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中小学教育培养目标是我国的基本教育培养目标,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育目标体系中属中间层次,它比较具体地规定了各级教育所应达到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中小学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础教育。中学的基础教育性质表明:既不能把中学教育办成单纯的升学教育,也不能办成完全的职业技术教育,而应当办成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为学生步入社会、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体的质量的要求,由于人生长的特殊性,为保证培养对象能不断地得到有针对性的培养,国家对各级各类的教育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具体要求,即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我国中小学教育培养目标是我国的基本教育培养目标,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育目标体系中属中间层次,它比较具体地规定了各级教育所应达到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中小学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同,基础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而进行的不定向的、非专门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中学的基础教育性质表明:既不能把中学教育办成单纯的升学教育,也不能办成完全的职业技术教育,而应当办成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为学生步入社会、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小学教育包括小学教育、初级中学教育和高级中学教育三个阶段。在我国,小学教育和初级中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是每个公民都必须接受的教育;高级中学在现阶段虽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它仍具有基础教育的性质。

中小学教育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一定阶段范畴内的对培养人才提出的规格和要求,也是学校或教师执行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现目标,也是对一个学生是否在某一阶段达到目标要求的评判标准。

一、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小学阶段的目标:[9]

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的情趣。

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知识拓展】

小学生素质发展目标

总目标:在“三个面向”思想指导下,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通过思想教育增强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通过创设道德情境,培养学生道德选择和道德体验能力;通过分阶段的德育要求,设计系列化的德育活动,发展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做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一)个性心理素质发展目标

1.个体主体性素质

(1)自学能动性:有积极向上的追求目标;有求知的欲望,使兴趣和爱好获得适时的、有利的发展;有参与意识,积极参与各项有意义的活动。(2)独立自主性: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使自我意识等得到健康的发展。(3)积极创造性思维能力。

2.培养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乐于把自己的精力、才能和时间用于集体活动当中。

3.培养较广泛的兴趣和需要,使其成为多种健康行为的动因。

4.增强健康心理和坚韧勇敢的性格

(二)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守信、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积极向上等良好品德。

2.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关心民族振兴大业。

3.形成遵守社会公德意识,维护班级和学校荣誉,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4.初步形成道德评价能力,能辨别生活中一般事物的是非,有正义感。

5.初步形成自我教育能力,能够自己管理自己,能够自我批评,自我激励,主动进取

6.初步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看待问题要注意全面性、发展性。

7.树立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不玩危险游戏。

(三)审美素质发展目标

1.在各门学科教学、各种教育活动中,使学生初步具有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具有广泛的艺术兴趣和爱美的情感。

2.使学生的艺术特长、艺术活动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3.陶冶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

4.学会欣赏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劳动技能素质发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2.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和家用电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阶段目标

(一)个性心理素质发展目标

低段(1-2 年级):1.扶植学生自觉能力性的发展,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乐于上学;努力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争取入队,主动参与各类教育活动,踊跃回答问题。2.扶植学生独立自主性的发展,能正确理解自己与周围的关系。3.扶植学生积极创造性的发展,尝试创新解题、回答问题,尝试创新小制作等活动。4.扶植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乐于参加集体活动。5.帮助学生形成较广泛需要,扶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开始涉猎课外读物,积极参加各类课外活动。6.培养健康心理和坚韧的性格,懂得自己激励自己,初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

中段(3-4 年级):1.扶植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学习兴趣和争创优秀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各类教育活动,能积极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2.扶植学生独立自主性的发展,能做自我批评。3.扶植学生积极创造性的发展,学科学习中有新见解、新思路,课外兴趣活动中有创新作品。4.扶植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能在活动中体会到自己的作用。5.帮助学生形成较广泛的需要,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能广泛地阅读课外读物,有较稳定的课外兴趣活动;初步学会自己鼓励自己,初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

高段(5-6 年级):1.扶植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发展,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各类教育活动,能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2.扶植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发展,能做自我批评。3.扶植学生积极创造性的发展,在某些学科学习中能初步表现思维的新异性,在课外兴趣活动中提高创新作品水平。4.扶植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初步树立群体意识。5.帮助学生形成较广泛的需要,学生的爱好、兴趣得到广泛发展;课外读物范围有所扩大,课外兴趣活动显露一定的水平。6.培养健康心理和坚韧的性格,能自己激励自己,初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

(二)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目标

低段(1-2 年级):1.初步具有爱父母、爱劳动、爱学校、爱班集体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同学,诚实,活泼向上的品质。2.初步养成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3.扶植分辨周围生活事物的是非能力。4.培养思想品德方面的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5.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懂得万事万物都是发展的、有联系的。

中段(3-4 年级):1.初步具有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情感;进一步发展爱学校,做事认真,勇敢正直,合群向上等品德。2.初步养成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3.初步形成分辨周围生活事物的是非能力。4.初步具有思想品德方面的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5.初步懂得万事万物都是发展的、有联系的。6.服装整洁大方,重大集会穿校服,佩戴红领巾。

高段(5-6 年级):1.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具有爱学校、爱班集体的感情;养成关心他人、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协作、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2.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3.进一步提高分辨周围事物的是非能力。4.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方面的自我教育的能力。5.初步懂得看问题要注意全面、注意发展的思想方法。6.服装整洁大方,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朝气蓬勃,重大集会穿校服,佩戴红领巾。

