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什么?史学家司马迁认为是“究天人之际,求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光提出“鉴古知今”,江泽民同志在访问日本时也提出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可见,历史的主要作用就在于“镜鉴”,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可以避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走弯路。
改革开放以后,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当形形色色的外来思想涌进国门时,一些青少年在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时尚中迷失了自我,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更使“民族虚无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思想泛滥。为了正确引导青少年的思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历来被放在课改的首位。然而实践证明,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传统“煲剩饭”式的革命史教育使部分学生出现了教育疲劳的症状,“民族国家”的观念要么十分淡薄,要么十分极端。在这种情况下,历史专业的老师如何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出思想误区呢?通过重点课程—— 中国现代史的改革实践,我们认为:爱国教育应该放在历史教育的首位,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爱国主义教育。
正确的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是指教育方法的正确。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主要有革命史教育、爱国主义基地的参观学习等等。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逐步加深,这些对于本科生来说并没有什么新鲜感。因此,在课改的实践中,我们根据本科生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特点,采用了实境教学和启发式研究教学的方法。所谓实境教学,就是采用音像教学或实地参观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近现代中国所受的屈辱和中华儿女的不屈抗争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上学期,我们在“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当天组织学生去了龟头岭抗日纪念碑进行凭吊;在讲授鸦片战争时组织学生参观了玉林国防教育基地;除此之外,我们还开设了音像课程,组织学生观看了《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我在1919》等爱国主义影片,组织学生演唱了《松花江上》等爱国主义歌曲,并在这些活动后,给学生开列了一个书单指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阅读史料时的思考写一篇论文。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产生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正确的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是指教育内容的正确。改革开放以前,史学界受“左”的错误影响,崇尚革命,认为革命是近代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唯一道路,革命就是爱国。因此,近现代史观就是一种革命史观。这种观点在史学界长时期流行,逐渐成为一种思维定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界也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加深而不断向前迈进,诸如现代化之类的新史观被引进来,并体现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但是,受传统史观的惯性影响,教材的编写和社会现代化的实际进程之间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在授课时根据课程大纲的基本要求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新的处理。比如,在讲到“五四运动”时,由于大学的重复教育,课本的内容是每个学生都比较熟悉的,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新知识、新成果的介绍和新思维的启发上,向学生推荐了周策纵的《五四运动》等书让学生阅读,并组织学生观看音像资料《我的1919》,使学生对“五四”爱国主义精神有了新的感性认识。然后,对当代学人特别关注的“五四”保守主义思潮作了专题讲解,让学生认识到“五四”改良主义思潮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并以梁启超在“五四”时期针对当时社会激进的反传统主义发出的告诫:“世界大同,为期尚早,国家一时断不能消灭”来启发学生思考。最后,以“如何看待现代化进程中‘五四’爱国主义精神”为题布置了作业。这样,就使学生逐渐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对爱国主义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