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设计主体应由教师“专制”向全体“自主”转变

设计主体应由教师“专制”向全体“自主”转变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样,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体现了作业设计的自主性。例如,只规定作业的范围,不布置具体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去自主选择、编制练习题,之后再进行自主查漏补缺等,只需要告诉学生完成作业的要求、数量和检查的日期,具体怎样做就由学生自己视情况而定,教师的作用在于正确导向,此时的作业设计比较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学生。

在过去的传统教育思想的熏陶之下,学生的作业设计完全是由教师全权操控,对于如何设计作业、自身有什么疑惑的问题,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没有发言权,他们的思想观念被扼杀在摇篮里,从而导致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哑巴。他们最大的行动就是去执行、认真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这就是他们最本分的事情。从作业设计到作业完成,学生扮演着作业的承担者与执行者的角色。此时,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学生意识。通过有效设计作业,让学生提高对自我意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学生也会逐渐从依赖老师的学习向独立自主的学习过渡。“自主”也已经成为课中的作业设计、学生自身参与作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传统的作业设计内容形式都比较单一,最主要的也是以书面作业为主要的形式,而在课中所出现的重点与疑问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课中需要善于捕捉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设计出多种多样的课中作业内容,这样也会让作业设计走向读、写、看、可操作为一体的局面,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关于作业的生成,除了备课之前的作业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因为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事情而导致作业设计不符合教学的进程,这样教师需要非常灵活地去处理。处理的内容也包括了对作业内容的调整、作业形式的变化、作业量的增减等。当教师要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他们可以根据当前课堂教学中所呈现的问题以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最实际、最应解决的情况去灵活变换、设计、选择有层次的课后作业,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让学生任选几道题去回答。这样的作业,既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教师的学生意识,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化的精神。前面也说到,教师必须去转变作业设计的观念与想法,将学生的作业设计由教师事先去确定变成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甚至有条件的话由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谈论确定。

考虑到学生在性格特点、知识能力、情感体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与促进,去打破统一的作业模式,给予学生相对的选择权和自由度,灵活的作业设计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比较宽松自由、充满乐趣的氛围,促进学生的成长。这样,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体现了作业设计的自主性。例如,只规定作业的范围,不布置具体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去自主选择、编制练习题,之后再进行自主查漏补缺等,只需要告诉学生完成作业的要求、数量和检查的日期,具体怎样做就由学生自己视情况而定,教师的作用在于正确导向,此时的作业设计比较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此外,教师依据学生能力的差异,设置一些难易梯度的分层作业,针对男女生兴趣爱好的差异,分类设计作业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