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普通线成像

普通线成像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观察头颅大小及形状,清楚地显示蝶鞍形态。成年人颅内压增高引起蝶鞍的骨质吸收和扩大。⑥颅脑先天发育和后天因素所致头颅的大小与外形异常。根据这些改变发生在脑室的部位,可作出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但不能确定病变的性质。气脑造影属损伤性检查,有一定的痛苦和危险。多与CT及MRI扫描并用,对查出上述两个部位较小肿瘤有较大价值。正常头颅X线平片表现因个体、性别和年龄而异。颅板厚度因年龄和部位而不同。

伦琴1895年发现X线后不久,X线就被应用于人体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ology)这一新学科,并奠定了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ing)的基础。至今放射诊断学仍是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内容。随着CT和MRI的发展,特别是在它们的空间分辨力日益提高之后,头颅平片的诊断意义和重要性逐渐下降。鉴于头颅平片对某些颅脑疾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仍有一定价值,故在此仍然作一些必要的介绍。

(一)颅脑常规X线平片检查技术

1.头颅正侧位摄片 是最常用的头颅X线摄片。头颅X线摄片常用后前位和侧位,即头颅正侧位摄片。后前位(前后位)摄片:标准后前位(前后位)像上岩骨与眼眶重叠,矢状缝应成一条直线与蝶骨嵴垂直,居颅骨的正中。可观察头颅的大小、形状及颅盖骨,并可通过眼眶观察岩骨及内听道。头颅侧位摄片:侧位像上,蝶鞍的前床突两侧应重叠,下颌关节也应彼此重合。可观察头颅大小及形状,清楚地显示蝶鞍形态。还能看到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的关系,颅缝、血管压迹、脑回压迹及钙化松果体的位置。

头颅正侧位摄片的适应证为:①头颅外伤后了解颅骨骨折情况及其程度。②颅内压力增高。颅缝分裂与囟门增宽是幼儿、儿童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成年人颅内压增高引起蝶鞍的骨质吸收和扩大。③颅内病理性钙化。④局限性骨质破坏和增生。⑤颅颈交界的畸形。如扁平颅底、颅底凹陷症时,齿状突高过腭枕线3mm以上。⑥颅脑先天发育和后天因素所致头颅的大小与外形异常。

2.颅底摄片 用来观察颅底中颅窝的情况,一些颅后窝的结构如颅底的卵圆孔、棘孔、破裂孔、翼内外板和岩骨及中耳乳突均可清楚显示。内听道也经常显示较好。

3.内听道摄片 用来观察颅后窝的情况,尤其是内听道、岩椎、枕大孔和枕骨。正常人内听道管径为4~7mm,两侧常不完全等大,但相差不应超过2mm,超过此限度应提示病变存在。听神经肿瘤可引起病变侧内听道扩大。

4.蝶鞍侧位摄片 用于观察蝶鞍。蝶鞍的大小因人而异,用径线测量其前后径为8~16mm,平均11.5mm,深度为7~14mm,平均9.5mm。老年骨萎缩时,蝶鞍的轮廓因骨质稀疏而欠明显。鞍内肿瘤引起蝶鞍骨壁的压迫而使之呈球状扩大,严重时可有骨质结构的吸收破坏。鞍旁肿瘤常使一侧鞍背侵蚀而缩短,上口较宽,前后径加大,亦可伴骨质吸收破坏。

5.视神经孔摄片 视神经管呈轴位投影于眼眶的外下1/4象限内,为圆形边缘清晰的密度减低影,正常直径4~5mm。视神经孔扩大见于视神经和视神经鞘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

(二)颅脑特殊X线检查技术

1.气脑造影 是经腰椎穿刺或小脑延髓池穿刺注入气体,以显示脑室和脑蛛网膜下隙的X射线检查方法。脑室和脑表面的蛛网膜下隙充以气体后,由于气体比脑的密度低,两者形成对比而成像。位于两侧大脑半球内的侧脑室、主要在两侧丘脑间的第三脑室、居中脑内的中脑导水管和位于脑干及小脑间的第四脑室同相对应的脑的解剖关系较为恒定。这样就为病变的定位诊断提供了解剖基础。脑室因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压迫而发生变窄、变形和移位。根据这些改变发生在脑室的部位,可作出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但不能确定病变的性质。气脑造影属损伤性检查,有一定的痛苦和危险。自从CT问世以来,已很少应用。

2.脑室造影 是经头皮切口,颅骨钻孔,直接穿刺侧脑室,将对比剂注入脑室内,以使脑室显影的X射线检查方法。囟门未闭合前,可经囟门穿刺侧脑室。其诊断原理和价值与气脑造影相同。由于CT和MRI的应用,脑室造影已很少使用。

3.脑池造影 是经腰椎穿刺或小脑延髓池穿刺,注入气体或碘对比剂使脑池显影的X射线检查方法。脑池造影主要用在桥小脑角池和鞍上池,用以检查桥小脑角肿瘤,如听神经瘤和鞍上区肿瘤。脑池造影比较安全,但脑池显影不够清楚,所以单独使用较少。多与CT及MRI扫描并用,对查出上述两个部位较小肿瘤有较大价值。

