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亚低温治疗对改善预后的意义

亚低温治疗对改善预后的意义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两项研究中都未发现明显的与低温相关的不良反应。入院时28%患者第1次体温≤35℃,在这一亚组中,分配到常温组中的患者78%预后不良,分入到低温组后61%预后不良,提高了17%。在匹兹堡研究中,对入院时低温但随机分配到常温组治疗的患者在数小时内升温,这种快速复温,可能导致了预后不良。有证据表明,使用低温方式控制ICP升高有助于改善预后,但受伤后长时间无ICP升高的病人使用亚低温治疗无助于改善预后。

【背景】

1993年,休斯敦和匹兹堡(I级证据)完成了对严重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Ⅱ期研究。休斯敦方案是伤后8h内达到33℃,并维持48h,明显改善(GOS为预后良好的恢复/中度残障)的患者比例提高15%;匹兹堡降温方案是在伤后10h内达到33℃,并维持24h,明显改善的患者比例提高24%。在两项研究中都未发现明显的与低温相关的不良反应

【文献回顾】

NABIS:H一个随机、前瞻性、多中心的研究,观察了严重颅脑损伤(GCS≤8)后6h内开始降低温度至33℃,并持续48h是否对预后有改善,是否有不良反应,结果10%的患者明显改善。资料显示低温疗法会降低颅内高压,低温治疗时ICP>30mmHg的患者数量明显要低(低温组41%,常温组59%)。

患者在受伤后4.2h±1.1h随机分为低温和常温组,低温组的患者在伤后8.4h±3.1h达到33℃,两组患者在年龄、入院时GCS评分、手术血肿发生率、蛛网膜下隙出血、入院前组织缺氧、CT分类或受伤严重程度评分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低温治疗组在伤后96h里液体潴留较高(摄入-输出)(低温组3 061ml±5 946ml,常温组1 947ml±4 586ml);低温治疗的患者伤后96h血管收缩力更强(低温组48.5%±33.9%,常温度组41.0%±37.8%)。低温组住院时间较长、常有并发症,10%的低温组患者出现2h或2h以上的连续过低血压,常温组为3%。22例低温组患者出现了室性心律失常,常温组中19例。在两个治疗组中平均ICP无差异,低温组中颅内压>30mmHg患者占41%,常温组为59%(P=0.02)。在两个治疗组中平均动脉压(MAP)和大脑灌注压(CPP)水平相似。两组电解质平衡无显著差别,平均钾水平相差0.1mmol,平均血清钠值相差1mmol。低温组患者平均血糖为155mg/dl,常温组患者平均血糖为151mg/dl。

1.亚组分析 对已知影响严重脑损伤治疗预后的因素进行了亚组分析,包括年龄、GCS初始评分、瞳孔反应、手术损害的存在、组织缺氧、血压过低、CT等。

年龄和入院时温度影响最大,年龄超过45岁的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百分比稍高(低温组88%,常温组69%),可能是由于在低温组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低温组82%±21%,常温组55%±29%)。入院时28%患者第1次体温≤35℃,在这一亚组中,分配到常温组中的患者78%预后不良,分入到低温组后61%预后不良,提高了17%。因此,年龄为16—45岁的患者低温处理的效果尤其明显,低温组中的患者52%预后不良,常温组为76%。实验设计是在受伤后8h之内达到目标温度(33℃),所有患者在受伤后8.4h±3.1h之前达到,因而未发现达到目标温度所需要的时间对预后的影响。

2.复温 由于运输、天气等原因,入院时有一部分患者体温较低,而提高这部分低温患者的体温可能会有危害。在脑损伤动物模型中,快速升温后死亡率急剧上升,最近发表的实验数据也支持快速复温有害。

快速复温会造成危害的另外一个理由是1997年匹兹堡大学的报道,通过对GCS评分为5~7分的患者低温治疗效果为24%,不良预后的患者高达67%(严重残障、植物人状态或死亡),而与此相对的是,NABIS:H中预后不良的患者为57%。在匹兹堡研究中,对入院时低温但随机分配到常温组治疗的患者在数小时内升温,这种快速复温,可能导致了预后不良。

3.对颅内压的影响 有几项研究表明低温ICP升高的影响(Ⅰ级和Ⅱ级证据),NABIS:H研究发现亚低温治疗降低了ICP超过30mmHg的发生率。有证据表明,使用低温方式控制ICP升高有助于改善预后,但受伤后长时间无ICP升高的病人使用亚低温治疗无助于改善预后(Ⅰ级和Ⅱ级证据)。

4.对预后的影响 入院时低温的患者,如果维持其低温,则治疗效果良好,目前原因尚不清楚。

【推荐】(Ⅰ类推荐)

基于证据,严重脑损伤的患者建议低温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