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尿渗透压206是尿崩症吗

尿渗透压206是尿崩症吗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前者系遗传性肾小管病,可称为遗传性或原发性抗垂体后叶加压素性尿崩症,亦有称为家族性肾性尿崩症。2.测定血中及尿中ADH存在,注射外源性ADH后排出量增加达60%~80%,正常仅为注射量的5%~15%。3.由慢性肾衰竭、慢性梗阻性肾病解除梗阻后、多囊肾、髓质囊性病、肾盂肾炎、肾石或钙化、肾淀粉样变、地中海贫血、肾小管酸中毒、急性肾衰竭利尿期等导致的继发性肾性尿崩症,多尿程度较轻。

指血浆抗利尿激素(ADH)正常或增高情况下,肾不能浓缩尿液而持续排出稀释尿的病理状态。病人的尿比重常常持续<1.005或尿渗透压<200mmol/L,给以溶质利尿,亦只能达到与血浆等渗(280~300mmol/L)的程度。

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前者系遗传性肾小管病,可称为遗传性或原发性抗垂体后叶加压素性尿崩症,亦有称为家族性肾性尿崩症。后天性者,由于肾或肾外疾病的抗ADH作用和(或)破坏了肾髓质间液的高渗状态,使尿液浓缩受到一定影响,但对ADH仍有一定反应,甚至尿液渗透压可以高于血浆渗透压,因此,亦可称为继发性或不完全性抗ADH性尿崩症。

(一)遗传性抗ADH性尿崩症(亦称家族性肾性尿崩症)

【临床表现】

1.伴有性显性遗传,有家族史,出生后即可起病,男性显示症状,女性传递者一般无症状,或有不同程度尿浓缩功能障碍。

2.烦渴多饮,显著多尿(昼尿和夜尿均显著增多,尿量超过4L),持续性低渗尿。严重者可出现高渗性脱水、高血钠。新生儿期因未能充分供水,常无症状而难以发现。

3.因脱水高热可发生脑损害,导致儿童出现智力低下,生长发育障碍。

4.可并发肾盂积水和输尿管扩张。

5.应用外源性ADH治疗无效。

【辅助检查】

1.尿渗透压、尿比重NDI患者尿渗透压<200mmol/L,尿比重<1.005,且较固定,呈持续性。禁水后给予外源性精氨酸血管加压素,尿渗透压不会升高。

2.测定血中及尿中ADH存在,注射外源性ADH后排出量增加达60%~80%,正常仅为注射量的5%~15%。

3.可进行禁饮或高渗盐水试验。

4.血浆精氨酸加压素测定在禁水试验的同时,与血、尿渗透压测定一起做,患者血浆精氨酸加压素正常或偏高。

5.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检查提示下丘脑-垂体部位正常。超声检查:可见巨大膀胱与输尿管积水,一般因尿量增多引起。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一般诊断不难,但需与溶质利尿、精神性多饮及垂体性尿崩症相鉴别。

【治疗】

1.基本原则是供给大量液体,防止脱水。

2.限制溶质入量,如低盐、低蛋白饮食,以减少对水的需要量。

3.可应用利钠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可使尿量减少50%,但应用此药时应限制钠的摄入,同时应定期检测血钾和血尿酸水平。

4.吲哚美辛,特别是与氢氯噻嗪并用时,可使尿量明显减少。

5.应用外源性ADH治疗无效,尿中cAMP亦不增加。

6.对症治疗,如并发低血钾或其他电解质缺乏,可不补充钾盐或相应电解质。

(二)继发性肾性尿崩症

【临床表现】

1.各种原因的低钾血症与高钙血症:这两种情况均可干扰ADH激发cAMP的产生,可引起部分或完全性尿浓缩功能障碍。

2.药物如甲氧氟烷、丙氧吩酚、锂盐等可导致本病。

3.由慢性肾衰竭、慢性梗阻性肾病解除梗阻后、多囊肾、髓质囊性病、肾盂肾炎、肾石或钙化、肾淀粉样变、地中海贫血、肾小管酸中毒、急性肾衰竭利尿期等导致的继发性肾性尿崩症,多尿程度较轻。

【辅助检查】

1.相关原发病的实验室及物理诊断方法,可帮助诊断。

2.其他辅助检查请参阅肾性尿崩症。

【诊断】 继发性肾性尿崩症多有原发病史,诊断较容易。

【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原发病。

2.对症治疗,如多尿严重者应给予对症处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