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益气养阴类药物

益气养阴类药物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类药物大多以补益气阴为主,主要针对白血病气阴两虚证型,证见乏力,腰膝酸软,自汗盗汗,反复低热,食少纳呆,皮肤黏膜见有紫癜,舌淡少苔,脉细数等。最明显的是应用此类药物可较好地提高患者自身的抗邪能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特别有利于化疗后恢复中的白血病患者。该药有益气养阴,生津润燥,调和五脏之功效。

常用的药物有:黄芪、党参、太子参、沙参、天冬、麦冬、地骨皮、玉竹、地黄、石斛、百合、女贞子、鳖甲、黄精甘草、白芍、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

此类药物大多以补益气阴为主,主要针对白血病气阴两虚证型,证见乏力,腰膝酸软,自汗盗汗,反复低热,食少纳呆,皮肤黏膜见有紫癜,舌淡少苔,脉细数等。上证治宜益气养阴,如此从本而治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下一步中西医结合治疗打下基础。笔者临床常以益气养阴类药物为主配合清热解毒、凉血散结类的药物治疗白血病,经多年实践证明确实有较好地效果,有的患者在用药三五天之后即能感觉出某些明显的变化,如感觉吃饭多了香了,身上力气增加了,精神好转了,等等。最明显的是应用此类药物可较好地提高患者自身的抗邪能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特别有利于化疗后恢复中的白血病患者。笔者在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第六次血液学学术会议上的发言论文《凉血养阴丸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08例疗效观察》(编者注:凉血养阴丸为我院内部制剂,2007年初经山东省药监部门批准已更名为解毒凉血扶正丸)即是以此类药物为主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总结(论文内容见本书“医话实说篇”),该论文当时受到与会诸血液病专家的一致好评,也从另一个侧面肯定了益气养阴法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此类药物为我们临床所常用,但正是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常用药合理应用配伍却屡起沉疴,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也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如黄芪一味,是最常用的补气药之一,凡中医皆知,甚至老百姓也知道用黄芪与老母鸡同炖吃肉喝汤可以补气,殊不知,它在白血病的治疗中也具有很好的作用。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和内蒙黄芪的根,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之效。笔者临床多用其与当归配伍,二者相合阳生阴长,气旺血生,共收补气生血之效,常用于气血两虚诸证,如劳倦过度,气虚血亏所致之血虚劳热证,或白血病患者疮疡久溃不愈等均有良效。还常与白术、麦冬、五味子配伍治疗白血病化疗后所致的气阴两虚诸证,具有健脾益气,敛阴固表之功。另外,本药还有托毒之效,稍佐解毒之药,能促使白血病患者体内毒邪外透,有利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归,一般根据病情用量在15~30g之间,如虚甚者可用至50~100g。

地黄一味,也为笔者临床常用药物之一,其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块根,性寒,味甘、苦,归心、肝、肾经。其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这是一味好药,笔者常用其治疗白血病患者阴虚内热之出血,具有凉血止血而不留瘀,养阴生津而不滋腻的双重功效,并且现代药理研究其还有保肝和抗放射性损伤的作用,对经历放、化疗且有肝肾损伤的病人尤为适用。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在白血病患者中,大部分经过化疗或放疗后表现为手足心热、盗汗、乏力、烦躁等气阴两虚的症状;或是头晕、乏力、心慌、血象低下等气血两虚的表现,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大补元煎、三才封髓丹等皆为常用之方,以上方中均有熟地黄,因熟地黄滋腻,长服碍胃,影响药物吸收,在此时笔者多用生地代替,以取其养阴不滋腻,凉血祛热毒之功。《本经》云生地能“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其确实为治疗白血病血热阴亏之良药。

还有黄精一味,也是我们临床常用的药物。其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名医别录》称其“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该药有益气养阴,生津润燥,调和五脏之功效。因其气味平和,质地滋润,临床常用于脾、肺、肾之气阴不足证,如脾虚疳积、津伤消渴等。朱良春老先生在其《用药经验集》中曾指出黄精补气虽无参芪之力专,养阴无地黄之浑厚,甘平之性却濡养五脏,平淡调补,彰显奇功。笔者认为朱老先生所言极是,在临床中常将其用于诸益气养阴药之中,不仅具有益气养阴之效,而且长用无碍,且有治疗和保健的双重功效,可谓一举多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