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运用具体方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运用具体方法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蒙-弗洛伊德对当前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实践的贡献是巨大的。可以说很多主要的心理学家最初都受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培训。虽然关于精神分析的书籍比较多,很多人在读过之后仍不知如何去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去调整来访者,所以现在需要进一步了解精神分析理论在具体心理咨询个案中的运用过程。弗洛伊德认为睡眠时自我的控制减弱,无意识中的欲望会乘机向外表现。心理咨询师也需要及时发现问题,以避

西蒙-弗洛伊德对当前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实践的贡献是巨大的。可以说很多主要的心理学家最初都受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培训。所以在个案中基本上都以精神分析为基础技术,以改善来访者认知为主导内容,以行为疗法来辅助改善来访者的认知模式。

从个案经验来看,心理咨询与调整最核心的、最基础的部分都以精神分析为主,可以说没有精神分析就没有心理咨询。虽然关于精神分析的书籍比较多,很多人在读过之后仍不知如何去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去调整来访者,所以现在需要进一步了解精神分析理论在具体心理咨询个案中的运用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传统的精神分析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不太符合中国来访者的求助状态。同时我也认为有些问题没有必要耗费那么长的时间。在实际运用时,如何使用心理咨询技术常要以心理咨询工作内容的需要随时调整。

心理咨询与治疗也需要具有扎实的人格理论基础,人格理论是对人类思想及行为形成过程的理解。人格理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代表着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过去、现在或将来的行为、情感和思想形成过程的把握。改变行为或思想的方法,都是来源于在治疗来访者时,发现的那些对来访者问题形成起着最为重要作用的人格最初形成时的影响因素。精神分析中人格结构平衡理论是心理调整的主要理论方法,在案例分享中会讲到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调整过程中的运用,在这一过程中,来访者会提高自我觉察,并且习得平衡内在心理活动的方法。

下面我们从几个概念开始,来体验一下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个案中的运用。

(一)精神分析的几个概念

1.自由联想

在传统的精神分析过程中,自由联想是普遍与常见的方法,即是由心理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讲出头脑中出现的一切事情,不管这些想法与主题是否与现实生活有关,无论多么零乱、不合逻辑和羞于启口,都要引导来访者讲出来。心理咨询师会从来访者所述词句、事件和想象中,推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压抑的动机回到意识中来。

在个案中常以投射测验的方式运用这种方法,如意向投射、画图投射、词语投射、物品摆放投射等。

2.释梦

弗洛伊德认为睡眠时自我的控制减弱,无意识中的欲望会乘机向外表现。但因精神仍处于一定的自我防御状态,所以这些欲望必须通过化装的变形才可进入意识成为梦象。因此梦是有意义的心理现象,梦是人愿望的迂回满足。

在个案中很少用这种方法,因为不希望来访者把太多精力放到对梦的关注上。避免来访者过多关注梦,而回避了现实需要解决与面对的问题。

3.解释

是心理分析中最常使用的技术,为揭示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消除阻抗和移情的干扰,使来访者对其症状的真正含义达到领悟。解释的目的是让来访者正视他所回避的东西或尚未意识到的潜在心理活动过程,使无意识之中的内容变成意识的内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钱铭怡编著,第172页)

在个案中时常需要通过解释来传达对来访者的分析,这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也是最需要精神分析功底的方法。

4.阻抗

是指来访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有意无意地使治疗重心偏移。阻抗会时常出现在治疗的全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通过对阻抗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帮助来访者真正了解和意识到自己所存在的阻抗,使治疗可以顺利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钱铭怡编著,第171页)

在个案中阻抗的处理也是比较常见的,在处理阻抗时需要心理咨询师真诚及接纳的态度,同时也需要心理咨询师具备识别来访者贯有防御机制的能力,以及对来访者心理活动的分析与共情能力。只有这样才会以恰当的方式来解除来访者的阻抗。

5.移情

即把早期对别人的感情转移到心理咨询师身上,把心理咨询师当成自己的父母、亲人等。心理咨询师通过移情可以了解到病人对其亲人或他人的情绪反应,引导他讲出痛苦经历,揭示移情的意义,使移情成为治疗的推动力。对移情的处理成为来访者对症状领悟的重要来源,移情因此被认为是心理分析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钱铭怡编著,第171-172页)

