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骨水泥髋臼翻修的历史结果

骨水泥髋臼翻修的历史结果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期的髋臼翻修大多使用骨水泥将聚乙烯臼杯直接固定于髋臼内。但骨床硬化、溶骨和机械因素导致的骨缺损使很多骨水泥翻修的随访结果不佳。Snorrason等在15例髋臼翻修术后第1年中就发现11例臼杯移位的病例,另有3例在术后第2年出现移位。Franzen17例髋臼翻修的研究中,有15例表现出臼杯移位,其中有13例早在术后4个月以内出现移位,骨缺损严重的患者臼杯移位明显。较好的骨水泥翻修结果仅见于少数报道。

不采用打压植骨或髋臼加强环的骨水泥髋臼翻修目前已不多见,相关报道多见于20世纪80~90年代。早期的髋臼翻修大多使用骨水泥将聚乙烯臼杯直接固定于髋臼内。但骨床硬化、溶骨和机械因素导致的骨缺损使很多骨水泥翻修的随访结果不佳。Amstutz在1982年回顾了66例骨水泥翻修,在术后2.5年的随访中,有71%的患者出现包绕臼杯的完整透亮线,有3%的患者进行了再翻修。Callaghan1985年报道139例骨水泥翻修,在2~5年的随访中,9%的髋臼假体出现移位,另有19.4%的髋臼出现进行性发展的透亮线。若将有连续透亮线的病例都包括在内,则有34.2%的病例出现放射学松动。

有作者将放射立体定位分析技术用于骨水泥髋臼翻修的研究。Snorrason等在15例髋臼翻修术后第1年中就发现11例臼杯移位的病例,另有3例在术后第2年出现移位。Franzen17例髋臼翻修的研究中,有15例表现出臼杯移位,其中有13例早在术后4个月以内出现移位,骨缺损严重的患者臼杯移位明显。Raut对55岁以下年轻患者的放射立体定位研究中,经过6年随访,32%的髋臼假体松动。髋臼骨床质量好、骨缺损轻的患者中,只有14%的臼杯松动,相反,骨床质量差、骨缺损严重的患者中有51%的臼杯出现松动。

在多次髋臼翻修的患者中,骨水泥翻修也表现出不佳的临床效果。Kavanagh报道一组第2次翻修的病例。以臼杯移位,大于1mm或进行性加重的透亮线为松动标准,42.2%(19/45)的患者可诊断为松动;若包括所有出现完整透亮线的病例,则有69%的病例可诊断为松动。在第3次翻修的患者中,100%的病例都有放射学松动的表现。

较好的骨水泥翻修结果仅见于少数报道。Marti报道了60例翻修术后4~15年的随访结果,虽然有17%的患者出现假体移位或放射学透亮线,但只有4例需要再翻修。研究人员认为患者接受翻修时的较大年龄、充分的植骨和必要时髋臼加强环的应用是降低松动率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