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肝脏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肝脏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对恶性肿瘤而言,肝脏良性肿瘤由于其早期常无症状,故发现时往往瘤体已较大。近年文献报道,肝脏良性肿瘤切除术的手术死亡率为0%~3%,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0.7%~27%。值得注意的是,如肿瘤已致相关并发症,则手术风险将大大增加,如当肝血管瘤发生破裂出血后,手术死亡率高达36.4%。肝脏良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随诊观察、介入放射治疗、局部注射药物及手术切除等。

上述大多数肝脏良性肿瘤仍需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下面就肝脏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进行总结性讨论。

目前公认的世界首例肝脏切除手术是由德国外科医师Carl Langenbuch于1888年报道完成的。随后,Tiffany、Lüke和Keen等相继于1890年、1891年及1899年成功完成了肝脏切除手术。至此以来,肝脏外科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然而,由于肝脏解剖结构复杂,血供丰富,术中出血难以控制,术后并发症多,手术死亡率高,一直制约着肝脏外科的发展。

1951年,瑞士的Hjortsjo首次建立了肝脏管道铸型腐蚀标本和胆管造影的研究方法,经过10例的观察提出肝动脉和肝胆管呈节段性分布,并将肝脏分成内、外、后、前、尾共5段。1957年,Couinaud根据肝静脉的分布,提出了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肝脏八段解剖分段法。肝脏解剖学的研究,反过来亦促进了肝脏外科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时,Goldsmith和Woodburne强调肝叶切除术应严格遵循肝脏内部的解剖,因而提出规则性肝叶切除术的概念。Quattlebaum于1952年对一位肝血管瘤患者成功施行了肝右叶切除手术,并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广泛肝切除手术的要素,包括充分显露、入肝血管结扎、完全游离肝脏、钝性分离肝实质。这些观点至今在肝脏手术中仍然不失其重要性。与此同时,输血技术的应用、麻醉技术的改进及抗生素的问世等,也都大大促进了肝脏外科的发展。1980年,Starzl发明了扩大的肝右叶切除术,其术式至今仍为常用方法。Hugeut用肝血管阻断方法进行肝左叶扩大切除术,在肝血管阻断下,可以在无血的情况下沿肝右静脉向远端分离,手术结束时,可以清楚地看到肝右静脉走行在肝断面上。自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肝移植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体外静脉-静脉血液转流、肝脏缺血耐受时限、肝脏低温灌注和离体肝脏体外保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体外肝脏手术的概念逐渐建立起来,从而有效提高病变肝脏切除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根治性。

相对恶性肿瘤而言,肝脏良性肿瘤由于其早期常无症状,故发现时往往瘤体已较大。近年文献报道,肝脏良性肿瘤切除术的手术死亡率为0%~3%,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0.7%~27%。值得注意的是,如肿瘤已致相关并发症,则手术风险将大大增加,如当肝血管瘤发生破裂出血后,手术死亡率高达36.4%。因此,应加强对肝脏良性肿瘤外科治疗的重视,特别是对手术指征的把握、术式的选择、手术技巧和应急处理等问题更应做到心中有数,以提高肝脏良性肿瘤外科治疗水平。

(一)适应证及禁忌证

肝脏良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随诊观察、介入放射治疗、局部注射药物及手术切除等。其中,手术切除因其能够彻底清除病灶、获得病理组织学诊断等优势,地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相对于恶性肿瘤,肝脏良性肿瘤是肝脏的局部病变,其余肝组织大都正常,患者肝功能也往往正常,因此,局限性的肝良性肿瘤是肝切除的最佳适应证。应该注意到,不同类型的肝脏良性肿瘤,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应在充分理解肝脏良性肿瘤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1.肝脏良性肿瘤手术的适应证

