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眼内炎病人的护理查房

眼内炎病人的护理查房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大多数眼科医生将眼内炎症统称为葡萄膜炎。虽然大多数眼内炎症通常影响葡萄膜,但疾病过程和最初的病理部位可能与其他各种内眼结构有关。故在外伤或手术后要积极控制炎症的发展,防止眼内炎的发生。眼内炎的鉴别诊断与解剖结构密切相关,因而临床不应满足于笼统的或不准确的名词,而应注重结构及其病理改变。炎症的许多原因会引起某些化学物质的产生或释放,这些物质会加重或使眼内炎症迁延。

【疾病概述】

目前,大多数眼科医生将眼内炎症统称为葡萄膜炎。它包括了葡萄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血管和玻璃体的炎症。虽然大多数眼内炎症通常影响葡萄膜,但疾病过程和最初的病理部位可能与其他各种内眼结构有关。例如,影响虹膜的损伤或破坏性过程称虹膜炎,影响睫状体的是睫状体炎,两种结构都受影响的为虹膜睫状体炎或前葡萄膜炎。“中间型葡萄膜炎”一词用于睫状体部位的炎症伴有轻微的玻璃体前段和中度的后玻璃体炎症。

眼内炎是由于微生物侵入眼内,并在眼内组织生长繁殖引起的炎症反应,多见于外源性感染所引发,内源性极为少见,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是细菌(以葡萄球菌最常见),也可以由真菌、寄生虫和病毒引起,主要表现为眼球剧烈疼痛不能忍受、视力完全丧失、睑高度水肿、球结膜高度水肿充血、眼球突出、眼球活动受限,同时可有全身体温升高、头痛、恶心、呕吐等,进一步发展为全眼球炎、眼球破裂,最后形成眼球痨,对于眼内炎的治疗要积极抗感染治疗,同时做细菌等病因培养、药敏试验、玻璃体内注射敏感抗生素,若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做玻璃体切割治疗,同时玻璃体灌注液可加抗生素,玻璃体内保留注药。本病预后决定于炎症感染的程度,还有病原体的毒性及治疗的及时与否,一般有视网膜损害的,感染严重的预后极差。若发生全眼球炎形成眼球痨则视功能将丧失,预后视力在0.1以上的约占20%。故在外伤或手术后要积极控制炎症的发展,防止眼内炎的发生。

眼内炎的鉴别诊断与解剖结构密切相关,因而临床不应满足于笼统的或不准确的名词,而应注重结构及其病理改变。

炎症可以定义为发生在损伤部位的一系列局部组织反应。虽然眼部炎症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可以分为两大类:感染性和非感染性。非感染性的原因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假面具综合征(masquerade syndrome)”一词是指那些原发的非炎症性疾病很像原发性炎症疾病的疾病。

炎症的许多原因会引起某些化学物质的产生或释放,这些物质会加重或使眼内炎症迁延。虽然炎症过程是为了对抗某些感染因子保护眼睛,但炎症反应本身可能较诱发因子的损害更大。激素和环核苷的作用可能是限制机体参与这种自身破坏过程的程度。

【病人基本情况】

患者,男,20岁,主因“左眼视物不清3个月”入院。

自诉:“3个月前左眼视物模糊”。

入院时情况:一般情况好,心肺听诊正常。右眼视力0.6,左眼视力0.15。不伴眼红、眼痛、眼胀。双眼眼睑位置正常。右眼前节及后节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结膜无明显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房水内散在颗粒状漂浮物,虹膜纹理清晰,瞳孔对光反应存在,晶状体混浊,玻璃体内密布大量灰白色颗粒状漂浮物,仅模糊窥见视盘及视网膜大血管,视网膜细节窥不清。右眼眼压1.6kPa (12mmHg),左眼眼压1.73kPa(13mmHg)。