在心理咨询个案中可以通过移情了解到与来访者的相处方式,但这大部分会在长期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得到真实体现。心理咨询初期,心理咨询师在没有与来访者建立良好可信任的关系时,很难通过移情来分析来访者的情绪反应。共情式的分析及人格成长理论更容易使来访者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的影响,合理情绪疗法会让来访者更清楚自己情绪的来源。所以个案咨询与调整中会很少从来访者的移情中了解来访者的情绪。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移情会对心理咨询整个过程起推动的作用。

移情与反移情在个案中会随着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不断深入了解及相互信任而自然产生,不需要有任何的刻意性。移情的内容和形式是比较多的,并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它只是爱情这一种情感,所以没必要太关注它什么时候会出现,只需要在出现后能够及时觉察与反应就好。

在心理咨询个案中都会体验到移情的产生及对心理调整的影响。但是以对异性的爱恋为移情内容的,大都在脱离时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是破坏性的影响。

曾有一位心理咨询师问我要如何处理一个女孩对他的爱恋与纠缠时,我说:“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因为我没有遇到类似的纠缠。虽然移情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同时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有时我也会出现反移情,但与你说的情况类似的真没有遇到过。”他说那个女孩想让他离婚,跟她结婚,如果不再继续为她做咨询,她就去死。而我从业多年来,真的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也就没有思考过如何摆脱纠缠的问题,所以无法给他好的建议。这位心理咨询师问我:“从事这么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难道就没有遇到过喜欢上你的来访者吗?”我说:“有遇到过,但我会判断这种移情是否具有破坏力,是否是我能力范围可以处理的。如果我认为自己无法处理时,在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就会把他的移情状态反馈给他,同时态度会冷淡下来,虽然他会转入负移情,但对来访者的状态不会有破坏作用。”需要提及的是,所有以爱恋为内容的移情,来访者很多的时候会感受心理咨询师是否存在反移情的影响。如果心理咨询师没有出现反移情,移情一般不会加重深度,所以来访者在意识到的情况下就会脱离这种情感依赖。那位心理咨询师又问我:“那你是如何来判断来访者的移情是不是具有破坏力呢?”我说:“需要判断是否可以帮助来访者建立起生活中的社会支持体系,如果心理咨询师是他唯一的社会支持,那么这种移情在脱离时就很有可能存在破坏性。”所以心理咨询师需要懂得判断来访者移情的性质,以及是否可以较好地处理移情的作用,如果没有把握处理好,就需要在移情深度不严重的时候转介出去,而不是等到已具有了破坏力时才去处理。心理咨询师也需要及时发现问题,以避免形成严重的问题。

(二)精神分析治疗的核心理论及在个案调整中的运用

1.意识水平理论

三个意识水平

意识:包括个人在任何时刻觉察到的感觉和体验;

前意识:包括不要多少努力就很容易提取的关于事件和体验的记忆;

潜意识:是对意识构成威胁而必须推开的记忆和情绪的容器,无意识还包括个体没有觉察的需要和动机。虽然无意识动机在意识之外,但是它们仍然存在于个人的思想或行为中。

把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转入意识当中是精神分析的主要的治疗任务。可以通过来访者所存在的心理投射、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方式以及来访者成长中所形成的思维特点和处事态度,分析来访者潜意识的活动状态,并让来访者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分析与解释,来提高自我对潜意识的觉察。

弗洛伊德还认为幽默和笑话是乔装的愿望和冲突的一种表达。人有的时候会以幽默和笑话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需要。(《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Richard S.sharf[美]胡佩诚译)

2.人格结构理论

(1)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本我以满足自己原始欲望行事,它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特性:大部分活动是无意识的,是无理性的,要求无条件得到满足,只遵循快乐的原则;是一切本能冲动后面的性力的贮藏库;它收容了一切被压抑的内容,并保存有遗传下来的种族的特质。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人格结构完全属于本我。

