。
由此可见,治疗此类气血亏虚,心阳不通的期前收缩,常用药物有4组:一者以甘温之品,意在补益心气,如炙甘草、人参、黄芪、红枣等;二者以甘润之品重在补养心之阴血,如麦冬、生地黄、阿胶等;三者以辛通之品,功在振心阳,畅道脉道,如生姜、桂枝、丹参之属;四者,甘味之品以缓解脉道挛急,使心脉舒畅,如白芍、甘草之类。如此总结,再遇此类病证,自可从容应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