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足三里穴的准确位置图及作用

足三里穴的准确位置图及作用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形成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胃液中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疼痛位于上腹稍偏左,并持续1~2小时后方可缓解;十二指肠溃疡,多在空腹饥饿时或饭后2~4小时出现疼痛。中脘、梁门、内关、手三里、足三里5穴用坐罐法,各留罐10分钟左右;胃俞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暗红色瘀斑为止。每疗程间隔5日。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形成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胃液中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亦称消化性溃疡,属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胃心痛”、“心口痛”范畴。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病因】 多因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气滞血瘀,络脉受损所致;或由慢性胃炎(胃脘痛)转化而来。

【症状】 胃溃疡多在进食后30~60分钟出现疼痛。疼痛位于上腹稍偏左,并持续1~2小时后方可缓解;十二指肠溃疡,多在空腹饥饿时或饭后2~4小时出现疼痛。疼痛位于上腹稍偏右,进食后缓解。凡溃疡病发作,均有规律性,疼痛有自觉压迫感、膨胀感,可多为钝痛、灼痛或剧痛。一般呈周期性,常伴有恶心呕吐,嗳气吞酸。严重者甚至伴有黑便或吐血。胃俞、膈俞、肝俞穴处出现压痛。

【疗法】

配穴方一 中脘、梁门、胃俞、内关、手三里、足三里。方法:采用留罐和走罐法。中脘、梁门、内关、手三里、足三里5穴用坐罐法,各留罐10分钟左右;胃俞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暗红色瘀斑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效果:屡用有效,尤其对疼痛、呕吐、反酸等有较好疗效。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王启才经验。

配穴方二 中脘、胃俞、足三里、内关。脾胃虚寒者加脾俞、大椎;肝胃不和者加肝俞、期门;胃阴不足者加脾俞、心俞、三阴交;瘀血内阻者加膈俞、地机;胃中蕴热者加下脘、大肠俞。方法:采用针后或留针拔罐法。针后拔罐,或留针拔罐。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d。主治:消化性溃疡。效果:屡用效佳。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张莉经验。

配穴方三 胃俞、大肠俞、中脘、内关、足三里。肝气犯胃者加肝俞、期门;脾胃虚寒者加脾俞、肾俞。方法:采用闪罐、留罐和走罐法。中脘、内关两穴用闪罐法,反复吸拔10~15次;足三里穴用留罐法,留罐15分钟;胃俞、大肠俞与配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暗紫色瘀斑为止。肝气犯胃者或用针后拔罐法;脾胃虚寒者罐后加灸脾俞、胃俞、肾俞、足三里穴各5分钟(用艾条温和灸)。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效果:多年应用,颇具效验。尤以止痛、止呕、反酸效佳。附记:笔者经验。同时要注意饮食有节,忌食辛辣、油腻与生冷食物。忌恼怒,戒烟酒

配穴方四 阿是穴[在脊柱第7胸椎(平齐于肩胛骨下角)向下旁开1.5寸处痛点按压,有明显压痛点即是]、中脘、胃俞。方法:采用闪罐法,各闪罐10~15次,并留罐5分钟,或将罐内装入1/3~1/2姜汁,用投火罐法或抽气罐留罐5~15分钟。每2~3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5日。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个疗程后即可见效。附记:笔者师传经验,临床验证有效。

配穴方五 分两组:一为风池、大杼、膈俞、脾俞、足三里;二为天柱、肩井、肝俞、胃俞、三焦俞、上巨虚。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毫针做轻刺激,然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主治:胃溃疡。效果:坚持治疗有良效。附记:引自《外治汇要》。若每日配服云南参三七1.5~3g(用开水吞服),疗效更好。

配穴方六 分两组:一为巨阙、中脘、梁门、足三里、三阴交;二为上脘、下脘、足三里、内庭、膈俞、肝俞。呕吐配内关、公孙(均只针刺,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便秘配次髎、天枢、支沟;腹泻配气海、脾俞、会阳。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脾胃虚寒型取1组穴,气血郁滞型用2组穴。先针刺,前者用补法,后者用平补平泻法。针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效果:屡用效佳,但须坚持治疗。附记:引自《外治心悟》。笔者对胃下垂、慢性胃炎引起的疼痛,加用药物外敷(三棱、莪术各15g,肉桂10g,陈艾40g,木香、草果、公丁香各10g,水仙子、红花各15g,高良姜、延胡索各12g,砂仁6g。共研细末,用1m白布折两层,内铺一层薄药棉,将药粉放在棉花中间,用线缝好,以防药末漏出,日夜兜在胃脘部)。术时取下,术后兜上。1个月换药1次,疗效甚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