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药研究方向

新药研究方向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关研究表明,9-羟基利培酮烷酸酯的持久或延迟释放制剂的疗效能够持续3周以上,并且可更好减少给药次数及不良反应,改善患者对治疗的顺应性。国外学者使用该药对370例精神病患者进行了为期14周的双盲试验,每2周注射1次,剂量分别为22mg,50mg和75mg及安慰剂,前3周内患者注射该药同时配合使用口服利培酮片剂。长期研究发现,长效利培酮可明显减少患者的住院治疗,住院率明显下降。

(一)缓释制剂的深入研究

美国FDA最近批准了杨森公司的帕潘立酮(Paliperidone)上市,帕潘立酮是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并且是2003年来第一个被批准的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型药物。

研究表明,利培酮的代谢产物9-羟基利培酮比原型药的半衰期更长,同时其消除缓慢,因而9-羟基利培酮可被设计成各种前体药物制剂来实现药物的缓释,目前有报道的主要是双羟萘酸盐和脂肪酸盐等。将利培酮溶液加到双羟萘酸盐溶液中,搅拌可得双羟萘酸利培酮盐沉淀。该化合物既可以在亲油性溶剂也可在亲水性溶剂中配制,而且可以采用肌内或皮下给药。其水悬液和油悬液,都可以显著地延长利培酮的释放时间,在动物实验中平均有效期最长可达22d,这对精神病治疗十分有利。有关研究表明,9-羟基利培酮烷酸酯的持久或延迟释放制剂的疗效能够持续3周以上,并且可更好减少给药次数及不良反应,改善患者对治疗的顺应性。

9-羟基利培酮的缓释片商品名帕潘立酮,为每日1次的缓释制剂,该递药系统由两部分组成:有渗透活性的包衣包在药核外;还有一层为半透膜。半透膜负责控制水进入药物核心的速度从而控制药物的释放,利用渗透泵缓释系统的渗透递药技术释放药物。

(二)长效制剂的深入研究

长效抗精神病药物Risperdal Consta已于2002年8月在英国和德国同时上市,这种产品有3种剂量:25mg、37.5mg和50mg,给药方式为每2周注射1次。该剂型采用了阿尔科姆斯(Alkermes)公司的Medisorb技术,即采用具有相容性的生物可降解聚合材料对利培酮包微囊,使之悬浮于溶液中。有关的体内外实验都表明,药物在24h内经扩散作用,释药量比较小,随后在2~3周内随聚合物的降解而均匀释放,4~6周维持稳定的治疗血药浓度,有效避免了每天服药的高峰和低谷期。包囊聚合物可降解为两种易被人体排泄的化合物,或进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而不会在体内累积。

该药亦于2003年7月在法国上市,并在同年11月份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但一般都是用于老年患者或常规治疗。

国外学者使用该药对370例精神病患者进行了为期14周的双盲试验,每2周注射1次,剂量分别为22mg,50mg和75mg及安慰剂,前3周内患者注射该药同时配合使用口服利培酮片剂。结果显示,所有使用长效利培酮的患者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指标与安慰剂使用者相比都有明显的提高(P≤0.002),其疗效是安慰剂组的2倍。研究同时表明,剂量增加到50mg以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25mg用量和安慰剂出现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概率相近,4组的心电图都较为相似,80%的患者都反映注射刺激性小,注射部位无疼痛感。另一项研究对725例长期精神病患者为期50周的观察发现,出现不良症状的概率为焦虑25%、失眠23%、压抑16%、头痛13%、痉挛12%、鼻炎11%。患者的PANSS量表总分和减分率与基线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50周后平均增重达2.7kg。长期研究发现,长效利培酮可明显减少患者的住院治疗,住院率明显下降。

目前,时间药理学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中,重视药物对机体节律的影响,选择最佳的给药时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减小用药剂量,降低药物对人体的损伤,对于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有着重大意义。

(王健慧 段静雨)

参 考 文 献

[1] 于爱红,黄富宏,王旭红.给药最佳时间探讨.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78-79

[2] 冉川莲,严灿,吴丽丽,等.抗抑郁中药复方药效学实验中给药时间与剂量的探讨.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24(4):69-70

[3] 梁芝萍,丁萌国.临床用药切勿忽视时辰药理.华北国防医药,2009,21(5):28-29

[4] 饶智辉,林文宏,卢沛珠.浅谈时辰药理学与最佳用药时间的关系.海峡药学,2009,21(8):158-159

[5] 丁英儿.时辰药理学与临床合理用药.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10):626-628

[6] 马安翠,杨建琴.时辰药理学与临床用药.大理学院学报,2008,7(6):3-5

[7] 王少为.时辰药理学在临床医疗中的实用价值.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0,7(2):52-53

[8] 兰顺.时辰药理学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医学综述,2010,16(2):280-283

[9] 郭敏,李奎臣.时辰药理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23):2329-2330

[10] 唐振香,陈瑜,王红缨.谈时辰药理学的实用价值.中国药物与临床,2006,6(11):854-856

[11] 冼励坚.生物节律与时间医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153-174

[12] 何绍雄.时间药理学与时间治疗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52-255

[13] 金观源,相嘉嘉.现代时间医学——生物钟与临床.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15-222

[14] 刘雨星.头皮针对倒相活动节律大鼠间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调整作用.中国中医基础理论杂志,1999,5(2):48

[15] 苏晶.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精神分裂症季节性发病关系的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2):34-37

[16] 苏建民.四时阴阳消长变化对精神分裂症季节性发病关系的影响.中华精神杂志,1996,29(4):251

[17] 钱静庄.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的脉图参数和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年节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10):45-48

[18] 马照红,周长梅,郑素娟,等.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与住院时间的相关性分析.四川精神卫生,2004,17(1):47-48

[19] 孙毅,祁锦.改变服药时间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状况的影响.护理研究,2001,15(1):16-17

[20] 刘登堂,杨治良,王彦,等.急性期精神分裂症返回抑制的时间进程.心理科学,2008,31(5):1049-1053

[21] 王若瑾,张惠芳.精神分裂症发病时间的统计分析.心理科学,2008,25(1):99

[22] 廉恩勇,张玉琦.精神分裂症发病与时间关系的统计分析.中国医院统计,2000,7(3):189

[23] 赵汉清,端义扬,苏宗荣,等.精神分裂症患者ECT抽搐时间和昏迷时间与疗效的关系.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2,2(1):19-20

[24] 陈兴时,张明岛,楼翡璎,等.精神分裂症与神经症的反应时间比较.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1,21(5):428-430

[25] 陈文泽.精神科门诊患者就诊高峰时间的圆形统计分析.四川精神卫生,1997,10(4):236-237

[26] 喻东山,王锋,孙旦晖,等.抗精神病药的起效过程.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3):136-138

[27] 张惠芳,昌齐.利用圆形分布法分析精神分裂症发病与时间的关系.中国医院统计,2007,14(3):226-227

[28] 贾占玲,张吉营,靳士立,等.氯氮平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见效时间研究.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9(3):175

[29] 丁玉明,郭晓霞.论生物钟医学在精神科的应用.中国医师杂志,2001,3(9):649-650

[30] 李惠平,郭晓霞,姜学勤.时辰药理学在精神科的应用.上海精神医学,1996,8(3):179-180

[31] 李惠平,郭晓霞,姜学勤.时辰药理学在精神科的应用回顾与展望.山东精神医学,1997,10(4):57-5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