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拔罐方法的应用

拔罐方法的应用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单罐法 即仅用一只单罐施治,一般用于治疗病变范围比较局限的疾病。2.留罐法 又称坐罐法,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它可用于拔罐治疗的大部分病症,是最常用的拔罐法。②不留针拔罐法,系指针刺后立即去针,或虽留针,但须至取针后,再在该部位拔罐的一种方法。

1.单罐法 即仅用一只单罐施治,一般用于治疗病变范围比较局限的疾病。可按病变或压痛的范围大小,选用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冈上肌肌腱炎在肩髃穴拔罐等。

2.留罐法 又称坐罐法,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一般留置5~15分钟。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及肌肤薄处留罐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它可用于拔罐治疗的大部分病症,是最常用的拔罐法。

3.多罐法 即多罐并用,一般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病变处肌肉较丰满的疾病,或敏感反应点较多者。可按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酌量吸拔数个乃至十数个。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的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火罐,称为排罐法。治疗某些内脏或器官的瘀血时,可按脏器的解剖部位的范围在相应的体表部位纵横并列吸拔几个罐子。

4.闪罐法 闪罐法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取下,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时为止的拔罐方法,若连续吸拔20次左右,又称连续闪罐法。此法的兴奋作用较为明显,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证病例。

5.走罐法 又称推罐法、行罐法或旋罐法,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富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须选口径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平滑,最好用玻璃罐。操作前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涂上一层薄薄的润滑油脂,将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动,这样在皮肤表面上下或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6.针罐法 针罐法是针刺与拔罐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拔罐法。先在一定的部位施行针刺,待达到一定的刺激量后,将针留在原处,再以针刺处为中心,拔上火罐。如果与药罐结合,称为针药罐,多用于风湿病。其具体操作也可分为两类:①留针拔罐法,选定穴位,针刺得气,运用一定手法,留针于穴区,再在其上拔罐。②不留针拔罐法,系指针刺后立即去针,或虽留针,但须至取针后,再在该部位拔罐的一种方法。

7.血罐法 血罐法是在选择位置上,刺破皮肤,吸拔出一定血液的治疗方法。刺的时候不宜过深,出血量控制在20毫升左右。

8.刺络拔罐法 用三棱针、陶瓷片、粗毫针、小眉刀、皮肤针、滚刺筒等,先按病变部位的大小和出血要求,按刺络法刺破小血管,然后拔以火罐,可以加强刺络法的效果。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失眠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9.平衡罐法 也就是在需要拔罐治疗的穴位或患处先用手指代替针点按穴位(点穴)或点揉患部后再进行拔罐治疗的方法。

10.发泡罐法 通过延长时间和增大吸拔力量等使罐内产生水疱(皮下充水)而达到治疗目的。

11.灸罐法 是将拔罐与艾灸疗法相结合的方法。

12.按摩罐法 是将拔罐与按摩手法根据病情、病位而有机地结合起来。

13.摇罐法 该法是对所留之罐均匀而有节奏地摇动,使罐体与皮肤产生松紧变化,患者进一步放松,产生不同程度舒适感。

14.转罐法 该法是在摇罐的基础上,增大摇扭旋转力量,手法较剧烈,牵拉程度更大,以促进血液循环,局部肌肉放松,增强治疗效果。

15.提罐法 是从坐罐发展而来的。将坐罐罐体向上轻缓提拉,力量强度逐渐加大。

16.药罐 将药物治疗和拔罐疗法结合以提高疗效。多用于四肢关节风寒湿痹等证,可分为煮药罐法和储药罐法两种。①煮药罐: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把竹罐投入药汁内煮15分钟,使用时,按水罐法吸拔在需要的部位上,多用于风湿痛等病。常用药物处方:麻黄、蕲艾、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花椒、生乌头、洋金花、刘寄奴、乳香、没药各6克。②储药罐:在抽气罐内事先盛储一定的药液(为罐子的1/2~2/3)。常用的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风湿酒等。然后按抽气罐操作法,抽去空气,使吸在皮肤上。也有在玻璃罐内盛储1/3~1/2的药液,然后用火罐法吸拔在皮肤上。常用于风湿痛、哮喘、咳嗽、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银屑病等。

17.其他罐法 将拔罐与现代科技结合产生协同或增效作用,如磁疗罐法、神灯罐法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