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生的准备工作

医生的准备工作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伤寒论》在这篇序言里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一些医生给患者诊病时草率,不够严谨细致的情状。其次,“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也说明当时一些医生诊脉时草率。首先,候脉五十动能够查明五十动期间,寸口脉是否有促、结、仪的发生,其次,候脉五十动也能够让医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患者的脉象情况。

一个水平较高的中医师给患者诊脉时,往往具有较好的心里素质和良好的心态,而这种较好的心里素质和良好的心态也是我们提高脉诊水平所必须具备的关键因素。张仲景在《伤寒论•序》里面就批判了当时一些医生工作不够严谨的问题:“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伤寒论》在这篇序言里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一些医生给患者诊病时草率,不够严谨细致的情状。首先是“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这种情况的发生说明:是由于医生自身注重问诊而忽略脉诊和其他的诊疗手段,以问诊来代替四诊合参,这是中医师在诊断疾病过程中所忌讳的。其次,“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也说明当时一些医生诊脉时草率。张仲景提出当时的医生“三部不参”的情况也是基于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三部九候”的遍诊法,因为这里的“三部”指的是“寸口、人迎、趺阳”,而不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认为的寸、关、尺三部脉,其依据是:《伤寒论》在其序言里所谈到的:“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我们知道,《黄帝内经》时代的脉诊,运用的是三部九候的遍诊法,不但要细致诊察寸口,还要认真诊察人迎,趺阳脉的情况,这显然不同于我们现在所采用的《难经》所提出的“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即便如此,“按寸不及尺”情况的发生,也说明人们即便是在诊寸口脉时,不少医生也是敷衍了事,经验丰富的中医往往不会有这样的诊疗心态。《三指禅》在谈论脉诊的时候,曾提到对缓脉体会的方法:“焚香跌坐,静气凝神,将缓字口诵之,心维之,手摩之,反复而详玩之,久之,缓归指上。”作为临床医生,我们诊疗疾病时不可能做到“焚香跌坐”,但这种“静气凝神”的精神和诊疗疾病的心态是我们应该学习,也是初学者能够迅速掌握脉象并辨别脉象的最佳途径。第三,“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古人诊脉的时候总是要强调候五十动,为什么要候五十动呢?这是一种心态。首先,候脉五十动能够查明五十动期间,寸口脉是否有促、结、仪的发生,其次,候脉五十动也能够让医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患者的脉象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