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年级幼小衔接期数学教学的探索

一年级幼小衔接期数学教学的探索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的学习生活以游戏为主, 不强调知识的接受度, 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学习为主, 注重知识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强调: 在第一学段, 结合学生的身心和年龄特征,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这为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第一学段以游戏和动手操作为主。

马辉才

幼儿的学习生活以游戏为主, 不强调知识的接受度, 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学习为主, 注重知识的学习。 小学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这个转折期, 如何巧妙地化解这一矛盾, 让学生在入学后的数学课上接受数学、 接受教师, 进而接受教师对他提出的要求, 进行有目的、 有兴趣、 有规矩的学习, 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何突破这一难关, 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数学课堂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新课程标准强调: 在第一学段, 结合学生的身心和年龄特征,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这为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 故事渗透法

一年级伊始, 孩子既有对环境的焦虑, 又有学习数学知识的负担, 作为教师, 对待一年级学生既要有幼儿园中的呵护与照顾, 又要引导孩子关注知识学习, 老师不能像对待高年级学生那样满堂讲课, 而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去讲解知识。 从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入手, 把知识点串成故事让孩子学习。 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中的“多和少、 同样多” “几和第几” 时, 我将知识编成孩子喜欢的《光头强上山打猎》 的故事, 让孩子通过故事情境理解知识点。 故事内容如下:

早晨, 光头强吃了4块披萨饼后, 又想吃肉夹饼, 先吃了2块,在吃第3块时发现熊大和熊二出现在眼前, 于是背起猎枪快速追赶,熊二跑在最前面, 熊大跑在第2位, 光头强跑在最后。 跑了一会儿,熊大、 熊二开始捉弄光头强, 熊二跑到了一棵大槐树的下边躲了起来, 熊二爬上路右边的一棵苹果树上, 浓密的树叶遮住了光头强的视线, 他东瞅瞅、 西望望, 还是没有找到熊, 他万万没想到, 熊二就在他的头顶上, 光头强使尽全身力气, 声嘶力竭地大喊: “给我出来,不然我毙了你。” 正在这时, 一只小兔子跑过来, 光头强拿起枪, 瞄准兔子将要跑去的地方, “啪” 一声, 子弹飞了过去, 小兔子急中生智, 立即掉头反向逃跑, 光头强没打到。 这时光头强已经筋疲力尽了, 他后悔自己如果吃的肉夹饼个数和比萨饼个数同样多, 自己可能没这样累, 光头强只能拖着沉重的腿扫兴地回家了。

听完故事后, 通过提问、 现场演示等方式再次强化知识点。 再如一个单元结束时进行单元总结, 知识的梳理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抽象, 绘图整理无法有效开展, 我仍然把本单元知识点编成故事, 通过课堂讲或发到班级微信群让家长讲, 边讲边提示出现的知识点。 学完“上下、 前后、 左右” “几和第几”“多和少、 同样多” 等知识后, 编成故事《小豆豆旅游啦》, 故事内容如下:

9月30日下午妈妈问小豆豆, 明天是国庆节, 咱们准备去什么地方旅游呢? 小豆豆一听可高兴了, 恨不得立即动身, 可妈妈说你先要给我讲讲最近学习的多和少、 同样多、 前后、 上下、 左右、 第几和几、 数的分合等, 然后由你选择所去的地方和出发时间, 这对小豆豆来说, 既是任务又是挑战, 但小豆豆还是很有信心, 因为开学以来老师一直夸她会听课, 能边听边记, 先想后说, 未经老师许可, 从未乱动。 小豆豆挠了挠后脑勺, 抓了抓头上的羊角辫, 理了理学过的内容, 不紧不慢地开始叙说: 我有4个布娃娃, 你有2个布娃娃, 我的布娃娃比你的布娃姓多2个, 也可以说妈妈的布娃娃比我的少两个,如果我把其中1个布娃娃送给你, 咱俩布娃娃就同样多了。 再如,咱家共有2个孩子, 这个2表示的是总数, 弟弟是第二个出生的, 这个2表示的是一种顺序, 也就是我是第一个出生, 弟弟是第二个出生的。 上下、 前后、 左右都是一种相对的位置关系, 随着观察参照物的变化, 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也会变化, 如以人的鼻子为观察中心, 嘴巴在鼻子的下面; 以嘴巴为中心, 鼻子就在嘴巴上面。 妈妈在豆豆的左边, 豆豆就在妈妈的右边。 如果我站在你的前面, 你就在我的后面。豆豆妈妈觉得有点糊涂, 豆豆又拉起妈妈, 边演示边讲解, 妈妈一下明白了许多, 夸豆豆不仅学会了老师教的知识, 而且学会了用实际操作讲解模糊不清的知识的方法。 接着小豆豆又很熟练地讲了2到5的分合。 妈妈开心极了, 答应豆豆的要求, 一家人去小豆豆日思夜想的巴仕园玩了。

