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拔罐前的准备工作

拔罐前的准备工作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罐初用、瘦弱患者及在骨骼突出处拔罐时,为防止罐口损伤皮肤或漏气,可在罐口涂少许凡士林。小儿拔罐时,必须先在应拔部位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或贴一块湿布片,以免损伤皮肤。4.器具准备 一要根据拔罐部位面积的大小及治疗需要,选择相应型号的罐具,若用闪火法,应当准备几个备用罐,以便在罐口烧热时能及时更换。

1.患者体位的选择 体位的选择原则是舒适持久,便于施术。

(1)卧位:应用范围广泛。有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对初诊、年老体弱、小儿和有过敏史、晕针史的患者,均宜采用卧位。常用卧位有以下3种。

①仰卧位:适用于取头面、胸腹、上肢掌侧、下肢前侧及手、足部的穴位时均可取此体位。患者平卧于床上,颈部及膝部膝弯处用枕或棉被垫起(图1-19a)。

②俯卧位:适用于取头颈、肩背、腰骶及下肢后侧诸穴时可采用此体位。患者双肘屈曲手抱枕,面向下,下肢平放,俯卧于治疗床上(图1-19b)。

③侧卧位:适用于周身(除接触床的部位外)的各个部位诸穴时均可用此体位。患者侧卧于治疗床上,下肢可呈屈曲状(图1-19c)。

图1-19 拔罐体位

(2)坐位:一般地说,有条件采用卧位则不选用坐位,以防罐具脱落、损坏或晕罐等不良反应。常用坐位有以下6种。

①正伏坐位:适用于头部、颈项及肩背部。腰骶部取穴时可用此体位。患者端坐于一方凳上,两腿自然下垂,双肘屈曲,头向前倾靠于桌面上(图1-19d)。

②仰靠坐位:适用于前头部、颜面部、胸腹、腿部前侧等穴位。患者正坐,仰靠坐在椅子上,下肢落地(图1-19e)。

③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部、肩背部诸穴时可用此体位。患者坐在凳子或椅子上,双手侧屈和头侧向一边伏于桌面上(图1-19f)。

④屈肘仰掌坐位:适用于头部、肩背部、胸部及上肢手前侧部诸穴时可用此体位。患者正坐在凳子上,双肘微屈,手平伸放于桌面上(图1-19g)。

⑤屈肘俯掌坐位:适用于头部、肩背部、胸部及上肢手背部诸穴时可用此体位。患者正坐,双肘掌面伏于桌面上(图1-19h)。

⑥屈肘拱手坐位:适用于头部、肩背部、胸部及上肢外侧面诸穴时可用此体位。患者正坐,双肘弯曲置于桌面(图1-19i)。

2.制定治疗方案 选准应拔部位。

3.应拔部位的准备 若应拔部位皮下脂肪少,皮肤干燥者,拔罐前宜用消毒后的温湿毛巾擦拭,以减少漏气和烫伤;若应拔部位凹凸不平,或有头痛、溃疡等证者,宜用面垫或药面垫;若患者因疮疡而干硬者,宜预先用消毒温湿毛巾浸软,可以避免拔罐时疼痛,而且能吸拔得深入、彻底。如果因治疗需要,在有毛发的地方(部位)或毛发附近处拔罐时,应预先剃去毛发,然后在应拔部位涂适量的凡士林,或采用面垫、药面垫;如果患者不愿剃发,或不能剃时,也可试用热肥皂水将毛发、皮肤洗刷干净后,再涂适量凡士林或垫面垫拔罐。新罐初用、瘦弱患者及在骨骼突出处拔罐时,为防止罐口损伤皮肤或漏气,可在罐口涂少许凡士林。小儿拔罐时,必须先在应拔部位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或贴一块湿布片(或湿纸片),以免损伤皮肤。

在每次拔罐前,对应拔部位皮肤用碘酒或75%乙醇进行常规消毒。

4.器具准备 一要根据拔罐部位面积的大小及治疗需要,选择相应型号的罐具,若用闪火法,应当准备几个备用罐,以便在罐口烧热时能及时更换。二要保持适宜温度和烘罐。在寒冷季节拔玻璃罐或陶瓷罐时,为避免患者有寒冷感觉,应预先备一火盆,一则保持室内温度;二则将罐具在火上烘烤(只能烘烤罐具的底部,不可烤罐口,以防烫伤皮肤),当罐与皮肤温度接近时再拔罐;三要适当准备排气所用的各种器具及辅助材料,以及因治疗引起的皮肤损伤、晕罐等意外情况的药品和器械。罐具亦要用碘酒或酒精消毒,也可用煮沸消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