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肠炎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肠炎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肠炎是由EH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EHEC血清型以O157∶H7为多,自1982年发现以来相继发现近10种血清型。约50%患者有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可有呼吸道症状。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大便中培养鉴定出O157∶H7大肠埃希菌,且检测Vero毒素阳性,可确诊。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肠炎是由EH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EHEC血清型以O157∶H7为多,自1982年发现以来相继发现近10种血清型。1996年在日本发生全国性流行,数万人感染。我国有散发流行。

【病原学】 大肠埃希菌O157∶H7不具侵袭性,但能产生毒力很强的志贺样毒素(SLT),能使Vero细胞(即非洲绿猴肾细胞)变性、溶解、死亡,故又称Vero毒素(简称VT)。该毒素加热98℃15min可被灭活。

本菌最佳生长温度为37℃,对酸的抵抗力较强,在pH2.5~3.5、温度37℃环境中能耐受5h,在冰箱里能长期生存。不耐热,75℃1min即被杀死。

【发病机制】 EHEC进入人体肠腔后,黏附于盲肠和结肠上皮细胞,引起黏膜充血、水肿、坏死,导致炎症性出血性腹泻。VT可进入血流,并通过血-脑屏障,引起毒血症症状;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栓性微血管病;病变部位主要在肾时可导致溶血-尿毒综合征;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由于毒素的作用而增强,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以及惊厥。

【流行病学】

1.感染源 家禽和家畜为本病主要感染源,如牛、羊、猪等,以牛带菌率最高;患者和带菌者也是感染源之一。

2.传播途径 通过污染的食被、水或与患者接触而传染。常见被污染的食物为牛肉、牛奶、鸡肉、羊肉、蔬菜、水果等。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以老年人和儿童为多见。

4.流行特征 呈世界性分布,全年可散发,以7~9月份为流行高峰。快餐食品的大量生产、冷藏和供应极易造成暴发流行。

【临床表现】 潜伏期1~14d,平均3~4d。临床类型为:无症状感染、轻度腹泻及出血性肠炎。

典型表现为:痉挛性腹痛、腹泻,初为水样便,继之典型的特征性血水便。不发热或低热。一般5~7d自愈。约50%患者有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可有呼吸道症状。

并发症:急性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病死率10%~50%)、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大便中培养鉴定出O157∶H7大肠埃希菌,且检测Vero毒素阳性,可确诊。

【治疗】 对O157∶H7感染是否使用抗生素尚有争议。有学者提出,原则上可按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处理,轻症可用肠黏膜保护剂蒙脱石制剂或肠道微生态制剂,重者使用抗生素,如司帕沙星、黄连素等。

注意纠正脱水、酸中毒,加强支持治疗。

合并HUS者,应进行早期透析等积极对症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