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形式化参与教学的批判性分析

对形式化参与教学的批判性分析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本科生教学形式服务于教学实践本身,只不过因为本科生课程本身的特点,可能使得参与式教学形式只能有条件地、有选择地被嵌入原先的教学形式之中。我们现行的教学评估体系主要是由教师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三部分组成,学生评价由于在人数上占据优势、作为接受教学“服务”的客体也具有天然的正当性,所以应该成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

摘 要:本文通过借鉴教育学领域对参与性教学形式的创新研究,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历,提出我们需要对近些年来比较流行的参与性教学形式做一定的批判性的反思,即不仅要逐步引入更多的参与性教学的实践形式,更应该不断提升反思性和批判性教学实践水平。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提出问题,为何要引入参与性教学实践形式,旨在打破封闭死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创造与再创造的过程。第二部分,阐述为何要实现参与性教学从形式到实质的推进和突破,一方面在于强调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强调推进以思维创新为导向的参与性教学实践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论述如何在既定的、一般的参与性教学形式基础上加强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最后部分对全文做了一个简单的小结,同时强调反思性、实践性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参与性教学 传统教学 行政管理专业 创新性教学 批判性教学

参与性教学[2]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逐步兴起,其强调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去,即实施所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其中当然涉及诸如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参与性教学引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在中小学教育中也有不少的推进和改革,但是由于“高考指挥棒”的约束和中小学生本身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暂时缺失,其推广的速度和效果比较有限。[3]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推行参与性教学的过程与效果就笔者的观察来看,在形式上固然有很多的创新实践,但是在不同院校、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之间可能会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虽然笔者从事本科教育时间不长,但是一直比较强调参与性教学的重要性,在笔者所从事的行政管理学专业的教学实践中也注意思考和引入一定的参与性教学理念和实践形式,进而努力提升本科生参与的热情,以便不断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所以,笔者谨以此文探讨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引入、实践、创新参与性教学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为何要引入参与性教学实践形式

笔者通过对参与性教学理论的梳理发现,所谓的参与性教学实践和我们政治学上强调政治参与非常类似,即通过强调参与性教学理念中的学生作为“客体”逐步成为“主体”,能够在自由、民主、平等、轻松的教学氛围下,激发同学们参与的热情,进而能够在加强参与效能感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满足感,增强学习的热情和持续学习的兴趣。[4]在提高对教师的要求同时,又能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进而在多种互动教学形式的基础上,能够大幅度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一)占领“合法性”高地:与传统教学方式相对比下的参与性教学

参与性教学实践显然是对原先传统教学实践形式的某种颠覆,但是就目前来看,仍很难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讲授法。尽管近二十年来,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得很多的参与性教学实践成为可能,但是诸多新兴的创新性的教学实践形式,都是难以在根本上颠覆原先的传统讲授法的,所以,学界将参与性教学分为两大种类:一种是正规的参与教学法,另一种是传统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由于本科生在知识储备、观察视野、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实际上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为主要创新形式,而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则是可以采用完全的参与性教学形式的。[5]

那么,参与性教学形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的特点或者优势到底何在呢? 山东英才学院曹云明老师将其归纳为表1,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清晰和直观的对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明确的区分,即我们应该发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确定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以活跃课堂气氛。所以,在进行传统教学形式和参与性教学形式对比的时候,参与性教学实际上代表着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面渗透,已经占据着教学理念合法性的高地,所以在很多的参与性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中,不断强调着这种教学形式的合法性和实际功用。

表1 传统的讲授法和参与性教学法的对比[6]

我们可以说课堂教学实践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一间教室里的浓缩,从参与性教育实践对比传统教育形式的项目上来看,每个项目都是占据着合法性高地的,最起码我们已经在教学理念上树立起参与性教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而对传统教学形式有了非常大的冲击,其实,这里面浓缩的是教育大业百余年的发展过程。我们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一直以来总是有质疑者的,在西方教育科学的冲击下,传统教育的内容被大量抛弃,我们大量引入各种实用科学和专业化学科门类。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但是,我们也可以从20世纪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中去感受或感悟他们对传统古板的教学形式可能存在的反感,反思在“反智”的社会环境下,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被“扭曲”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可能带来的各种恶果。当然,改革开放之后引入西方“先进”的参与式、互动式、实践式等教学形式,肯定是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传统的教学形式的。但是,这一过程来得非常的缓慢,即以一种渐进的方式逐步地取代原先的教学形式。[7]但是并非完全取代,而是融为一体。由于本科生教学形式服务于教学实践本身,只不过因为本科生课程本身的特点,可能使得参与式教学形式只能有条件地、有选择地被嵌入原先的教学形式之中。

(二)轻松愉快感:学生教学评价对参与性教学创新实践的“强制性”

