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康复治疗方法

中医康复治疗方法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法是在临床各科应用范围最广的治疗方法,在骨科康复的各个阶段,均可辨证施治、处方用药,提高康复的疗效。敷贴疗法为将药物敷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针灸疗法的应用,在骨科疾病中极其广泛。在骨科康复中,主要用来通经止痛、减轻痉挛。

1.药物疗法

(1)中药内治法:中药内治法即口服中药,是最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指通过口服药物,经由消化器官吸收,以达到扶正祛邪、调节机体气血阴阳,使机体康复的治法。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口服药物的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片剂、糖浆、茶剂、冲剂等不同剂型。本法是在临床各科应用范围最广的治疗方法,在骨科康复的各个阶段,均可辨证施治、处方用药,提高康复的疗效。

骨科内治法与中医各科一样是以八纲与经络、脏腑、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施治作为治疗原则的。是通过服药使局部与整体得以兼治的一种方法。唐容川的《血证论》、钱秀昌的《伤科补要》等一些古典论著均以“损伤之症,专从血论”为辨证施治基础。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早、中、后三期。初期一般在伤后1~2周,由于气滞血瘀,需消瘀退肿以“下”“消”法为主;若邪毒入侵可用“清”法;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则用“开”法。中期是在伤后3~6周间,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渐减轻,但是瘀阻未尽,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故以“和”“续”两法为基础。后期为伤后7周以后,瘀肿已消,但筋骨未坚,功能尚未恢复,应以强筋壮骨、补益气血、肝肾、脾胃为主。而筋肉拘挛、风寒湿痹、关节不利者则予以舒筋活络。故后期多用“补”“舒”两法。三期分治方法是以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损、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的,临证时必须结合患者体质和损伤情况而辨证施治。

对于骨科康复常用药物来说,早期较多用活血止痛类药方,如活血为主的复元活血汤、活血止痛汤、活血化瘀汤,行气为主的柴胡疏肝散、加味乌药汤、金铃子散以及行气活血并重的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等方;中期多用和营生新、接骨续筋类药方,如接骨紫金丹、接骨片,独活寄生汤、舒筋活血汤;后期多用强筋壮骨、补益气血等药方,如气血双补的八珍汤、十全大补汤,补养脾胃的健脾养胃汤、归脾丸,补益肝肾的壮筋养血汤、壮筋续骨丹等。

骨折后肿胀不严重,往往可直接用接骨续筋法,稍佐活血化瘀药物。临证时需灵活变通,审慎辨证,正确施治,不可拘泥和机械地分期。

(2)中药外治法:中药外治法是把一定剂型的中药外用于患者全身、局部或特定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药物经过透皮吸收从而在局部或全身发挥治疗作用。清代医家吴尚先在《理瀹骈文·略言》提出,“凡病从外辱,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提出的“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是现在外治药的用药原则。

骨科外治药种类繁多,按其剂型不同分为敷贴药、搽擦药、熏洗湿敷药与热熨药等。

敷贴疗法所用药物分为药膏、膏药与药粉3种。敷贴疗法为将药物敷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常用于头痛、呕泻、自汗盗汗、脱肛、眩晕、面瘫、风湿痹病、疮痈癣疹、扭挫伤、口腔溃烂、烫伤等。在骨科康复中,常用药物较多。如药膏(又称敷药或软膏)消瘀退肿止痛类有消瘀止痛膏、双柏散、消肿散等,舒筋活血类有三色敷药、舒筋活络药膏、活血散等,接骨续筋类有接骨续筋药膏、外敷接骨散、驳骨散等,清热解毒类有金黄膏、四黄膏、消营退肿膏等,生肌拔毒长肉类有象皮膏、生肌玉红散、红油膏等。膏药古称薄贴,用于损伤类有坚骨壮筋膏,风湿类有狗皮膏,损伤与风湿兼顾者有万灵膏、损伤风湿膏,陈伤气血凝滞、筋骨粘连者有化坚膏,提腐拔毒生肌类有太乙丹、九一丹、生肌散等。药粉即散剂,又称掺药,用于损伤后期的散血止痛类有四生散、代痛散等,温经散寒类丁桂散、桂麝散等,祛腐拔毒类九一丹、七三丹等,生肌长肉类生肌八宝丹等。

搽擦药可直接涂搽于伤处,或在施行推拿手法时配合使用,常用剂型有酒剂、油膏与油剂。常用酒剂有正骨水、活血酒、伤筋药水,有活血止痛、舒筋活络、追风驱寒的作用。常用油膏油剂有跌打万花油、活络油膏、伤油膏等。

熏洗疗法为利用药物煎汤的热蒸汽熏蒸患处,或用药液淋洗、浸洗局部的外治法,分为熏洗和湿敷洗涤两种方式。熏洗常用于风寒感冒、风湿痹痛、湿疹、癣疥、肛门病、阴痒、眼疾、跌打损伤等病症。熏洗常用药物,新伤淤血积聚的,有海桐皮汤、舒筋活血洗方等;陈伤淤血、冷痛、风湿的,有上肢损伤洗方、下肢损伤洗方。湿敷洗涤多用于创伤,常用野菊花煎水、2%~20%黄柏溶液以及蒲公英等鲜药煎汁。

