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配合本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

如何配合本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和教育规模。我国的教育学界对教学组织形式也有不同的解释。有学者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的结构”。我们暂且把教学组织形式定义为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19 世纪中期,班级授课制成为西方学校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中的学级编制,除单式教学外,还有复式教学。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和教育规模。我国的教育学界对教学组织形式也有不同的解释。有学者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的结构”。有学者提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关于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织形式”。还有学者认为,“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斯卡特金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和类型进行分析之后提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由既定的作息制度和规章制度规定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休金娜认为:“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过程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组织形式中体现出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严密的、按时间的组织,它与教师的活动又是相互联系的。这种活动可以是全班教学、小组教学,还可以是群众性的教学。”

由此可见,国内外教学理论界并未形成大家都认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我们暂且把教学组织形式定义为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一)个别教学

我国宋代以前的各级官学和私学,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教育均采用个别教学,它是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就是教师在同一时间以特定内容面向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办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却能较好地适应个别差异。17世纪以后随着班级授课在世界范围的普遍采用,个别教学就成了教学的非主要组织形式。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个别教学在欧美各国重新受到重视。

(二)班级授课

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提出了班级授课制,即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进行教学的制度。19 世纪中期,班级授课制成为西方学校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在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904年,班级授课制在癸卯学制中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

(三)导生制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还出现过英国的贝尔-兰开斯特制,也称“导生制”。教师选年龄大些、成绩好些的学生为“导生”,先给他们讲授教材,再让他们转教其他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所以它并未持续很久。

(四)分组教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调和阶级矛盾,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延长了义务教育的年限,扩充和更新了学校的一些教学内容。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适应儿童的学习程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对班级上课制实行改良或改革的实践。属于改良班级上课制的是分组教学。分组教学又分为:① 能力分组,学生学习的课程相同,学习的年限不同。② 作业分组,学生的学习年限相同,学习的程度不同。属于改革班级上课制,进行个别教学的有温内特卡制、道尔顿制。中国在20世纪初曾有极少数学校试验过分组教学;在20年代曾有少数学校试验过道尔顿制;在30年代也曾有极少数学校试验过温内特卡制。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英、法、德等国家的分组教学常采取另外两种方式,即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分组教学能照顾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差异,但同时也给各类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我国中小学以班级上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为了因材施教,有时也采用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作为辅助形式。温内特卡制和道尔顿制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受到限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吸收了温内特卡制和道尔顿制的一些方法。

(五)开放教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乱,教育次序被打乱,故20世纪30年代初在英国出现了开放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20世纪60~70年代,开放教学流行于美国,主要在幼儿学校和初等学校实行。它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兴趣和需要,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不拘传统教学的结构,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教材和教室,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儿童聚集在一起,根据各自的爱好选择各种学习活动。开放教学依据的是资产阶级“进步教育”的理论。

(六)协作教学

20世纪50年代初,美、英等国为了解决提高教学质量与中、小学师资不足的矛盾,提出了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协作教学。它由教师、实验教学人员、视听教学人员和图书资料人员组成教学小组,共同研究拟订教学计划,然后分工合作,协力完成教学计划。协作教学试图能同时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和个人专长,并能充分利用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

(七)现场教学

1958 年,我国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在实践过程中较广泛地采用了现场教学这种教学辅助形式。它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直接经验,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与实践的能力。

(八)复式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中的学级编制,除单式教学外,还有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班级教学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是教师在同一教室里,用不同的教材分别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的教学。教师给一个年级的学生讲课,同时组织其他年级的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使各项活动有计划地交替进行。

(九)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教学制度,由杜威的学生克伯屈所创。它强调教学的任务在于利用环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选择活动所需要的教材等。由于教学目的不同,设计活动分为创作、问题研究、技能训练等,其一般程序为:决定目的、制订计划、实行、评价。[14]

(十)道尔顿制

1920 年,美国的 H·柏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创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人们通常称之为道尔顿制。道尔顿是指教师不再通过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并接受考查。[15]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受教学观念、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一)根据教学任务进行选择

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首先要考虑教学任务。如果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新知识,就应选择班级教学的形式,如果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则可考虑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如果要完成多种教学任务,可以考虑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整合。

(二)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从不同的学科来看,如语文、数学、体育、美术等,其内容的性质不同,要考虑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从同一门学科来看,不同的教学内容,如难易程度不同,或复杂程度不同,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根据教学对象进行选择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着差异,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必须顾及这些差异,采用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在小学阶段,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发展水平不同,不宜一律采用45分钟一节课的组织形式。

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还应该考虑教育的现有条件、学校的文化背景等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