入院诊断:左眼眼内炎。

诊疗经过:患者急诊入院,入院后完善术前各项检查,眼科专科检查见第15章眼部检查,在局部麻醉下行左眼玻璃体切除+眼内光凝+空气填充术,手术顺利,术后予二级护理,普食。住院期间无院内感染及并发症。

出院时情况:患者一般情况好,未诉特殊不适,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0.3,左眼晶状体透明,玻璃体腔气体约占1/10,视网膜平复在位,颞上方锯齿缘离断处视网膜平复,激光斑形成良好。眼压1.47kPa(11mmHg)。

【入院护理评估】

(一)一般情况的评估

患者,男,20岁,未婚,汉族,河北省人。

医疗费负担形式:自费。

文化程度:高中。

职业:工人。

入院医疗诊断:左眼眼内炎。

(二)健康史

1.目前健康史

(1)主诉:3个月前左眼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半个月。

(2)目前健康状况(现病史):患者自3个月前左眼视物模糊,不伴眼红、眼痛、眼胀,患者未予关注,半个月前视力下降,于当地医院求治诊断为左眼白内障、视网膜坏死待除外。当地医院应用抗病毒及抗炎药物,病情无明显好转,今为进一步诊治,特来我院,门诊以“左眼眼内炎”收入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无全身不适;无眼胀、畏光症状。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

2.既往健康史 患者生于原籍,久居本地,无疫区、疫情、疫水接触史,无牧区、矿山、高氟区、低碘区居住史,无化学性物质、放射性物质、有毒物质接触史。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病史,否认血压、心脏病史,否认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史,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否认感染病史。

3.家族史 无家族遗传病及传染病。

4.日常生活形态及自理能力

(1)饮食形态:患者平日以普通饮食为主,饮食规律,食欲好,每日3餐,每日主食约600g;每日饮水量约2800ml,以白开水为主。患者自诉自发病以来,食欲无明显减退,饮食规律如前,体重无下降。入院时,患者除患眼外,皮肤、黏膜无破损。

(2)排泄形态:患者每日排便1~2次,排尿量约2100ml,色、量均正常;目前,患者无排便、排尿障碍,大、小便正常。

(3)休息与睡眠:患者自述平日睡眠好,有午睡习惯,不需要药物或其他方式辅助睡眠。

(4)自理能力及日常活动:患者日常活动为流水线工作,无重体力活动,生活自理。

(5)嗜好:无烟酒嗜好,无麻醉毒品及其他特殊嗜好。

5.心理评估

(1)认知-感知形态:患者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0.3,神志清醒,思维正常,面部表情凝重。患者自诉“3个月前左眼视物模糊,未给予关注,半个月前出现视力下降。”缺乏有关其所患疾病的知识,但能复述在当地医院就诊时的治疗及用药情况。

(2)自我感知-自我概念形态:患者目前最担心的是:“我的左眼还能不能治好,能否恢复之前的视力?”患者衣着整洁,个人卫生好,表示能积极配合治疗,对有关的治疗及护理问题关心。

(3)角色-关系形态:患者与家属关系融洽,每日有家属来探视。

(4)应对-应激耐受形态:3个月前患者左眼视物模糊,未予关注,半个月前视力下降后才到医院就诊。目前,由于患者自觉症状较重,已能够重视病情,并表示愿意积极配合治疗。

(5)价值-信念形态:未有明显异常。

6.社会评估

(1)受教育情况:患者文化程度高中。

(2)生活与居住条件:患者家庭居住条件一般,与父母一起生活,与邻居关系融洽。

(3)家庭关系:患者家庭成员有父亲、母亲;家属对患者的预后很关心,并积极向护理人员咨询,寻求帮助患者的方法。

(4)经济状况:无经济负担。

(三)身体评估

1.一般情况评估 体温37.8℃,脉搏82/min,呼吸18/min,血压14.7/10.7kPa(110/80mmHg),身高174cm,体重68kg。患者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楚;步态稳,自动体位;语言流畅,记忆力无减退,听力无减退;眼科检查见专科情况;嗅觉敏感;味觉敏感;浅感觉敏感;表情痛苦;情绪紧张;行为无异常;卫生状况良好。全身皮肤无黄染,弹性好,出汗多,无破损,未见皮疹,无水肿。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度正常,生理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运动功能正常。

