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引起情志变动的因素

引起情志变动的因素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素问·疏五过论》就曾指出,人们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的变迁,可引起情志变化而生病。家庭、婚姻等是引起情志变动的重要原因。经济地位的贵贱,也会引起情绪波动。此外,如意外事件的发生或突遇险境,或屡遭灾难等,也是导致情绪异常的因素。临床上某些精神病可呈季节性发作或加重。情志异常与异常的气候变化亦有关系。可见内脏气血的病变是直接导致人的情志异常变化的重要原因。

《黄帝内经》认为,社会因素、季节气候以及身体状况等都是导致情志变动的内外因素。

第一,社会心理因素:《黄帝内经》很早就认识到社会因素与人的心理和健康的关系。社会因素可以影响人的心理,而人的心理又能影响人的健康,导致疾病。如《素问·疏五过论》就曾指出,人们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的变迁,可引起情志变化而生病。

家庭、婚姻等是引起情志变动的重要原因。《素问·疏五过论》说:“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苑结,忧恐喜怒,五藏空虚,血气离守。”张景岳注曰:离者失其亲爱,绝者断其所怀,菀谓思虑抑郁,结谓深情难解(《类经》)。说明男女之间的婚姻恋爱,家庭成员的生离死别等均可引起忧恐喜怒等强烈的精神变化。

此外,社会动乱,流亡生活,饥馑状态,营养缺乏,会造成人们精神的紧张和情绪的波动,故俗有“大乱之后必有大荒,大荒之后必有大疾”的说法,因大乱而引起的疾病是多种多样的,但首先造成的是人们精神上的创伤,人们在政治上失意,工作上不顺心,此是导致情绪异常的原因。历史上许多有才华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等因政治上不得志,不能为国为民施展才华而忧郁、悲愤成疾。经济地位的贵贱,也会引起情绪波动。如《医宗必读·不失人情论》指出:“富者多任性而禁戒勿遵,贵者多自尊而骄恣悖理。”富贵者这种任性与骄横的性格、极易诱发不良情绪的发作。此外,如意外事件的发生或突遇险境,或屡遭灾难等,也是导致情绪异常的因素。

心理因素给予人精神上乃至肉体上的损伤有时是严重的,如某医院化验室由于工作人员粗心,错将两位早期肝癌病人的检验结果,填写在另一位普通病人的报告单上,这位普通病人获悉自已患了不治之症,于是忧愁担心,食欲减退,坐立不安,从此卧床不起,不久便死去了。又如:有关文献记载,有位年轻女子,偶然吐出一条蛔虫,以后就经常感到恶心呕吐,结果形成了顽固性呕吐,久治无效。虽吃驱蛔药并没有打下蛔虫,但她固执地认为蛔虫是造成呕吐的原因。后来医生给她做了一次腹部手术,告诉她蛔虫已全部取出,她的病也随之痊愈。过了一段时间,她听说那次手术没有取出任何东西,又忧心忡忡,闷闷不乐。不久呕吐复发,而且比第一次还严重,她企图用拒食的方法来“饿死”蛔虫,结果没有多久,就忧郁而死。

精医讲道

《素问·疏五过论》说:“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苑结,忧恐喜怒,五藏空虚,血气离守。”

第二,季节气候:人与天地相应,随着春夏秋冬四季自然气候的变迁,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也发生相应的改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春在志为怒。夏在志为喜,长夏在志为思,秋在志为忧,冬在志为恐。至于其原理《素问·气交变大论》认为:春季阳长阴消,易致阳气升发太过,肝气亢急而怒,秋天阴长阳消,肃杀没落之气易便肺气耗伤,意志消沉而多忧善悲。总之,四季的不同心理差异和情志变化,是由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不同变化,影响体内脏腑气血所致。临床上某些精神病可呈季节性发作或加重。如有文献报道,内因性精神病,特别是内因性抑郁型精神病有其发病的季节,以秋天多见,躁狂症以春天为最高。这种季节性是基于心身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基础之上的。

情志异常与异常的气候变化亦有关系。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忽忽善怒,眩冒颠疾”“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谵妄狂越”“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意不乐”“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身热烦心,躁悸……谵妄心痛。”《黄帝内经》的这些说法,虽然都只是相对而言,临床上不一定体现得这么明显,但是应当肯定,气候与人的情绪确有一定的关系。如古人很多悲伤诗词都写在凄风苦雨之时,无可奈何之日,人们往往以气候形容情绪,亦说明天气能够影响人的心境。春光明媚,秋高气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阴雨连绵或狂风暴雨可使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酷热的天气,如果通风不好,可使人心情烦躁,容易激动;湿热天气、则令人烦闷、窒息,情绪也因之受到影响。

精医讲道

《素问·调经论》也说:“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第三,身体状况:《黄帝内经》认为,人受七情内伤时,会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但脏腑气血的病变,也会影响情志的异常。如《灵枢·本神》篇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调经论》也说:“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素问·藏气法时论》亦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善恐,如人将捕之。”“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意不乐。”《素问·刺热篇》谓:“肝热病者……热争则狂言及惊。”《素问·宣明五气篇》则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在《黄帝内经》的许多篇章,类似的语句数不胜数。可见内脏气血的病变是直接导致人的情志异常变化的重要原因。并有一定的病变规律,即实者多怒多喜,虚者则多恐多悲。

人的身体状况的好坏,主要是影响自我感觉的好坏,从而影响人的情绪,健康人自我感觉良好,其主观的内心体验与情绪的表达反应也正常。患有某种疾病或某种痛苦的人,常因心悸心慌而有恐惧反应;肝病患者多有食欲不振,精神委靡而带忧伤的情绪;妇女在月经期往往见到有头痛、背痛、水肿等现象并可伴有易怒、慢性疼痛多忧郁乃至狂暴行为,又如肝阳上亢病人多易怒,慢性疼痛多忧郁,消耗性疾病多焦虑等;说明身体状况的好坏,本身就是引起情志反应的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