讲完故事, 家长或老师向孩子提问: 现在你能像小豆豆一样把故事讲出来吗? 这样可提高孩子想象力、 语言表达能力、 应用力。 这样就会将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 让孩子在讲故事中充满乐趣地去学习。

二、 游戏融合法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第一学段以游戏和动手操作为主。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 利用这一特点, 将教学内容与游戏有机融合, 让孩子在活动中、 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 这样可以帮助一年级新生快速融入小学生活, 减轻孩子学习数学的压力

一是课堂游戏。 如学习了数的分合后, 通过自编游戏学分合。 A说: 轱辘轱辘1, 我要和你组成4。 B: 快速出手指并说出答案 ——3。 A和B依次交换, 每次说出5以内的数, 练习5、 4、 3、 2的分合。 并让学生试着说明出3的理由(如, 因为5可以分成1和4, 你出了1, 那我只能出4; 或者1和4可以组成5, 你出了1, 我就只能出4), 再如学习左右时好多孩子分不清左右, 我就自编成手指游戏, 如学生用手指指着鼻子, 听老师指令: 鼻子鼻子左耳朵, 鼻子鼻子右耳朵……依次不断变换形式。 正话反说: 教师说左, 学生说右, 并快速伸出右手。 这些游戏可以师生做, 也可同桌做, 还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做。 再如创编的游戏“摆圆片说分合” “看圆片演分合” “数三角形摆图案” 等。

二是亲子游戏。 受课堂时间、 空间的限制, 有些游戏在课堂内无法完成。一方面可作为家庭练习强化知识, 突破难点; 另一方面让孩子摆脱枯燥机械的写家庭作业的烦恼, 教师创编一些亲子游戏, 如学完“几和第几”, 为区别基数和序数, 创编了比赛游戏, 把游戏方法及训练要求发到班级微信群中让家长去做。 “父母或兄妹三到四人进行跳绳或踢毽子比赛, 家长每次跳绳或踢毽子数不要超过10个, 边跳(踢) 边让孩子数数, 知道共跳(踢) 多少、 用几,然后排出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知道排顺序要用第几, 最后引导孩子说说这样排序的理由(如, 因为爸爸跳了5个, 妈妈跳了3个, 我跳了2个, 5>3>2, 所以爸爸是第一名, 妈妈是第二名, 我是笫三名)。” 这样既练习了几和第几、 比大小, 又练习了有理有据的表达。

三、 家校联动法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 课上讲的内容有些孩子可能听得很少, 但不能留下知识的短板和死角, 暂时只能通过家长一对一弥补, 但家长不会从专业的视角教孩子, 所以教师通过微信把家长要给孩子辅导的内容发给大家, 让家长规范地辅导孩子。 如学习了加法的意义, 我给孩子布置的中午作业是: 回家给父母学老师说一说、 演一演课上把几个什么东西和几个什么东西合并在一起, 用什么方法计算? 同时给家长发送需指导的内容: 孩子回来说完, 如果不会说或说不正确, 请引导孩子这样表达, 如老师把3个苹果和1个苹果合并在一起, 一共是4个苹果, 用算式表示是3+1=4。 教孩子这样演: 可以把3个苹果和1个苹果由两只手合到一起, 还可以让孩子合饼干、 橡皮、 铅笔、 气球等, 然后练习其他5以内加法表示的意思。