2.专科情况评估 右眼视力0.6,左眼视力0.15。双眼眼睑位置正常。右眼前节及后节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结膜无明显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房水内散在颗粒状漂浮物,虹膜纹理清晰,瞳孔对光反应存在,晶状体混浊,玻璃体内密布大量灰白色颗粒状漂浮物,仅模糊窥见视盘及视网膜大血管,视网膜细节窥不清。右眼眼压 1.6kPa(12mmHg),左眼眼压 1.73kPa (13mmHg)。

(四)辅助检查

血、尿、大便常规均正常(WBC8.5×109/L),肝、肾功能检查正常,乙肝表面抗原(-),艾滋病抗体(-),血栓三项检查正常,X线胸片及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专科检查(略)。

【医疗诊断及主要诊治】

入院诊断:左眼眼内炎。

诊疗经过:入院后完善眼科各项检查,眼科专科检查见第15章眼部检查,于××年×月×日急诊入院,并在局部麻醉下行左眼玻璃体切除+眼内光凝+空气填充术,手术顺利,术后予二级护理,普食。住院期间无院内感染及并发症。

出院时情况:患者一般情况好,未诉特殊不适,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0.3,左眼晶状体透明,玻璃体腔气体约占1/10,视网膜平复在位,颞上方锯齿缘离断处视网膜平复,激光斑形成良好。眼压1.47kPa(11mmHg)。

出院诊断:左眼眼内炎。

出院时注意事项:①注意休息,预防感染;②典必殊眼液点左眼,每日4次(1周后停用);③1周后门诊复查;④不适随诊。

【护理诊断与护理目标】

根据该患者的入院护理评估,制定出如下护理诊断和护理目标。

(一)护理诊断

1.舒适的改变、疼痛 与眼部炎症有关。

2.焦虑 与视力障碍、眼睛疼痛和疾病治疗效果有关。

3.知识缺乏 缺乏有关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注意事项、预防眼内炎的相关知识,与信息来源受限有关。

4.有双重感染的危险 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5.部分自理能力下降 与患眼视力下降、环境陌生有关。

(二)护理目标

1.眼痛的症状减轻或消失。

2.患者能够描述焦虑的心理感受及其原因、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

3.手术前,患者已学会俯卧位的舒适姿势及手术中的配合方法,能复述术后需注意的事项。

4.患者能够了解如何自我保护、提高抵抗力,尽量减少易感染因素。

5.生活能够自理或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适应患眼内炎后的生活状况。

【护理计划与实施】

(一)一般护理

1.对症护理:眼部疼痛、畏光、流泪者,避免强光刺激,按时点眼药及全身应用抗生素。

2.注意饮食:多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品,以增强抗病能力。

3.护士应勤巡视视力严重下降的患者,主动了解和观察患者的各种需求,及时给予帮助,满足其需要。有条件的可留有家属陪伴,避免坠床或摔伤等意外情况发生。

4.做好基础护理:由于患者视力低下,故应协助患者的起居饮食,帮助患者尽快熟悉周围的环境,提高其听、触、摸及辨别环境的能力。

(二)心理护理

患者情绪低落、悲观,在治疗上多关心、体贴患者,耐心细致的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多给予鼓励,使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鼓励患者提出有关疾病与治疗方面的问题,给予解释说明,介绍有关该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使患者了解疾病的转归,以减轻对预后的担忧。

