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新授课

小学数学新授课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课堂实践与教学理论相结合, 依据现代建构主义理论, 以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小学数学新授课“213”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了教学过程, 符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促进了学生在自学中求知, 在合作中获取, 在探究中发展。

马辉才

将课堂实践与教学理论相结合, 依据现代建构主义理论, 以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小学数学新授课“213”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了教学过程, 符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促进了学生在自学中求知, 在合作中获取, 在探究中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初步呈现了三大亮点: 一是整合师生问题, 突出课堂探究问题的精确性; 二是瞄准核心问题, 体现学生探究活动的价值性; 三是精编检测练习, 确保学生学习效果的真实性。

一、 “213”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全新的理念挑战传统教育, 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在新课程背景下, 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 重建新的教育观念, 自觉转变自身角色和教育教学行为, 所以课改是当下教师必须要走的路。

西吉县第二小学自2014年在西吉县教育体育局的倡导下开始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试验, 后来又被固原市教育局确定为课改实验基地学校, 在试验初期借鉴“五步三查” 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 要将自研课、展示课、 训练课、 培辅课、 反思课五种课型合为一节课来上, 班额大、 学生多、 问题多、 展示多, 每节课都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于是大家开始反思, 查找问题的根源, 改进教学策略, 开始探索适合学校自身的数学教学模式。

二、 研究的目标、 内容、 方法、 步骤及过程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模式的因素,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形成简洁、易操作、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小学数学新授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是走访调查法, 二是文献资料法, 三是案例研究法, 四是研讨总结法。

(三)研究的内容

围绕小学数学新授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开展实践研究, 认真研究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课堂核心探究问题如何确定, 二是如何将“五步三查” 教学模式校本化, 三是课堂检测题的编制及有效使用。

(四)研究的步骤和过程

从2014年高效课堂课改实验开展以来, 学校及时成立了学案研究组、 课堂实践组、 班级文化建设组、 评价研究组、 学校制度研究组等, 通过思想动员、 学校制度保障等措施, 调动大家积极参与课改, 经过学习理论、 课堂实践、 专家诊断、 外出学习等措施开展研究活动。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准备阶段。 2014年4月成立课题组, 课题组成立之后首先由课题组负责人组织大家制定出课改实验研究方案, 有计划、 有步骤地组织实行课题的研究工作, 加强实验过程的领导管理和指导, 落实实验任务和方法, 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2. 实践研究阶段。

(1)学习有关资料, 提升理论水平。 课题组教师有组织、 有计划地认真学习关于高效课堂的相关理论后, 通过学习了解了课题研究的背景、 理论依据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方法以及应遵循的原则等, 明确课题研究要达到的目标, 形成课改共识。

(2)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讨活动, 多次与专家和县教研员、 学校各研究小组通过观课、 议课、 磨课、 说课等活动发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是花大力气, 外出取经。 为了破解西吉县第二小学在实施高效课堂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提升学校高效课堂整体运行能力, 提高教师高效课堂实际操作能力, 经学校向西吉县教育体育局请示, 先后组织学校中层领导及骨干教师分别于2015年、 2016年赴安徽铜都、 山西太谷、 山东杜郎口等地学校参加高效课堂教师培训活动, 通过组织教师、 写学习心得体会、 讨论交流等, 进一步提高了课改认识和操作水平, 增强了课改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二是区域合作, 取长补短。 为了在高效课堂改革中共同发展, 加强学习,互相借鉴, 西吉县第二小学与西吉县实验中学达成共识, 组成县级合作团队,通过互相研讨、 相互听课等活动进行区域合作, 互相取长补短。

三是组织赛课, 示范引领。 每学期学校都分教研组组织高效课堂赛课活动, 教师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在活动中要求每位教师准备一节公开课, 切实把赛课活动开展好; 同时还要求每位教师写课后反思, 从教改的高度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 通过赛课活动, 让每位教师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使教师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教改成效十分明显。

四是表彰奖励, 激励先进。 为了及时总结课改经验, 激励课改先进分子,树立课改典型, 每学期对教师导学案, 学生学案进行表彰奖励。 教师导学案主要从学案“三化” (知识问题化、 问题层次化、 问题探究化)、 学案二次开发使用情况(共性化转为班本化) 等方面量化评价, 学生导学案主要从书写工整、 双色笔的使用、 错题的改正等方面量化评价。 经学校高效课堂考核小组逐一检查, 最终评出教师优秀导学案、 学生优秀导学案, 对评出的优秀导学案的获得者进行表彰, 进一步激发了师生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三、 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 “213”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将课堂实践与教学理论相结合, 依据现代建构主义理论, 以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 西吉县第二小学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213”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1.“213”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内涵。 “2” 是指教师和学生合备导学案, 课末采用两套同质课堂检测题。 “1” 是指备课、 上课紧紧围绕一个核心问题。“3” 是指教师围绕三维目标设置导学案、 组织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好三种学习方式, 即独学、 对学、 合学; 教师落实好三次学情调查。 这样一方面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以往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问、 学生答, 教师演示、 学生看,教师出题、 学生做, 教师阅卷、 学生改错的状况; 另一方面课堂内容得到精简、 优化, 核心问题的落实有充分的时间保证, 提高了合作、 探究、 展示的有效性, 在实施过程中目前初步呈现了三大亮点: 一是师生合备学案, 突出课堂探究问题的精确性; 二是瞄准核心问题, 体现学生探究活动的价值性; 三是精编检测练习, 确保学生学习效果的真实性。