(1)不能除外恶性肿瘤可能的肝占位性病变,特别是少数良性肿瘤可伴有AFP升高,术前鉴别诊断十分困难,对此类患者手术指征应适当从宽把握。

(2)瘤体巨大或短期内生长迅速,易并发破裂或恶变者。

(3)诊断明确,肿瘤位于左外叶或边缘部,伴有较明显的症状。

(4)肿瘤已发生破裂或其他并发症者。

2.肝脏良性肿瘤手术的禁忌证

(1)无症状的肝脏良性肿瘤,且排除恶性变可能。

(2)中央部或Ⅰ、Ⅷ段可明确性质的小肿瘤。

(3)患者一般状况较差,难以耐受手术,或同时合并其他肝脏疾病致肝功能受损,术后肝脏功能难以代偿。

(二)手术方式

临床上最常用的是肿瘤包膜外切除、局部不规则切除及规则性肝叶切除(具体内容见相关章节)。目前还有微创腹腔镜肝叶切除术和仍有争议的体外肝脏手术。

1.常规手术切口选择 肝脏切除手术常用的切口包括肋下弧形切口、上腹正中切口、上腹屋顶形切口、上腹“人”字形切口和“鱼钩”形切口。应根据肿物所在部位,同时结合肿物大小、患者体型情况、肋弓角度大小进行选择,以达到良好的暴露和充分的游离,同时适当的切口选择也是减少肝切除手术中出血的重要因素之一。

2.非规则肝切除的方法 包括肿瘤包膜外切除术、局部不规则切除术等方法在内的切肝方法可用指捏法、止血钳压碎法、肝钳法、缝合法、止血带法、微波固化法、超声吸引法、刮吸法、水压分离法等。无论哪种方法,关键是不能损伤肝门静脉、肝静脉主干。当病变紧靠主要的血管时,可用无损伤血管钳钳夹,先将病灶切除,然后才有足够的空间暴露、检查血管是否受损伤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修补或吻合,恢复血管的通畅。

3.肝血流阻断方法 肝切除手术首要的问题是如何控制术中出血。大量研究表明,手术中的出血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常用的肝血流阻断方法包括如下几种。

(1)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Pringle法):用1根橡胶管通过小网膜孔绕肝十二指肠韧带两圈后扎紧,以阻断肝动脉和肝门静脉血流,减少切肝时的出血。其特点是无须分离、解剖第一肝门,具有止血确切、简便、安全等优点。除第一、第二和第三肝门区肿瘤外,几乎可用于各类型的肝切除术。但该法最大的缺点是阻断了肝动脉及肝门静脉的入肝血流,为了减少肝脏热缺血损害,肝门阻断应有时间的限制。肝叶切除术时暂时阻断血供的Pringle手法已应用100余年,但阻断血供时限研究绝大多数为动物实验,尤其是肝硬化时阻断时限尚缺乏临床研究。目前的经验认为,对于无肝硬化的患者,持续阻断时间在30min内是安全的。而对于伴有轻至中度肝硬化的患者,控制在20min内也是安全的。但对于重度肝硬化的患者,最好不用此方法。

(2)单侧入肝(半肝)血流阻断法:本方法又分为完全性半肝入肝血流阻断和选择性半肝入肝血流阻断两种。两者区别在于是否分离肝动脉及肝门静脉分支后进行阻断。单侧入肝血流阻断的优点是,保留了健侧肝脏的正常血供,不造成健侧肝损害,尤其是肠系膜血流仍可通过健侧肝脏回流入体循环,不会发生因肝门阻断所造成的肠道内细菌及内毒素移位和肠黏膜的损伤,术后肝功能损害轻,患者恢复快。本方法特别适用于合并有肝硬化的患者。然而,单侧入肝血流阻断法需要有熟练的肝门解剖技术,否则易误伤Glisson鞘内的管道,造成出血或胆漏。

(3)选择性肝门阻断法:本方法是解剖第一肝门,切肝时阻断肝门静脉主干,患侧肝动脉按需要阻断。本方法不需要解剖位置较深而又紧贴肝实质的肝门静脉分支,操作相对容易。此法阻断了75%的入肝血供,可以有效减少出血;同时又保证了肝动脉的供氧,故常温下阻断时间可明显延长,为切肝提供了足够的时间,适合于对合并有肝硬化的患者行肝段的非解剖性切除。曾有学者报道应用此法阻断长达105min仍未见肝损害者。