(三)术前护理

1.玻璃体切除手术对患者视力危害大、手术难度大和手术时间长,要使患者对本病及手术预后有充分的了解。讲解病情,指导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术前应由医生向患者做以下解释:有关手术的性质、进行手术的理由和预期结果,可能发生的危险、所使用的麻醉方式、在康复阶段的预期恢复时间和可能出现的受限情况。

2.测试患者对所采用的手术操作的理解程度,护士应加强有关的说明,并提请医生注意是否应另加解释。

3.术前清洁全身,局部点抗生素眼药水,术前少量进食。如为全身麻醉,需术前6h禁食、禁水,以防术中、术后呕吐,术前按医嘱给药。

(四)术后护理

1.双眼包扎:根据病情及术式决定卧位。如玻璃体注气术,多采取俯卧位或侧卧位,根据气体吸收情况更换卧位。如玻璃体注入C3F8,气体吸收需要1周时间;如玻璃体注入空气,气体吸收需要3~4d。

2.玻璃体注气者,有一过性眼压升高,需密切观察眼压的变化。如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角膜水肿,应及时给予降眼压处理。

3.手术时间长、术后反应较大,要耐心护理患者。如出现伤口疼痛、恶心等症状,要给予处理,必要时服镇静药。

4.加强生活护理并解释卧位的重要性。

5.嘱患者出院1周后复查,半年内避免体力劳动,避免高温作业

(五)治疗与用药护理

1.散瞳治疗及护理 滴散瞳药前向患者解释散瞳的目的及散瞳药的副作用。滴散瞳药后要压迫泪囊区3~5min,防止药物经鼻泪管吸收引起全身中毒。

2.抗炎药物及免疫抑制药的应用及护理 根据检查的药敏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至于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3.药物的结膜下注射 术前和术后常用结膜下注射药物控制炎症的发展,而患者对结膜下注射常有不同程度的畏惧感。注射前先向患者说明这种治疗的必要性,取得患者的理解,同时应掌握这种注射的方法,动作轻柔,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护理效果评价】

患者经过以上治疗、护理措施,已解决的护理问题:①疼痛;②焦虑;③知识缺乏。护理目标实现的有: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并参与治疗与护理,没有发生双重的感染,自理能力恢复。

【查房重点】

眼内炎基本上有两种形式:内源性眼内炎和外源性眼内炎(术后、穿孔伤后等)。

(一)内源性眼内炎

内源性眼内炎常由细菌或真菌引起。病菌从身体他处的感染灶,通过血流进入眼内,再经过20多条睫状短动脉在视神经周围进入脉络膜,在此停留引起感染并蔓延到邻近组织。真菌性眼内炎有其独特的表现,它常在眼底后极,尤其是黄斑或其邻近部位出现一个,有时也可有2~3个互不联系的孤立病灶。病灶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0.5~2个视盘直径,边界一般较清晰,颜色灰白。病灶表面的玻璃体因炎症浸润而变混浊,如未进行及时治疗,病变发展,病灶扩大,色泽由早期的灰白转为黄白色;玻璃体混浊也进一步加重而掩盖其下的脉络膜视网膜病灶。随着病变发展,玻璃体内的浸润形成机化条索,牵引后产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将后极部视网膜拉起成帐篷状。机化条索的持续牵引,视网膜脱离范围逐步扩大以至视网膜全部脱离,最后发展到眼球萎缩。由于病灶基本都在眼后部视网膜脉络膜上,只是由于玻璃体炎症及增殖条索的牵引,产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才波及到周边视网膜,周边视网膜虽脱离,但视网膜上一般并无病灶。对这一真菌性眼内炎发病特点与进展过程的认识,临床能帮助我们诊断一些真菌性眼内炎。当然最后确诊仍需依赖于在玻璃体液特别是在病灶处取得标本,做真菌涂片与染色找到致病真菌。至于治疗,真菌性眼内炎常需做玻璃体手术及玻璃体腔内注入抗真菌药。治疗后炎症虽然常可得到控制,但如病变恰在黄斑中心,由于瘢痕的形成,视力将永久受损。