药(热)熨疗法为将药物(如药袋、药饼、药膏及药酒)经加热后置于体表特定部位,促使腠理疏松、经脉调和、气血流畅,多用于寒湿、气血瘀滞、虚寒证候的治疗的一种外治疗法。常用热熨药有坎离砂、正骨熨药等。

其他外治药物还用于敷脐疗法、喷雾疗法、灌肠疗法、药栓(坐药)疗法、药线疗法等,在骨科康复中也有应用,如在脊髓损伤等涉及其他系统或器官的并发症等,应用这些疗法可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包括针法与灸法。针法就是用精制的金属针刺入人体的一定部位中,用适当的手法进行刺激,而灸法则是用艾条或艾炷点燃后熏烤穴位进行刺激,通过刺激来达到调整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的应用,在骨科疾病中极其广泛。在骨科康复中,主要用来通经止痛、减轻痉挛。可用于各关节及其附近的急、慢性疼痛,包括各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对截瘫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也有很好的疗效。例如,针灸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根据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引起的腰腿痛的认识,循经取穴,辨证施治,尤其是通过调整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这两条贯穿腰背部的经脉的气血阴阳,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毫针治疗,电针治疗,温针治疗,七星针叩刺治疗,耳针治疗,穴位注射治疗等。

毫针治疗常用取穴为:肾俞,腰阳关,十七椎下,华佗夹脊,次髎,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和昆仑。根据辨证,酌情配穴。留针20min,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电针治疗是用电针器与毫针结合起来,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在针灸传统穴位的基础上,电针疗法还提出了按神经分布给予刺激的方法,是对祖国传统针灸疗法的发展。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水针治疗选穴可按辨证施治的原则,选取相应的经穴,结合阿是穴;选药可使用丹参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丹皮酚注射液,野木瓜注射液和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治疗时,在进针得气后,按一针多向透刺的原则,分别向几个方向注射,一般每穴5~10ml,每次2~3穴,3~4d注射1次,10次为1个疗程。年老体弱者及孕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应慎用水针疗法。

灸法能温通经络、祛散寒邪、行气活血、散瘀消肿、升提中气、引气下行,对气滞血瘀、风寒湿痹引起的腰腿痛,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灸法的种类有很多,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除与针法相结合的温针灸外,还可单独使用艾卷灸,取肾俞、大肠俞、秩边、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等穴,每次选3~4穴,每穴各灸15~20min,隔日1次,15~20次为1个疗程。

3.推拿按摩疗法 指利用肢体的某一部分通过其在筋肉、关节、骨骼表面运用各种手法,达到对患者进行检查、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目的。可应用于各科的治疗,在骨伤科疾病康复应用中尤为广泛,也是中医康复疗法在骨科康复中的特色和优势。

常用的推拿手法分为正骨手法和理筋手法。正骨手法有正骨八法。理筋手法主要有6个方面。摆动类包括一指禅推法、法等。摩擦类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等。振动类包括振法、振动法、抖法等。挤压类包括按法、点法、拿法、掐法、捻法、踩跷法等。叩击类包括叩法、击法、拍法、弹法等。运动关节类包括摇法、扳法、背法、拔伸法等。

推拿疗法是中医康复治疗的特点和优点,应用广泛。可以作为各关节及其周围慢性疾病的主要康复方法,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关节炎、肩周炎、网球肘、慢性踝关节扭挫伤等。推拿疗法可以松解粘连、减轻拘挛、减轻疼痛等,是骨科手术后康复的理想选择。推拿手法在骨科疾病的急性期也常可起到整复错位、捋顺经脉的作用,实现早期康复。

推拿疗法在具体疾病中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手法,也有相应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特别注意。例如,推拿治疗颈椎病,是根据颈椎骨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的原理为治疗基础,针对其病理改变,对脊椎及脊椎小关节进行推动、牵拉、旋转等手法进行被动活动治疗,以调整脊椎的解剖及生物力学关系,同时对脊椎相关肌肉、软组织进行松解、理顺,达到改善关节功能、缓解痉挛、减轻疼痛的目的。特别强调的是,推拿必须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颈椎病手法治疗宜柔和,切忌暴力。椎动脉型、脊髓型患者不宜施用后关节整复手法。难以除外椎管内肿瘤等病变者、椎管发育性狭窄者、有脊髓受压症状者、椎体及附件有骨性破坏者、后纵韧带骨化或颈椎畸形者、咽,喉,颈,枕部有急性炎症者、有明显神经官能症者以及诊断不明的情况下,禁止使用任何推拿和正骨手法。

