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细菌学标本培养及其临床意义

细菌学标本培养及其临床意义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并及时送检,避免对临床标本造成污染。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测除直接分离培养和鉴定外,还可应用非培养检测方法,如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对分析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标本处理质量控制、分析测定质量控制、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使细菌学检测的结果准确性高、灵敏度好。

抗菌药物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针对敏感病原菌,同一器官的感染如果病原菌不同,治疗方案也不同,即使是使用广谱的抗菌药物,其对病原菌的抗菌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因此,病原菌种类的判断和鉴定是选择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正确开展病原菌的培养、分离和鉴定工作,可以及时准确地辨明病原菌,既能确诊疾病的类型、有利于临床疾病的诊治,又能为临床医师正确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有利于用药的安全有效。临床医师可以根据病原菌的种类不同,选用不同的抗菌药物,或者调整经验用药方案,从而避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通过微生物学检查,可以对医院内感染率高的细菌、多重耐药菌株、不常见病原菌进行分析总结,提供病原菌的变迁状况等资料,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一)规范临床标本的采集

临床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直接关系到病原菌培养的正确性与阳性率的高低。因此,应该根据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和标本采集、送检、保存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进行正确的标本采集。第一,根据临床初步诊断收集不同部位标本。特别注意应尽可能在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先留取相应的临床标本。第二,规范微生物标本采集程序,掌握采集方法和采集时间特点,根据细菌的不同特性和最佳的病程采集时期,在无外源性污染的情况下,安全采集适量标本。并及时送检,避免对临床标本造成污染。由患者自采集的标本应事先给予清晰、完整的指导,以避免标本被正常菌群污染;或由医务人员按规范采集标本。注意样本留取的无菌操作,使受污染的概率降到最低程度。

(二)规范细菌学检测流程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测除直接分离培养和鉴定外,还可应用非培养检测方法,如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这些操作都必须严格按照实验室检测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严格细致操作。对于实验室使用的试剂、培养基、染液以及仪器设备等均应进行监测、评估和记录。对分析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标本处理质量控制、分析测定质量控制、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使细菌学检测的结果准确性高、灵敏度好。

(三)临床标本检查的临床意义

详见表2-1。

表2-1 临床标本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注:此表只显示非正常检查结果的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