(2)自我:是本我与环境互动产生的心理活动系统,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以经验的方式工作。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特性:它是意识的;合乎逻辑,受现实原则支配;对本我之中的内容有检查权,防止被压抑的内容扰乱意识;它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按外部现实的条件,去管理本我的要求。自我可以说是同时在侍奉着三个主人:超我、本我和现实。

(3)超我:在外界评价与要求下形成的心理活动系统,有指导自我行事的作用。超我要求自我按他人及外界能够接受的方式满足本我要求,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它也具有一部分保护生命正常活动的作用。

特性:大部分活动是无意识的。它是父母及外界权威的内化,执行早年监护者的职责(亦被认为是遵循至善原则);可分为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和良心——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其主要作用是监督和控制自我。完善的超我态度应是引导自我而并非评判自我。

三者关系: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相互作用着。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只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限的表现。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这三种结构作用必然是均衡、协调的。本我是生存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主体按社会道德标准行事;而自我对上按超我的要求去做,对下吸取本我的动力,调整本我的冲动欲望,对外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调节心理的平衡。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在这种人格动力学的关系中得到阐明。当然,如果这三种力量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则将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

以个案经验来看,如果可以帮助来访者的自我,意识到本我的需求,以及超我所处于的评价状态,允许自我以宽容的态度给予本我适度的满足而又可以被超我所接受,那么来访者的症状会明显减轻,甚至痊愈。

3.驱力和本能理论

起初,弗洛伊德区分了自我保存驱力(包括呼吸、吃、喝和排泄)和种系保存驱力(性)。在早期著作中,弗洛伊德认为从广义上说人类的动机是性方面的,即个体的动力是为了给自己带来快乐。他还把性称为libido,即利比多。利比多后来被看成与所有的生本能相联系,包括为获得快乐和避免痛苦而寻求的一般目标。这种理论是客观的,这也是弗洛伊德的很多学生会反对他的原因,包括阿德勒、荣格,他们都注意到了弗洛伊德的性驱力理论中,缺少了与外界的关联互动。他缺失了社会性的一面,而阿德勒从社会角度去调整来访者时,会让一些问题得以更好地解决。

弗洛伊德60多岁的时候提出了攻击驱力的死本能这一观点,攻击驱力包括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的无意识欲望,在生本能(伊洛斯:希腊神话中的爱神)和死本能(塔娜图斯)之间常常会产生冲突。利比多和攻击性驱力常常在个体未觉察或无意识的情况下表达出来。

生之本能:是表现为生存、发展和繁殖的一种本能力量,它代表着人类潜隐在生命中的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力。生之本能包括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如饥饿、口渴、性欲等,它与个体生命和种族生存有关。在生之本能中,弗洛伊德最重视、最认真研究的是性本能。

死之本能:是表现为生命发展的一种对立的力量,它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中的一种破坏性、攻击性、自毁性的驱力。当其能量向外投放时,则表现为破坏、攻击、挑衅等;当其能量向内投放时,则表现为自责自罪、自我惩罚、自我毁灭等。(《精神分析心理学》沈德灿著,第98页)

4.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与调整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方法

以上三者共同存在于人的心理活动之中,以不同的概念来阐述它们,只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存在,以及它们在人的心理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对心理咨询个案的分析,会觉察到生本能和死本能的互相转化,很多人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时,只了解了这些概念,却不知道它们是如何活动的。并不知道以上三组概念是如何相互影响作用着的。

所以我们需要整体来看这些概念之间的关联,这些概念并存于心理活动之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为了方便表述,才会将它们分开表述。很多心理过程都是相互影响的,而非独立活动。

这里不讨论前意识,因为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如果加入前意识,可能会使读者理解心理过程时变得复杂难懂。

关于本我,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是无法觉察的。人的很多心理创伤与本我欲望受阻有关,有些人认为:“超我是意识的,代表父母的价值观,代表社会要求。”超我的活动并非完全是意识下的。让我们来看一看自责的产生过程:当你做错了事情或说错了话时,你会感觉到比较难受,但你并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为何形成这种难受的感觉,自责的形成过程很难被人意识得到,我们所意识到的只是自责所带来的情绪后果,所以超我所起的作用,大部分都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情绪的波动,很大一部分与超我的评价态度有关。再例如,来访者在别人眼里,已经做得很好了,但他自己却会时常出现对自己不满意的态度而引发情绪低落,这说明在他人格形成的过程中,他的父母总会对他表现出不满意的关系,而自我认同了父母的态度,所以自我总会以他父母的态度(你仍需要做得更好才对!)在内心要求自己,而现实的他并不能意识到超我对自我的影响过程。