再如学完1至5的加法, 一方面为了强化知识, 另一方面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小爱上数学, 周末老师给孩子布置的练习是: 讲身边的数学加法故事(发在班级微信群), 内容: 请家长帮助孩子创编一个5以内加法故事并列式计算, 星期一比比谁的故事讲得最好, 有奖品。 千万别胡编,目的是让孩子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 数学就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方法, 练习口头表达和展示能力。 要求: 在家练好, 课上节约时间; 四五句就好, 不要太长; 老师课上讲过的不要重复。 示例: 星期天我和爸爸去富力城吃饭, 走在路上很冷, 爸爸在路边叫了1辆出租车, 上了车我一看车上已有2人, 我们和他们合并在一起, 一共是4人, 用算式表示是2+2=4。 再如, 星期六早晨妈妈第一次做了2个韭菜盒子, 第二次做3个韭菜盒子, 我把两次做的放在一个盘子里, 一共是5个韭菜盒子, 用算式表示是2+3=5。 这样做不仅让家长从专业的角度弥补与强化了孩子遗漏的知识点, 也让家长及时了解到孩子上课情况, 力争做到早发现、 早矫正, 同时也避免了家校教法两条道, 给孩子的学习造成无形的障碍

四、 诱惑刺激法

(一)多媒体诱惑刺激

根据幼儿喜爱图片和视频的特点, 教师尽量把教学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以此吸引孩子的眼球, 使孩子注意力集中, 减少外部干扰,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加法时, 多媒体图片中草地上原有3只小鸡, 后来又跑来2只小鸡, 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3只小鸡和2只小鸡合并的过程, 切实体会到加法的含义。 多媒体既能直接地刺激孩子的各种感官, 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又间接地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听课习惯。

(二)奖励诱惑刺激

根据幼儿喜欢鼓励表扬的特点, 为了让做得好的同学继续坚持, 引导做得不好的同学及时改正, 宜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办法。

物质奖励:教师从学生听课认真、积极回答问题、声音洪亮、语言表达清楚、作业练习认真等方面进行物质奖励, 激励孩子不断发展, 如可以奖励一支铅笔、一块水果糖、一张激励性的奖状,让孩子为得到奖励跟着你奔跑。

精神奖励: 对孩子来说物质奖励更直接, 但精神奖励也不能少, 一句语言激励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方面用课堂激励语言撬动孩子听课的积极性,如“某同学这会听得很认真, 如果其他同学都像他那样该多好!” 就这一句,做得好的同学会做得更好, 做得不好的同学会马上收敛并改正自己的行为。 另一方面通过微信群放大孩子的优点, 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把课堂中的精彩片断或孩子最近的表现发到班级微信群里。 如“报喜来了, 孩子这几天进步很大, 分享一下, 大家一起高兴。”

当孩子为课本中的青蛙图是3+2还是2+3争执不休时, 李渊博同学的一句摆平了大家: 有时水里的青蛙向岸上走, 有时岸上的往水里走, 所以都正确。 用儿童的视角解释了加法交换律。 王娜的回答也干脆精炼。 吕佳浩把老师课上讲的回家关心父母、 自己不再是小屁孩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等值得表扬, 再接再厉。

回答问题积极主动, 如陈昕楠、 余依婷、 王旭尧、 董涵、 马、 梁博露等由胆小羞涩变得大方主动。 希望不主动的同学向他们学习。

进步较大, 转变令人高兴, 如吴浩、 韩斌、 喜彦斌、 马如雪、 吴媛媛、 王美琪等转变明显, 上课能克制自己了。 老师希望这些同学能一直保持住。

通过以上措施, 旨在为小学学习做准备, 使孩子在心理、 思想和行为上,逐渐适应小学生活; 帮助学生适应并喜欢数学课堂, 愿意和老师、 同学交往;适应小学课堂, 学会学习数学; 顺利渡过幼小衔接的“断奶期”。

参考文献

[1]叶尧城,向鹤梅.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吴正宪.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