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想信念泯灭

理想信念泯灭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幸的是,当前一些教师的理想向物质主义倾斜,变得世俗化、利益化。教师缺乏职业理想,“被发展”的问题较为严重,这可能会给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带来严重隐患。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期待和呼唤中国有更多教育家教师的涌现。他们在教育过程中自己就对教育的价值和力量,对崇高、操守、美德持怀疑的态度,在物质主义的冲击下他们更讲实惠。教师教育信念的缺乏反映出教师的心理失调。

“对理想的透视,是在触摸我们内心的挣扎,我们这个社会的脉动。它还可以给我们对社会走向的思考,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26]如果教育下一代的教师都缺乏理想信念,不敢发展自己,仅仅满足于无奈地“燃掉自己”,那我们有什么理由希望我们的学生有远大的抱负呢?

在这个时代,我们的教师在人生鼎沸的教学楼里想着、做着什么呢?有多少教师会每天与同事、学生畅谈家事国事天下事,又有多少时间在认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取向,是否在寻找机会躬身自省锤炼心性呢?

1.生活目标低俗化

如果说现在的社会结构变了,人们的理想的内容、指向、表达都变了,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作为指引人类方向的教师,其理想不应该过度地“入乡随俗”。乌申斯基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教师是知识分子的代表。知识分子的责任是什么?传播真理,主持道义,关爱人类,引领社会。因此,教师应具有社会良知与改造社会的能力,富于远见卓识和创新精神。不幸的是,当前一些教师的理想向物质主义倾斜,变得世俗化、利益化。

有些教师在学校里不专心工作,偷偷地跑到社会上谋取第二职业;有些教师为了车子、房子等物质享受奔命。他们不再关心教育与“美好生活”的关系,很少去思考“教育是一门什么样的职业”,而仅仅将教育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或取得功名利禄的跳板。[27]他们的理想消失了,当拜金主义悄悄在学校蔓延时,教育的那份崇高与神圣自然被动摇了。当然,还是有不少优秀教师不去过分追求物质的东西,他们对理想和真理的敬畏依然如故。

当前,不少教师在职业评价标准上较为重视个人的经济收入、实际权力、人际交往、受人尊重和稳定性等因素,而对职业的“社会声望”“社会贡献”则考虑较少。正因为这样,教师很容易陷入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不一致的情境中,对自身工作意义的审视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心理困惑。其实,现实与期待之间的鸿沟,驱使着人们去追逐种种臆想中能带给我们快乐与幸福的东西,得不到固然痛苦,即使得到了也未必真正快乐,有时反而是无尽的痛苦之源。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霍华德金森所破译的幸福密码是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2.职业理想功利化

当今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教师的教育理想面临空前的困境。人们对教师理想在建构学校教育愿景、推动学校变革中的现实价值存有诸多怀疑。有人认为:“当今学校教育中终极价值空场、多元价值无序导致教育理想无根化;工具理性过度泛滥、价值理性萎缩催生教育理想的物欲化……”[28]

目前,一些教师的教学情绪低落,专业发展表现出被动性,逐渐失去了自主发展的需要和动力。有些教师仅把教学工作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为之奋斗的事业;有些教师常表现出职业倦怠,以冷漠、消极的教学心态面对学生,更不要说教学创新了。教师缺乏职业理想,“被发展”的问题较为严重,这可能会给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带来严重隐患。

专业自尊的教师有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且更多的是通过教育工作来培养学生,通过培养学生来影响和改造社会,并实现自我的潜能的。当年陶行知先生提出“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的大事就是“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要为整个民族利益造就人才”,从而实现“整个民族现代化”。1927年,他毅然放弃了升官发财的机会,告别安逸的教授生活,脱下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在南京神策门外一个仅三五户茅棚的荒凉山庄创办晓庄师范。开学典礼上,他声情并茂地说:“今天是我们试验乡村师范开学的日子,没有教室,没有礼堂,但我们的学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我们要以宇宙为学校,奉万物作宗师,蓝色的天是我们的屋顶,灿烂的大地是我们的屋基……”为了实现教育宏愿,他披肝沥胆、披荆斩棘奋斗了一生。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期待和呼唤中国有更多教育家教师的涌现。什么是教育家?教育家是怎样产生的?教育家有许多典型的优良特征,但每一个真正的教育家都是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能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教育家更多的是在自己持之以恒的实践与反思中成长起来的,是社会公认的,不是自己“任命”的,也不是谁刻意“培养”出来的。然而,现在有的教育者在教学上稍微做出了一点成绩,在刊物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做了几场报告,获得了上级的表彰奖励,有了一点名气,就自诩为教育家,这是缺乏专业自尊的表现。

教师应该做一个好的教书匠,做一个有责任的教书匠,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教书匠,做一个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对教书育人的事业倾注自己的全部热情与精力的教书匠,这也可称为教师的理想。有人认为:“我们教育的最大缺失,是没有培养起年轻人对理想的追求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而个中原因,是我们的教师自身就缺乏理想,因为只有教师富有理想,才能激发学生对远大理想的追求。

3.教育信念虚无化

教师的教育信念在教师的信念体系中具有动力性、基础性、先导性和全面性的作用。它所激发的教育意志、情感和激情的力量,比许多教育知识更强大、更有力、更持久。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变是教师的教育信念发展、完善和践行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实现的过程。教师教育信念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于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体验,其形成不仅是教学知识的累积,更是个体经过实践反思建构形成的。教育是一门特别需要信念的事业。教师只有首先相信教育能够给学生带来福祉,同时相信这一目标值得为之努力和奉献,他才有可能在艰辛、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不断排除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而全身心地投入这项伟大的事业中。

然而,现在有些教师情感的坐标倾斜了,信念的大厦已然坍塌。他们在教育过程中自己就对教育的价值和力量,对崇高、操守、美德持怀疑的态度,在物质主义的冲击下他们更讲实惠。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理想教育时自身底气不足,空泛乏力,教学效能感低。他们在理想与现实、放弃与坚持之间徘徊,对自己的人生走向感到迷茫。

教师教育信念的缺乏反映出教师的心理失调。教师心理失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罗杰斯认为:“心理失调的根本原因在于成长过程摄入并内化了大量的环境加给他的价值观,以这个价值观来评价自己的经验,而逐渐放弃运用其本性支配的‘机体估价过程’,结果使一些实际上有益于个体成长的具体经验被拒绝或被歪曲,从而产生失调。”[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