一种疾病的推拿疗法手法繁多,而且其运用多符合生物力学机制。例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拔伸类之牵抖手法,使用时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术者在助手的配合下牵引双下肢同时抖动摇摆。屈伸类手法有2种,单(双)腿后伸按腰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用力抬起患侧(或双侧)下肢,使腰曲加深,同时按压腰椎;屈膝屈髋旋压法,患者取仰卧位,屈膝屈髋,术者用力下压小腿前部,使腰椎过度前屈。侧屈手法,患者侧卧于特制检查床上,患肢在下,腰以下躯干探出床头外,下肢固定于床上,在术者辅佐下使躯干探出床头外,下肢固定于床上,在术者辅佐下使躯干向下方运动以矫正腰椎向健侧的侧弯,术者同时稳定患椎局部。旋转类手法有3种。坐位定点旋转复位法:患者取坐位,腰前屈,助手固定其一侧大腿或患者跨骑于特制治疗椅上。术者立于患者身后,一手助其旋腰,一手拇指按一定方向顶推受累椎节棘突或横突。施术时可感觉到受累椎关节的错动且常伴有响声。牵扳手法:患者俯卧位,在骨盆牵引(50~70kg)10min后,术者于侧位向上扳动患肢使腰曲加深,同时另一手拇指朝一定方向推旋患椎棘突。侧卧位斜扳法:患者取侧卧位,术者用两肘附着于患者一侧髋和肩部,反向用力,使躯干以L3~L5为中心旋转。复合手法,许多医生实施手法时往往同时运用上述多种手法,以图取得好效果。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2种。半麻下大推拿:患者在手术室内实施静脉麻醉后,顺序施以直腿抬高、屈髋屈膝前压、俯卧单(双)腿后伸按腰、牵抖双下肢等一系列手法。三整一垫法:按顺序施以俯卧按腰、侧卧斜扳、仰卧抬腿(三整)及仰卧腰部垫枕10~15min(一垫)。另外还有许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包括机器推拿等,其对腰椎活动的作用与上述手法基本雷同。

推拿疗法可能调整腰椎间盘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使椎间孔开大,神经根处区域容积相对增加,从而避免嵌压;松解神经根的粘连;恢复正常的腰椎解剖序列,利于椎间盘等组织水肿的消退;使硬脊膜和神经根移动从而改变与腰椎间盘的位置关系避免压迫;使突出的髓核破裂,从而解除对神经的压迫等。

4.意疗法 根据中医学的形神理论和情志学说,通过语言开导、自我暗示或他人暗示、音乐歌舞等手段调节精神情志,以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诊断治疗方面,医生根据上述情志因素致病机制,患者所表现的精神神经症状,推断出脏腑功能失调的状态,据证立法用药,同时运用适当的心理调摄手段。另外,根据五志与五行配属关系,运用五行生克原理,纠正情志的偏颇,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的“悲胜怒”“恐胜喜”“怒胜喜”“喜胜忧”“思胜恐”等“以情胜情”疗法。这是中医精神治疗的法则之一,是世界上独特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现代医学的精神心理疾病属中医神志病范畴,如古代文献中记载癫、狂、痫、善悲、善恐、善喜、善怒、奔豚、梅核气、百合病、脏躁、郁证、梦魇等,对医师治疗此类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医学在几千年前就深刻地认识到精神情志因素与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密切关系。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完全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念。意疗法在重症骨科疾病的康复中有一定作用,如脊髓损伤,患者心理会经历休克期、否定期、抑郁期、反对独立期、适应期的变化,在这些阶段,会有程度不同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治疗需求。

5.导引 导引即气功。骨科的练功疗法,古称导引,它是通过肢体主观运动的方法来防止某些损伤性疾病,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又称之为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贯彻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治疗骨与关节损伤的主要方法之一,尤其在损伤后康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骨科手术后康复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它不仅在中医骨科史上有重要历史地位,在世界医疗体育史上有重要地位。

气功疗法是传统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流派众多,功法各异,是一种既具东方文化色彩又具良好疗效的医疗保健方法。目前,气功功能锻炼在骨科临床被广泛应用,被列为骨折及颈、肩、腰、腿等部位伤筋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手术后康复的主要手段。颈项部功能锻炼有与项争力、前伸探海、往后观瞧、回头望月等,肩臂功能锻炼有左右开弓、上提下按、双手举鼎等,腕部功能锻炼有青龙摆尾、上翘下钩、抓空增力等,腰背功能锻炼有风摆荷叶、云手转体、俯卧架桥等,腿部功能锻炼有左右下伏、四面摆踢、虚实换步等。

6.其他外治疗法 拔罐疗法是中医的一种疗法,又称“拔管子”或“吸筒”。能使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现象,从而产生治疗作用。主要用于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等症。

(熊国星)

参考文献

[1]Huber FE,Wells CL,THERAPEUTIC EXERCISETreatment Planning for Progression.Sanunders,2006

[2]Trombly CA,Occupational Therapy for Physical Dysfunction.5th.Ed.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2005

[3]世界卫生组织.ICF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日内瓦,2001

[4]纪树荣.康复疗法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5]桑德春.物理疗法与作业疗法概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6]王刚,王彤.临床作业疗法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7]陈立嘉.基础作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8]燕铁斌.现代骨科康复评定与治疗技术.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9]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0]朱文峰.中医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1]丁继华,汤邦杰.中医骨伤科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12]傅世垣.中医康复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