(4)全肝血流阻断法:本方法主要是用来处理位于第一、第二、第三肝门的病变或中央型的肝脏肿瘤及来自肝后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的大出血和空气栓塞的问题。对于一些复杂的肝切除手术,切肝前均需做好全肝血流阻断的准备,在肝上、肝下下腔静脉和第一肝门预置血管吊带备用阻断。尽管时常是“备而不用”,但可以防止术中意外的发生,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应该注意到,肝血流阻断虽能有效地减少肝切除术中的出血,但同时也会造成肝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而且会对术中机体的血流动力学造成一定影响。

4.腹腔镜肝叶切除术1996年,Azagra等首次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腹腔镜肝切除术。此后腹腔镜肝切除的报道不断增多。根据欧洲一项多中心87例手术资料分析,腹腔镜肝叶切除治疗肝脏良性肿瘤无手术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5%,术中输血率为6%,中转或术后开腹手术为10%,其中45%因出血而再次手术探查。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仅为5d(2~13d)。目前认为腹腔镜下切除肝良性肿瘤是安全可靠的,但仅适用于肝左叶和右前部的肿瘤。尽管有报道称已成功完成腹腔镜下肝Ⅶ、Ⅷ段血管瘤切除术,但笔者认为由于显露困难使手术过程复杂费时、术中出血不容易控制等原因,目前该方法不推荐应用于中央部肿瘤或是巨大肿瘤的肝叶切除。

5.体外肝脏手术 有学者曾提出对不能采用常规或非常规肝切除方法切除的肝脏良性巨大肿瘤也可考虑施行体外肝脏手术,理由是这样的肝脏储备功能良好,手术的耐受能力强。但肝脏良性肿瘤是否值得冒如此大的手术风险进行体外肝脏手术是争论的焦点。有关体外肝脏手术在相关章节详述。

(三)手术注意事项

考虑到肝脏良性肿瘤的生物学特点,大多数情况下在行肝切除术时通常不用考虑肿瘤复发和所谓“安全切缘”的问题,因此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应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肝脏组织,并尽可能地减少术中失血。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到如下问题。

1.当肝脏占位病变与恶性肿瘤鉴别困难时,常以恶性肿瘤进行手术探查,因而主张施行规则性肝叶切除或有一定“安全切缘”的局部切除;但是,对于中央型和位于Ⅰ、Ⅷ段的5cm以下小肿瘤因位置深,在操作时较为困难,手术风险高,仍应选择局部切除,以免患者因较小的良性肿瘤而损失大量肝组织或引发严重手术并发症。

2.当肿瘤体积巨大时,应注意做好全肝血流阻断的准备。因为绝大多数此类肿瘤直接压迫下腔静脉和第一、第二肝门,由于肿瘤体积大,术中显露困难,肝内血管分布失常,术中较易损伤下腔静脉或肝静脉主干导致大出血。此外,在分离切除紧贴下腔静脉的肿瘤时,常可因肝短静脉处理不当而引发出血,常见原因是肝短静脉结扎线脱落、钳夹止血不当而致使下腔静脉损伤。术中一旦出现下腔静脉或肝静脉主干出血,最好立即行全肝血流阻断并修复损伤血管,切不可在慌乱中盲目钳夹,以免造成更为严重的损伤。在注意控制出血的同时,还应注意对于巨大肝脏肿瘤,常已压迫周围胆管,在行半肝或扩大半肝切除时常易损伤肝内或肝外胆管,因此术中除仔细解剖辨认外,探查胆总管并置T形管引流是防止胆道损伤和术后胆漏的重要措施。对已明确发生严重肝胆管损伤者,应努力仔细修复后行T形管引流或改行胆肠Roux-en-Y内引流术并在肝下放置较长一段时间的负压引流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