内源性细菌性眼内炎的临床表现不同于真菌感染。它不在视网膜上形成单个浸润性病灶,而是表现为弥漫性的玻璃体混浊、视网膜水肿;后期,在视网膜上或视网膜下及玻璃体内出现脓肿。如不及时治疗,最后结果也是眼球萎缩。不论是细菌性眼内炎或真菌性眼内炎,将它们诊断为“葡萄膜炎”的不在少数。因此对任何一个患者,如果近期发生了一眼或双眼的葡萄膜炎,而他过去并无葡萄膜炎史或炎症反复发作史。眼病前,患者有全身疾病如肝脓疡、化脓性关节炎、皮肤疖或痈、肺炎;腹部外科手术,术后长期静脉插管用药及补充营养;或有静脉注射史,尤其是在无菌条件差的乡村医院或私人诊所进行静脉注射,具有这些病史的病例,如果出现了葡萄膜的炎症反应,诊断“葡萄膜炎”时要特别慎重,要高度怀疑并排除内源性眼内炎的可能,万不可一直按葡萄膜炎治疗。对治疗无效或初期虽略有好转旋即恶化的,应及时做玻璃体或前房穿刺,取眼内液标本做病原菌检查明确诊断,避免贻误治疗造成双目失明的严重后果。

(二)外源性眼内炎

外源性眼内炎起于外伤或手术后,尤以外伤后更常见。起病快,伴有明显的眼红、疼痛及视力减退。检查睫状体充血,严重者角膜水肿,仔细检查在前房底部可见黄色脓液,前房有纤维素性渗出,瞳孔往往缩小。如扩大瞳孔,可见玻璃体混浊、眼底模糊、视网膜静脉扩张或伴有出血。结合外伤或近期的手术史,典型的症状与体征,诊断一般不难。主要在处理方面,至今仍可能有不少医院还主要依赖静脉及眼周注射抗生素治疗,而不做眼内穿刺取标本及玻璃体腔内注入抗生素,这点需要改变。对怀疑有眼内炎的病人,第一步是抽取玻璃体及前房液,取标本做细菌、真菌涂片、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如涂片报告为细菌,则向玻璃体腔注入广谱抗生素,常用的有万古霉素1mg及头孢他啶2.5mg。如涂片找到真菌,则注入两性霉素5μg,同时可静脉注入抗生素,通常选用既是广谱又易通过血-眼屏障的药物。待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后,再调整为敏感的药物。玻璃体腔内可重复注药,间隔时间根据药物的半衰期而定,一般间隔3~4d可重复注射一次万古霉素。但因药物有积蓄作用,重复次数不宜太多。至于玻璃体手术问题,首先要了解玻璃体手术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的重要手段。一般的讲,早手术比晚手术效果好,至于早到什么时候,目前的标准是玻璃体混浊使眼底血管不能看清时,是做玻璃体手术的指征;或者经过1~2次的玻璃体腔注药,情况无明显好转时,也应考虑玻璃体切除手术。