本我、自我、超我,就好像一个人内在的三个我:本我的动力就是发展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超我会以父母及成长的经验来限制本我的冲动;自我判断和决定能否去实施满足本我的要求。当本我有了需求后,自我先要看超我的态度,有时会以内部对话的形式与超我商量可不可以满足本我的需要。而超我的态度是否是完善的,在于成长经历中自己的家长是不是开明,开明就是适当,会让自我在超我力量的引导下,学会比较好地调和本我与超我的关系。而超我成分中存在着严厉而苛刻的父母态度时,自我会过多压抑本我的需要,进而产生焦虑。如果超我的成分中存在着纵容而缺少正确引导的父母态度时,自我会忽视社会要求而不断去满足本我的需要,从而放纵自己的言行,甚至犯罪。从超我形成的角度来看,家庭早期教育是人格结构形成最为重要的时期。

例如,当一个孩子的本我意识想要玩其他人的玩具时,在潜意识中,自我会等待超我所给的信息:可以还是不可以。驱动力在于本我想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自我会习惯性等待超我的表态后,才开始让机体行动。这时出现的行为表现,常是一种超我与本我力量强度的对比,自我会权衡谁的力量较大而遵从于谁。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超我说:不行!因为家长在自己需要什么时,大部分时间会说不!同时这种不的态度中没有任何的通融性。而自我以经验来看,超我似乎总是对的。所以自我会认同超我,而让本我放弃需要。如果超我说:先看一看人家愿不愿意借给你,愿意借就玩一会儿,不愿意借就不要玩了,因为那是人家的东西。(因为家长在自己需要什么的时候,常会先看一看自己的需要是不是合理而无害的,只有在合理而无害的情况下才会给予自己满足)那么自我就会去实施超我的意见,因为这里超我的力量仍是比较强大的。如果超我说:不行!而后就不再关注自我是否会去执行。因为家长在孩子需要什么的时候,虽然会说不行,但是并没有以一贯的态度来对待孩子,而孩子有时做了父母说不可以做的事情,却是有时会管,有时视而不见。自我会了解超我的力量并不强大,而本我常常是自我行为的驱动力,所以自我很可能会让这个孩子直接过去拿玩具来玩,而不与玩具的主人商量,甚至有可能会占为己有。

当然,在人的思维过程中,心理活动是复杂与细微的,同样的行为背后的思想会有着一些细微差别,但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心理活动的整体方向却是相同的。

那么,生本能和死本能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生本能是生的驱动力,也是生存与发展的源动力,在个案分析中,把本我的需要统一看做是生本能的发展力量,而死本能是与生本能相反的力量,也就是一种指向死亡的驱力,在心理咨询个案分析中,把所有指向停止、破坏性的、攻击性的动力统一看做是死本能的力量表现。

人原有的生命能量以不同的形式表现着力量,最初是以生本能的力量为表现形式,当生本能的一种追求形式受阻之后,有可能产生另一种形式的生本能的力量。但如果找不到另一种生本能的追求形式,就会走向与生本能相反的方向——死本能(破坏力),本我的需要大部分都在表现着生本能的发展,所以超我过于强大时,自我会过多地压抑本我,本我的要求经常得不到满足,生本能的力量就会严重受阻,死本能的力量就会相对强大起来。所以从小受到关爱较多,能力发展较好的孩子攻击性就会小;而从小得不到关爱,能力发展不好的孩子,攻击性相对就会比较强。

