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清白蛋白减少的症状

血清白蛋白减少的症状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原发性铜代谢缺陷的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铜代谢障碍,大量的铜沉积在肝、脑、肾和角膜等组织,高浓度的铜可使细胞受损和坏死,并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应用促进铜排出和减少铜吸收药物,一般合用,应根据尿铜、血浆非铜蓝蛋白结合铜及临床症状调整药量并维持治疗。年长儿可增至每次0.3g。对肾有刺激,可出现蛋白尿及肾病综合征,故用药时,应经常检查尿蛋白。

【概述】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原发性铜代谢缺陷的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铜代谢障碍,大量的铜沉积在肝、脑、肾和角膜等组织,高浓度的铜可使细胞受损和坏死,并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症状

(1)肝病症状:发病年龄越小,以肝证候起病越多。常见食欲缺乏、疲乏、嗜睡、黄疸、腹痛。

(2)神经精神症状:年龄越大神经系统异常可为首发。主要为锥体外系表现,常见肌张力不全、头部或肢体的异常姿态、躯干扭曲痉挛、精细动作(吃饭、写字、穿衣)困难、语言障碍(语言不清、说话慢)。咀嚼吞咽困难(上唇紧缩、张口、进食慢)、常见帕金森症状等。

(3)血液症状:可有一过性溶血,贫血多为轻度、中度。

(4)肾表现:可有血尿、蛋白尿等,少数病例可有其他系统受累表现。

2.体征

(1)肝部:肝脾大、肝区压痛、水肿、腹水、出血等。

(2)神经系统:轻偏瘫、锥体束征、小脑性共济失调等。

(3)角膜K-F环,是本病特有的体征。

(4)可有佝偻病样的骨骼改变。

3.辅助检查

(1)血清铜蓝蛋白:血清铜蓝蛋白<200mg/L(正常人200~400mg/L)。

(2)24h尿铜排泄量:尿铜增加,24h可达1.57~15.75μg。

(3)肝细胞含铜测定:肝细胞穿刺测定肝细胞内的含铜量。

(4)血清铜和非铜蓝蛋白结合铜测定:血清铜临床意义不大,非铜蓝蛋白结合铜=血清铜-0.3%血清铜蓝蛋白。

(5)同位素铜负荷试验。

(6)血清铜氧化测定:用于早期诊断。

(7)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含量测定。

(8)基因诊断:直接诊断以PCR技术检测相关基因,SSCP(单链构象多态性)检测未知突变;间接诊断以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微卫星标记多态技术分析主要检测致病基因携带者、症状前患者及产前诊断。

(9)肝脾B型超声波检查。

(10)头颅CT及MRI。

(11)眼科裂隙灯检查:K-F环阳性具有特征性诊断意义。

【应鉴别的疾病】

1.肝疾病 与常见的肝疾病及肝脾大的疾病鉴别。

2.与神经系统的疾病 特别是锥体束损伤疾病鉴别。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原则

(1)限制铜的摄入采用低铜饮食治疗:每日含铜量<1mg,避免含铜高的食物:动物内脏、鱼虾海鲜、坚果、巧克力、蘑菇等。

(2)应用驱铜金属络合剂药物排除体内过量铜,并合用减少铜吸收药物,防止铜在体内蓄积。

(3)锥体外系症状可对症治疗。

(4)因暴发性肝坏死而出现不可逆肝损害者可行肝移植;伴脾功能亢进者可择期行脾切除或栓塞治疗。

2.药物治疗原则

(1)应用促进铜排出和减少铜吸收药物,一般合用,应根据尿铜、血浆非铜蓝蛋白结合铜及临床症状调整药量并维持治疗。

(2)锥体外系症状选用苯海索、东莨菪碱、左旋多巴等。

(3)可给予白蛋白支持治疗。

处  方

1.促进铜排出 ①右旋青霉胺20mg/(kg·d),分2~3次餐前30min空腹口服;②口服二巯丁二钠胶囊,成人4.0g/d,儿童2.0g/d,4周为1个疗程。

2.减少铜吸收 锌元素50mg/d,分3次口服,餐间服用。常用制剂硫酸锌,儿童每次0.1~0.2g,口服,3/d。年长儿可增至每次0.3g。

3.改善锥体外系症状 如左旋多巴开始0.25~1g/d,分4~5次(饭后),3~4d后增至0.5~2g/d。

4.减少青霉胺不良反应 使用青霉胺时应给予维生素B6,维生素B6每次5~10mg,2~3/d。

【注意事项】 青霉胺偶可引起头痛、咽痛、乏力、恶心、腹痛、腹泻等反应。还可出现发热、皮疹、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长期服用,可引起视神经炎(由于吡哆醛所致,可用维生素B6治疗)。对肾有刺激,可出现蛋白尿及肾病综合征,故用药时,应经常检查尿蛋白。肾病病人忌用。应特别引起注意的是,用前应做青霉素皮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