关于白内障手术后后期发生的感染,常由低毒性的病原菌引起,如白色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等。特别是痤疮丙酸杆菌,发病潜伏期长,可在术后数月甚至1年后发生。症状轻微,并无术后早期急性感染时的眼红、肿痛与急性视力下降等症状。眼部检查无充血或仅轻度充血、角膜后有沉淀物、房水轻度混浊、视力也仅有轻度下降,这些临床表现令人首先考虑可能是手术创伤造成的术后反应,或者是眼内留存了细小异物如纤维、玻璃,或者是制作不良的人工晶体或残留的黏弹性物质导致的葡萄膜炎症或反应。因此,都按葡萄膜炎给予糖皮质激素及抗感染治疗,开始确有一些效果,炎症减退,视力好转;但停药或减量后又有复发。如此反复的好转与复发,病程迁延时久,最后虹膜后粘连,人工晶体周围形成机化膜,继发性青光眼、睫状膜形成,以致眼球萎缩等都可能发生。如为痤疮丙酸杆菌眼内炎,除潜伏期长及眼前节的轻度炎症表现外,另一个重要临床特征是晶体周边囊袋内有白色斑,细菌即在斑块中停留并增长。手术后葡萄膜炎与细菌性眼内炎的处理迥然不同,必须将两者鉴别开来。鉴别的惟一有效的方法是抽取房水或玻璃体液送细菌涂片及培养。不过,痤疮丙酸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菌,需做厌氧培养,且生长周期长,一般培养两周方见生长。诊断一经确定,治疗措施包括玻璃体腔注入抗革兰阳性菌的万古霉素、玻璃体腔注入万古霉素合并囊袋内白色斑块的去除、玻璃体切除+斑块去除+注入万古霉素但保留人工晶体,以及玻璃体切除连同人工晶体及全部囊膜的完全去除。4种方法中,每种大约能治愈约50% 的病例,而第4种玻璃体切除+人工晶体的完全去除基本可达到根治的目的。当然对其他病菌引起的白内障后期感染,也根据不同的病菌,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白色念珠菌感染,临床表现玻璃体内常有球形或成串的混浊物,经玻璃体标本检查证实后,除玻璃体切除外,玻璃体腔可注入两性霉素5~10μg。

总之,对白内障术后发生的葡萄膜炎症,尤其是经久不愈的顽固性炎症,而患眼原来并无反复发作的葡萄膜炎病史,要警惕低毒性眼内感染的可能,尤其当晶体周边囊袋内出现白色斑块这一特征病变时,要考虑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对这些病例,应及早抽取玻璃体、房水做涂片及培养找出病原菌,进行正确合理的治疗。

1.体征和症状 当白内障摘除术后发生细菌性眼内炎时,通常出现在1~7d。突然发作疼痛和视力丧失,可有眼睑和结膜充血和水肿。在伤口处可有脓性分泌物或在前房及玻璃体腔内有脓液积聚,可有角膜水肿、前房充满脓液、虹膜充血、玻璃体混浊,如不经治疗,视力丧失发展很快。

典型的真菌性眼内炎往往在手术后3周或更长迟缓发病,它表现为前玻璃体感染,在前玻璃体面上有膜或积脓。此后,如果治疗不适当,炎症可扩散到后玻璃体腔或前房内。当怀疑真菌性眼内炎时需行适当的穿刺和培养。

无菌性术后虹膜睫状体炎相当常见,可能延迟到术后5~10d发作,有轻微疼痛,眼睑和结膜充血及水肿的程度比细菌感染要轻。如果出现前房积脓或玻璃体细胞,就应怀疑细菌感染。所有不常见的炎症反应都应密切观察,并按高度怀疑的细菌感染治疗,直到证实不是细菌感染。

病人的临床检查及其重要,而实验室检查也很关键。在怀疑为眼内炎的病例时,应做房水和玻璃体标本培养。

对怀疑眼内炎的病例,在完成特定的微生物学检查之前(如果检查可按时进行),不应用抗生素治疗。眼科医生们已普遍同意对怀疑眼内炎的病例应常规做前房和玻璃体穿刺。准确的诊断和眼内使用抗生素,有些病例辅助用玻璃体切割术,已使这些病人的处理预后大为改善。

2.治疗 手术后细菌性眼内炎的治疗,原则上根据分离的细菌的敏感性而定。最初的治疗根据前房和玻璃体吸出物的涂片决定。各种抗生素的应用有很多种方法,可用于结膜下、全身或玻璃体内。