(三)审美素质发展目标

低段(1-2 年级):1.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最初步的感受美、理解美的基本的能力。2.培养学生在音乐、体育、美术方面的兴趣和爱好。3.使艺术特长得到初步发展。4.引导学生欣赏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段(3-4 年级):1.进一步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最初步的感受美、理解美的基本的能力。2.培养学生在音乐、体育、美术方面的兴趣;3.使艺术特长得到初步发展。4.引导学生欣赏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高段(5-6 年级):1.掌握各学科感受美、理解美最基本的方法,具备初步的审美能力。2.初步形成音乐、体育、美术方面的兴趣习惯。3.使艺术特长得到充分发展。4.学会欣赏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劳动技能素质发展目标

低段(1-2 年级):1.参加最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和公益劳动。2.初步认识计算机和家用电器。3.培养愉快的劳动习惯。

中段(3-4 年级):1.初步掌握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基本的劳动知识。2.会使用计算机,掌握有关家用电器知识。3.珍惜劳动成果,提高对劳动意义的认识。

高段(5-6 年级):1.掌握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等基本劳动知识和初步的劳动技能。2.继续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掌握有关操作方法。3.初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普通中学教育培养目标

(一)中学教育的任务

中学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的普通教育,它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水平、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中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基础教育,具有非终结性的特点。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分流,一部分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或接受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一部分学生直接进入社会各生产部门。可见,中学教育的具体任务应该是: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又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使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此,必须改变单纯的升学教育任务观,树立新的中学教育任务观。

(二)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1.初中教育的培养目标[10]

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的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健康的志趣和爱好;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2.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11]

普通高中教育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养成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进一步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要打好语文、数学、外语的基础,要发展学生的志趣、特长,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的热情,以及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从事生活、生产所需的身体活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一些生产工具,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三、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应坚持的基本要求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实施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各种途径对教育对象进行多方面教育的过程,要保证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一)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

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保证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因此,中小学在办学方向上要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放在首要位置,增强育人意识,明确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任务,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要在党的领导下,使中小学教育工作既立足于当前,更应放眼未来;并根据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施以教育。

(二)端正办学思想,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

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奠定基础。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不同程度地背离了这一根本任务要求,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挤体育、废美育、丢劳动技术教育的现象,严重地阻碍了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必须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产生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要彻底纠正这一顽症,需要全社会综合治理。从中小学教育自身来讲,最根本的是要把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全面提高和完善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的教育。中学教育应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是以单一追求升学指标为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就是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机能、审美情趣、劳动技能以及心理人格等方面的基本素质进行评价和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的整体结构水平。当前应重视并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理素质教育与潜能开发,二是心理素质的培养,三是思想文化教育和智能的培养。

(三)正确理解和处理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要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使受教育者获得全面发展,就应当实施多方面的教育,即全面发展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们相对独立,各有其特定的任务、内容、方法和形式,在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过程中各占其位、各具特点、各显其能。其中,德育是统帅、是灵魂,是保证其他各育的方向和动力,因此,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主体和中心,是实施其他各育的基础;体育是进行其他各育的物质基础,是学生精力充沛地学习、劳动和生活的生理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则起着“辅德、益智、促体”的作用。五育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彼此之间不能相互代替。同时,五育又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全面发展教育这个有机整体,在教育过程中共同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它们无轻重、主次之分,任何一方面的存在和发展,都以其他各育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同时也为其他各育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前提。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五育并举、协调发展,决不能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

当然,强调五育并举,并不意味着要平均用力。实际上,在教育实践中,常常由于各种教育力量的不均衡或某一时期工作任务的需要而有所侧重。但这种侧重只能是局部的和阶段性的,在总体上决不能离开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而改变五育各自的地位,忽视或排除其他方面,否则,就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的,也必然造成学校畸形发展的恶劣后果。

(四)正确理解和处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我们的教育工作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准。但在坚持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因材施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发展水平的差异和不同的个性、才能、特长进行教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扬长避短,形成每个人的最佳素质结构,以适应社会各方面对各种层次人才的需要。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全面发展不仅不排斥每个人的个性发展,而且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与天资的充分发展是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了个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所以,教育者既不要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要求学生门门功课100分;也不要把面向全体学生理解为用一个模子去塑造学生。

(五)坚持教学为主,各种途径并重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工作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最主要工作,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为主不是教学唯一,学校对学生的教育途径是多方面的,除教学工作外还有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生产劳动、班主任工作、课外和校外活动等,这些途径在教育学生方面都有其特殊的作用。学校要制定具体措施,重视和发挥这些途径在育人中的作用,发挥育人的整体功能,强化育人的整体效果。

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还应注重开展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课外校外活动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它们作为教学的辅助形式,与教学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对教育目的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丰富的课外校外活动可以极大地扩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和接触对象,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发展智能,增强体质。此外,课外校外活动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学生特殊的爱好和才能,便于因材施教。生动有趣的课外校外活动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眼界。

【反思与练习】

1.简述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2.简述个人本位目的观和社会本位目的观的基本观点。

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4.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注释】

[1]张惠淑:《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目的需要之研究——巴底乡齐鲁村校教育目的个案解析》,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邓土军:《论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概念及其关系》,《中国科技博览》,2012(3):235-236。

[3]傅煜:《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张芳:《以人为本——教育价值的理性诉求》,《大江周刊》,2012(12):207-209。

[5]卢维兰:《论教育目的基本内容的构建》,《中国校外教育》,2007(10)。

[6]蔡国春:《西方教育目的理论的若干命题探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46-150。

[7]毕霞,刘江:《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评述》,《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2):54-57。

[8]祝薇:《论科学实施德育的路径》,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9]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3362-3363页。

[10]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3363页。

[11]柳海民:《教育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第319-32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