简单来说:本我代表着人的欲望,超我代表着外在的评价,而自我代表着经验后的控制力。生本能是发展的力量,死本能是放弃、破坏、死亡的力量。

例如:当孩子本我的欲望指向可以通过学习知识与技能来获得自主感时,如果内心中的超我以父母一贯态度加以评价:“你学什么都学不好!”自我根据以往的经验认同超我的看法后,孩子生本能的动力就会减弱,很难顺利满足本我原有的期待。当本我的需要受过度压制,死本能力量就会凸显出来,过分压抑生本能动力后,死本能力量就会增强。当这个孩子超我以否定的力量过于压抑本我后,会使死本能的力量加大,生本能减弱,本我对学习任何事情的兴趣将会降低,会感觉生活没有意义,他将容易走入死本能的攻击性、毁坏,或者想死等心理状态。如果生本能发展得比较顺利,本我的需要相对较多地得到了适度的满足,死本能就会减弱,情绪也会比较稳定。需要说明死本能如同生本能一样,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不可能完全消除死本能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哲学、道学和佛学的存在本身也是人本能中的一种需求体现。

精神分析的作用在于可以让人提高自我对本我与超我的觉察,从而起到平衡与协调作用,同时本我欲望受阻时,觉察死本能破坏力的作用,并及时加以处理。这也正是心理咨询与调整的效果。还要提到的是,精神分析重点在于把潜意识进行意识化的过程,对于意识下的思维活动的处理,还需要认知疗法理论的配合。

(三)精神分析一般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显示其效果

1.情绪宣泄

让来访者能自由表达被压抑的情绪,或再体验早年经历的影响。如果让来访者重新在心理上体验过去的挫折,并把潜意识的感情宣泄出来,患者就有了认识它、克服它的可能性。

2.自我觉察

通过潜意识分析,让来访者了解自己内心冲突、焦虑的根源,于是就有了自省的可能性。经过自省,把症状的无意识隐意和动机揭露出来,使来访者意识到症状的真正隐意而达到领悟,并要求从理智和感情上都能接受。

3.反复剖析

即反复扩通。由于来访者的症状已成为其心理活动的一些习惯。因此,即使来访者领悟病症的原因及对自身的作用过程,在行为中仍会出现反复。心理调整是较长的过程,要求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都必须要有耐心,不断分析、理解、更正、体验,才能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来访者的思维逻辑方式。

(四)精神分析调整方法的实施过程

1.时间安排

每周会谈2~3次(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间隔时间),每次平均1小时。心理咨询与调整过程一般都在1年以上。

2.实施步骤

第一步:与来访者讲解精神分析调整方法的基本原理。

第二步: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咨访关系,确定咨询目标(减缓焦虑,提高自我了解与觉察,提高‘自我’平衡‘本我’和‘超我’的能力)。

第三步:通过对所收集资料的分析,了解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有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防御机制,及来访者常有的防御机制方式。

第四步:了解来访者‘本我’活动规律,‘超我’对‘本我’需要所持有的一贯性态度和评价,‘生本能’受阻后,‘死本能’的力量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出现。

第五步:在心理咨询与调整的过程中,移情及阻抗会相继出现,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解释两者的形成过程来处理来访者的移情及阻抗,同时反思是否出现反移情。

第六步:帮助来访者更好地掌握自我分析方法,在出现症状时能及时分析自己潜意识的活动方向及内容。

第七步:确认心理调整的进展及作用程度。①来访者开始对心理咨询师的解释做进一步的讨论;②可以自己分析到自己潜意识活动对自己的影响;③能够忍受内心不好的感受(痛苦与恨)而正常生活;④能够了解自己的防御机制是否合理,并可清楚地意识到心理投射的存在;⑤可以正确了解移情的存在,并可通过良好的移情作用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从而提高对他人的信任;⑥独立意识不断出现,喜欢自己对自己先做出分析,等待心理咨询师的认同或纠正。

第八步:帮助来访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去除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的依赖,慢慢脱离咨询。

在实际心理咨询个案中,体验以上过程,其中心理咨询师的分析能力、指导能力、解释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想很好地运用精神分析,除了多做自我分析之外,还需要多看一些心理学书籍,以更好地提高自己运用心理咨询与调整技术的能力。如许又新的《神经症》及姜长青编著的《变态心理学》,是心理症状分类的基础性内容,同时涉及到一些心理症状产生的原因,对于提高精神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需要多读一些心理咨询案例,在读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与分析,结合自己现有的经验,尝试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法,并且试着自己为案例做一下心理咨询计划。多做这样的练习,对实际心理咨询案例操作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