在治疗一个细菌性眼内炎病例的决定做出后,在有些情况下(适当的培养和涂片之后)采用下述治疗方案。开始的治疗应根据房水和玻璃体物的革兰染色结果,如果仅看到革兰阳性菌或阴性菌,则可调整最初的治疗方案。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选用可替代的其他抗生素,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是重要的。①结膜下注射的抗生素(推荐剂量):庆大霉素(20mg/0.5ml),甲氧苯青霉素(100mg/0.5ml),头孢霉素(100mg/0.25ml)。②全身使用的抗生素(推荐剂量):庆大霉素(15mg/kg,每8h1次),甲氧苯青霉素(2g,每4~6h1次),头孢霉素(1g,每4~6h1次)。

在一般情况下,庆大霉素能覆盖革兰阴性菌,甲氧苯青霉素或头孢霉素用于革兰阳性菌。一旦确定了病原体,即应调整疗法;而当培养不支持假阴性临床诊断时,仍需用广谱抗生素。

(1)点眼治疗:在细菌性眼内炎的初期治疗中,用抗生素滴眼液和皮质类固醇滴眼液的作用是次要的,因为感染过程主要累及的是玻璃体和视网膜,滴眼液对眼后段的穿透性很差,如果使用的是庆大霉素滴眼液,可作为全身性及眼周用药的补充。

(2)皮质类固醇:在非真菌性眼内炎,每日口服泼尼松龙60~100mg,可在抗生素全程治疗后12~24h使用,有些人认为可更早些开始。

(3)玻璃体内抗生素注射:庆大霉素0.1~0.4mg或妥布霉素0.45mg,头孢霉素2.25mg,甲氧苯青霉素2mg,克林霉素250~450μg。

(4)玻璃体切割术:在细菌性眼内炎的治疗中的作用仍有争议且未肯定,但正在推广。表皮葡萄球菌和其他毒力低的病原菌引起的早期病例,玻璃体切割术可能并非重要,然而几乎所有的严重病例都需行此手术。

在理论上,玻璃体切割术可引流玻璃体腔内的“脓肿”,清除作为细菌培养基并在其中生长的玻璃体,造成一个大的水腔,有恒定循环可使细菌更快地排出。已证实水腔在消除感染上比玻璃体腔优越。

临床上处理细菌性眼内炎的步骤列举如下:①怀疑细菌性眼内炎。②行房水和玻璃体穿刺,培养和涂片,眼内注入抗生素。③穿刺后,结膜下立即注入抗生素。④开始局部应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静脉内)。每4~6h观察临床变化,如情况恶化,考虑行玻璃体切割术。如情况稳定或改善,继续结膜下、局部应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在全身应用抗生素后12~24h开始用皮质类固醇,根据培养和药敏实验重新评价选择抗生素。

【讨论】

(一)疗效

疗效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眼内炎的病因 手术后眼内炎的疗效相对好于外伤后眼内炎和内源性眼内炎。

2.病原的毒力强弱 毒力较强的凝固酶阴性革兰阳性球菌(如表皮葡萄球菌)所致的眼内炎预后相对较好;而毒力较强的革兰阴性菌和凝固酶阳性革兰阳性球菌所致的眼内炎,预后往往较差。

3.处置情况 诊断和治疗是否及时,给药途径是否合理。

4.术前视力 术前视力好于手动者,87%的患者术后视力可恢复至0.05以上;术前视力仅为光感者,术后只有21%的患者视力能恢复至0.05以上。

(二)后续治疗

手术中切除晶状体或IOL者,待病情稳定半年后,可考虑Ⅱ期晶体置入或配戴接触镜。手术中注入硅油者,半年左右取油。慢性泪囊炎病人应积极手术治疗。

【评价】

眼内炎对眼球组织的破坏严重而迅速,一旦确诊必须争分夺秒,立即治疗。一般病例先进行药物治疗,药物不能控制或者重症病例需手术治疗。术后效果与眼内炎发生的时间与程度有关。对于这种疾病的全过程护理尤其重要。病情的观察、正确的护理操作及护理指导也不能忽视,很好的医、患、护配合是治疗成功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