2. “213”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21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图

(二)“213”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步骤

“213”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可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整合师生问题, 确定核心问题。

(1)学生课前自学, 用便笺上交问题。 新课前一两天, 教师让学生独立自学将要学习的内容, 然后根据自学情况围绕本节课提出自己认为最难或无法理解的一到两个问题, 写在便笺纸上交给组长, 经过组长归纳整理, 去掉重复或相同的问题, 然后上交老师。

(2)教师分类整理, 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归纳整理学生上交的问题,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教师整合师生问题, 提炼形成课堂核心问题。 教师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及教材教学建议预设学案问题, 根据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学生问题频率等最终确定出1~2个核心问题, 作为本节课自学、 合学、 展示、 教师点拨的重点内容, 这样一方面给师生正确的目标导向, 师生就会有所侧重, 合理取舍, 及时调整课堂活动, 避免以往无效、 低效活动挤占了课堂大量时间, 重点内容还没开始, 下课时间已到, 造成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 另一方面为师生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师生树立课堂一切活动为核心问题而服务, 学生一看就会的问题不用学, 对子能教的问题不学, 这样就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探究重点问题、 难点问题, 能保证孩子在最佳状态下学习核心问题, 充分体现探究活动的价值。

教育家卢梭认为: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让学生课前提出自己的真实问题, 目的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课上解决的就是学生自己的困惑, 而不是教师生硬地强加给学生的东西, 创设让学生想学、 好学的学习氛围。 《教育学》 一书中提到: “不了解孩子, 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 思维、 兴趣、 爱好、 能力、 习气, 就没有教育。” 这个过程就是教师了解孩子学情的过程。 通过课前提问摸清学生底细, 课上教师方能精准引导。 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自主、 合作、 探究的方式解决自己最关心的问题, 不仅是平等师生观的体现, 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2.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儿童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 因此, 教师要给足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的时间, 而有限的课堂时间显然不能满足具有个体差异的所有学生,所以教师就把自学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让学生在学案地引导下课前自学, 让学生借助各种资源, 不受时间、 空间的限制, 让学生徜徉于探究数学知识的海洋中, 尽情享受探究的乐趣; 另一部分是课前几分钟再次自学, 本次自学的重点是根据学习目标梳理自己已会的和不会的内容, 用不同颜色笔做好标记, 以便通过合学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这个环节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状态, 尊重个体差异, 适时点拨指导, 点评小结, 做好第一次学情调查, 及时开展二次备课等工作。

3.师生互助合学。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对学、群学是对合作学习形式的具体化、 明确化、 条理化。 “对学” 是两名同等学习程度学生的互助合作学习, 互助解决对子间不会的问题; “群学” 指小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 或指学习对子间帮扶。 对学、 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合学顺序是先对学, 后群学, 对学、 群学的过程, 既是解决独学或对子间存在问题的过程, 也是发现新问题、 探究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学生学情的第二次调查, 并做好问题记录, 及时深入各小组督促落实并做好学困生的帮扶工作。

4.学生展示提升。 展示分为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小展示是由学习组长组织的展示, 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展示; 大展示指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 一般由教师组织, 当然也可以由学生代表组织。 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 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和内容的层次不同。 小展示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展示对学、 群学的学习成果, 另一方面在于暴露对学、 群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习组长将学习成果或暴露出的问题汇报给老师, 便于教师把握学情, 进行大展示。 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追问、 点拨、 引导、 启发、 精讲和评价上, 通过追问、 点拨、 引导、 自制幻灯片展示、 启发和评价等预设措施来突破核心问题。

5.课堂检测总结。 检测题的编制一方面要求具有层次性, 即由基础题、 提升题、 拓展题三个层次的题组成, 确保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体现差异性、 发展性; 另一方面编制A、 B两套同质试题, 分单双号检测, 暴露真实问题。 一是为了真实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明确帮扶重点, 切实做好因材施教; 二是为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提供准确依据, 教师采用A、 B两套同质测试题分单双号检测, 这样就会避免因对子间互相抄袭教师无法了解真实的学情的现象, 也让学生自己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于查缺补漏, 及时弥补自己的知识短板。 对于测评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教师既可以利用课上和课余时间向学生提供直接帮扶, 也可以指派小组长、 课代表、 班长等对学困生进行帮扶, 这样才能确保每位学生做到“堂堂清” “日日清”。

总之, “213”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效果比较理想, 首先, 从学习主体来看, 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培养人与人沟通、 分享信息和团体精神。 其次, 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 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 自主发展、 社会参与的三大主题下的科学精神中的子项(如理性思维、 批判质疑、 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的子项(如乐学善学、 勤于反思、 信息意识)、 社会参与的子项(责任担当、 实践创新) 等都得到了全面而有效的落实。 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 思维活跃, 勤思、 善问、 能议、 敢评, 学生亲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最后, 从三维目标来看, 学生在自学、 合学、 展示中知识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升华, 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