多年来,由于不断强化对大学教师科研考核的压力,使得教学质量上可能存在不小的滑坡。近些年由于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的内在驱动,特别是大学的扩招以及大学之间的竞争性,使得我们愈加重视大学的教学质量。而此前被动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可以以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形式参与到教学评估过程中。这种教学评估方法显然有其天然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因为我们的课程显然是服务于学生的,学生就是我们教育的“产品”。我们现行的教学评估体系主要是由教师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三部分组成,学生评价由于在人数上占据优势、作为接受教学“服务”的客体也具有天然的正当性,所以应该成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而且,学生评价在样本数量上相对可观,能够尽可能地排除各种主观的偏差,其评价结果当然是具有相当的可信性的。[8]

当然,我们现在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评价实践过程、评价反馈机制等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其进行实质性改革的实践也是比较缓慢的,因为这可能会对现行的高等教学体系造成比较大的冲击。所以,我们一般都将其结果作为参考,实际上针对性的反馈和运用也相对比较有限。但是,这种考评形式的存在,对当下的大学本科教学的理念可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即笔者所归纳的:参与性教学形式是可以迎合这种参与者参与教学评价过程的要求的。就此,我们应该详细分析支撑学生教学评价的内在指标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决定性的指标,哪些是关键性的指标,哪些是辅助性指标。类似的,在美国这样的竞争性选举的民主国家,选民们到底是根据什么来做出判断? 他们究竟想要选举什么样的总统? 研究发现自从有了电视以后,他们对总统候选人的印象更加直接、更加直观、更具冲击力,所以那些形象好、幽默感强、具有个人魅力的候选人更容易获胜,尤其以肯尼迪总统的胜利为典型代表。奥巴马也以其天才的演说能力而赢得总统宝座,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20世纪,我们对人类理性的认识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法国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不断推进人类对理性的崇拜。但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人们开始反思甚至批判所谓的人类理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的决策理论家西蒙提出“有限理性”的观点,并提出人们决策的目标并非最佳而是最满意。[9]这些都会反映在我们的教学评价之中。笔者的思索是:我们并不能神话学生评价,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只要一经产生就可能会影响到教学过程的诸多实践。我们总体上感到,如果不加大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训练力度,很可能使得他们朝着更为实用的价值评判的方向滑去,进而很有可能失去综合、客观、公正评价的能力,或者即使具有这样的能力,但是在实际中刻意回避,那也是比较危险的。所以,以学生评价的方式逆推参与式教学本身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如果极端地、偏执地推动,则有可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即在形式和内容甚至效果的权衡上,舍弃内容和效果而强求形式的生动性。

(三)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创造与再创造的过程

就笔者的阅读范围来看,对参与性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几乎是一边倒地强调参与性教学实践的正当性以及推广的意义所在。但是,在其论述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其思维的局限性,即他们总是将既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本身作为既定的(没有选择的)选择。他们已经将其作为限定的“秩序”的存在,而无论是传统教学形式还是参与性教学形式,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都是既定的,或者是具有一定规范性的。尽管特定形式的参与性教学已经能够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形式、教学结果评价等做比较大的权变性改动,但是仍未触动教学过程的创造性等深层次问题。当然,参与性教学本身或者本源上是要触动整个传统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但是实际上,现在的教学改革大多还是停留在形式层面,相当于活跃课堂气氛的层面。[10]对教学这种人类互动实践过程所具有的创新性的强调是不够的。参与性教学其实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和理论,因为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我们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很多自学的形式掌握更多的知识和理论。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课堂的讲授和互动的参与形式,使得学生能够不断获得自身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判别能力、协调能力、鉴赏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当然,也有人将其概括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最为关键的还是发现问题的能力,而在既定问题下学会分析问题也是一个比较棘手和重要的教学内容。

所以,上面第一、第二小部分中论及的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参与效能感,进而通过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倒逼老师采用参与性教学形式则非常有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这些所谓的效能感、满足感、主人翁意识、教学效果和考试成绩等尚属比较浅层次的教学实践目标,与真正意义上的参与性教学理念和实践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只能是比较轻松和活跃版本的传统教学,对以特定教学形式塑造创新型人才教育的目标可能还是背道而驰的。北京师范大学杨明全博士的研究深刻地指出:“参与式课程实践更多地将课程看作是在具体实践情境中教师、学生和教材相互作用,从而产生课程意义的各种文本,它允许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对作为法定知识的课程内容进行理解和解释,在他们各自的经验背景中将课程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从而实现对知识的重新建构和对意义的重新诠释。这种课程观的转变折射出深层的知识观的转变,参与式课程实践由此对传统的知识观也提出了挑战。”[11]其研究大量引入诠释学的理念,将教学过程阐述为创新实践过程,而非拘泥于既定教学目标、既定教材、既定教学形式(无论是填鸭式的还是参与式的)。如果从既定思维体系、既定知识结构、既定目标中寻求形式的突破,则是难以实现创新型教学实践的深层次的效果的。