4.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分颈动脉造影、椎动脉造影和全脑血管造影。是向脑血管中引入水溶性有机碘剂,使脑血管显影的X射线检查方法。脑血管内含碘造影剂后因密度增高而显影。这样就可观察脑血管本身的形态,适于诊断脑动脉瘤、血管畸形和血管闭塞等脑血管病和对手术疗效的观察。临床上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供血不足时,常需行脑血管造影。脑血管与脑紧密相邻,其走行位置及其与相邻脑间的解剖关系有恒定的规律。因此可根据脑血管的移位、牵直或纡曲、增粗或变细等改变,确定颅内肿瘤等占位性病变的位置。有时,肿瘤内血管结构因充盈造影剂而显影,可根据肿瘤内血管结构的形态估计肿瘤的性质。由于CT及MRI对颅内肿瘤的诊断很可靠,所以使用脑血管造影诊断颅内肿瘤者已减少,但若需了解肿瘤的血供情况,则仍需行脑血管造影。

5.颅内静脉窦造影 是将水溶性有机碘剂引入颅内静脉窦,使之显影的方法。用于诊断硬膜外血肿、静脉窦栓塞和矢状窦旁脑膜瘤,可了解矢状窦通畅和脑静脉回流情况,海绵窦造影可用于诊断垂体微小腺瘤。临床应用较少。

(三)正常头颅X线平片表现

正常头颅X线平片表现因个体、性别和年龄而异。颅板分内板、外板和板障。内、外板呈高密度线形影,板障居中,密度较低。颅板厚度因年龄和部位而不同。颅缝包括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呈锯齿形透亮影。颅缝内可有缝间骨。侧位上可显示蝶鞍的形态、大小及结构。其正常前后径平均11.5mm,深径平均9.5mm,形状分为椭圆形、扁平形和圆形。后前位X线片上,内耳道显示在眼眶内,两侧对称,宽径不超过10mm,两侧相差不超过0.5mm。生理性钙化主要有松果体、大脑镰、床突间韧带和脉络丛等部位钙化。生理性钙化的移位仅对颅内占位病变起提示作用。

(四)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X线表现

1.颅高压症 是颅内病变较常见的共同表现。在儿童表现为头颅增大,囟门增宽,颅板变薄,颅缝分离和脑回压迹增多;在成年人主要是蝶鞍改变,表现为蝶鞍增大,鞍底和鞍背骨质模糊或消失。

2.颅内肿瘤定位征 局限性颅骨变化,表现为颅骨的局限性增生、破坏和结构改变,见于脑表面和靠近颅骨的肿瘤。增生多见于脑膜瘤,岩骨尖破坏、缺损多见于三叉神经瘤,内耳道扩大多见于听神经瘤。蝶鞍改变,鞍内型,蝶鞍气球样膨大,见于垂体瘤。鞍上型,蝶鞍扁平,鞍背缩短,见于鞍上肿瘤;鞍旁型:鞍底受压下陷,形成双鞍底,前床突上翘或破坏,见于鞍旁肿瘤。钙化:肿瘤钙化比率为3%~15%,根据钙化表现可初步判断肿瘤的部位和性质;根据松果体钙化的移位情况可推断肿瘤的大致部位。

(五)常见的脑部损伤的X线表现

在目前CT和MRI已较普及的情况下,X线检查在颅脑损伤疾病中主要应用于颅骨骨折的诊断。

颅骨骨折的病理变化,与暴力的性质、强度和作用部位有关。颅骨骨折占颅脑损伤的60%,在全身骨折的百分比虽不大,但是常因严重并发症而病死率较高。颅骨骨折的症状除一般骨折引起的症状外,常合并有脑组织外伤的症状,两者是紧密联系的。颅骨骨折可有多种分类方法:按骨折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两种;按骨折形态又可分为颅缝分离、线性骨折、凹线性骨折、粉碎性骨折等;按骨折部位又可分为颅盖骨折、颅底骨折。

线形骨折在平片上表现为锐利而清晰之透亮直线,也可呈分叉或星状放射。粉碎性骨折常见于颅盖骨,少数位于颅底之眶顶和枕骨鳞部。平片上粉碎性骨折形成多条骨折线,彼此交错,颅骨碎成数片。骨片互相重叠,常有骨片凹陷和错位;碎骨片也可游离嵌入颅内。如属火器伤,颅内常合并存在金属异物。凹线性骨折大多位于颅盖骨。好发于颞骨,其次为额骨和顶骨,枕骨很少见。由于伤物和头颅接触面积的大小不同,分别可造成环形和锥形的凹线性骨折。婴幼儿乒乓球性骨折亦为凹线性骨折。平片上凹线性骨折常表现为颅板全层向内凹陷,单纯内板凹陷者极少见,骨折线多不规则或呈环状,常部分透光,部分致密,为骨板断处凹陷和重叠所致。切线位片能确切显示凹陷的深度。外伤引起的颅缝分离并不少见,其意义与颅骨骨折相同,大多发生于儿童。颅缝分离可单独存在或同时伴有骨折,各缝均可发生,往往以“人”字缝多见。正常“人”字缝宽度一般多在1.5mm以下,儿童亦不超过2mm,如超过即可确定有颅缝分离,常伴有骨折,也可引起颅缝错位或重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