二、从形式到实质:参与性教学需要不断实现实质性突破

本文的第一部分的主要任务在于“破”,即对现有的参与性教学实践的理念和实践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和批判,特别注意批判刻意追求形式化的参与,创设热闹的参与形式,进而试图博取学生的一时一地的兴致,意图刻意提高学生的满意度的教学形式创新只能是权宜之计,而非我们的高等教育及其改革的大方向。理论上,第二、第三部分的任务应该是“立”,即通过自己的创新实践或者有见地的思考,进而能够提出真正批判意义上的参与性教学实践的实施方法或者创新形式,那可能也是笔者力所不能及的宏大目标。所以,本文的基本定位还是在于“破”,即提出自己的反思。然后,在此部分,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再次强调教学课堂实践的互动性及其思考性的重要性。

(一)学生为何不参与教学活动

在参与性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参与性教学好像是“有百利而无一害”,那么为何参与性教学这么多年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或者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则是“虎头蛇尾”。这总体上是由多方面原因影响导致的,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是,为何我们的学生不参与或者很少参与,或者即使参与也多是被动的,被动参与到底好不好,到底要不要?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达尔在论及政治参与的时候,运用反向思维而提出这样的问题,“人们为什么不参与政治”? 其将原因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1)看重将会得到的报酬。(2)认为选项的不同是不重要的。(3)不相信他们能够帮助改变结局。(4)认为即使他们采取行动,也将难以改变局面。(5)不具备与眼前问题相关的知识或技能。(6)在行动中需要克服较大的障碍。(7)没有人主动进行组织和协调。[12]这是一个非常严密的逻辑分析框架,实际上可以推而广之到一般的参与,当然也可以推广到教学实践中去。学生不参与主要是因为觉得参与或者不参与的结果差别不大,没有相应的能力和技能去推动参与,难以改变现有的格局,难以取得可观的效果等。达尔的分析框架中其实在时间上还是比较局限于“当下”的一时的权衡选择,如果拉长时间轴,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不参与思维可能会固化,可能会成为一种特定的“课堂文化”(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文化)。[13]

就此,我们可以深刻反思传统的填鸭式、权威式、一言堂式的教育形式可能带有的弊端了,长此以往必然形成比较稳固的消极、冷漠甚至反感的课堂文化,甚至很多同学可能会因为学生同辈群体中的积极分子的积极参与,而对其言行和态度表示不认同甚至讥笑和排斥。而这种长期的冷漠的课堂文化可能本身就是一种所谓的“弱者的武器”的消极“抵抗形式”。[14]所谓的冷漠文化的致命伤害不在于不参与无效果,而是可能形成稳固的不参与文化,进而不断排斥可能具有的参与形式和创新思维。这才是要害之处。而任何形式的参与性教学,即使是一时一地的被动的参与都是有利于打破长期的禁锢的、冷漠的课堂文化。冷漠文化的课堂文化甚至消极抵抗,将被渐渐动员起的被动参与形式所淹没,进而方有可能进一步推向具有更为实质性的课堂创新性参与形式,[15]进而不断实现多种教学目标,即更为深层次的内容上的创新思考和实践突破。

(二)以思维创新为导向的参与性教学的实践形式

我们很多的参与性教学实践可能都不可避免地在形式上下功夫,试图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进而能够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各种形式上的创新花样百出,例如在实践中比较常用的就是课堂提问、案例分析、(无领导小组)讨论、课前演讲、“小讲课”(辅助授课)、读书汇报会、小辩论赛、小游戏互动等。这些参与性教学形式本身显然就带有非常强烈的创新性。当然,我们不会仅仅满足于此,必然要通过更多的“颠覆性”的思维创造,进而使得这个教学过程不再仅仅拘泥于限定的教学内容,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传授固定的知识或者理论。这可能会对当下教育体制带有一定的冲击。试图用统一的教材来完成教学任务只能是典型的传统教学模式,但是整个教学过程更应该是深度理解,甚至是以师生合力的方式重新建构知识和理论实践体系的过程,在这里,教学过程同时也是知识实践、知识创造的过程。[16]

这从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理论中也可以得到启发,即理论知识都是需要通过受众本身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历得以理解和运用。[17]每个课堂上,师生的现有知识结构、认知水平、自身特征、社会环境都会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这在现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中也得到广泛的研究。例如著名的经济学家汪丁丁教授就举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著名经济学家在出差的时候也担心被司机“绕路”,尽管他们知识极其广博而丰富,但是在当地的司机面前只能乖乖受其引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就有的比较好的理念和实践,就是尊重和理解受众状况和特征,从而对教学内容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调整。但是,这个过程中还隐含着一个更为重要的教学准备过程,即授课教师在课堂内外,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但是,授课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历又是既定的,所以从理论上讲,正如我们中医上所讲,上乘的中医应该是“一人一方”的。不仅如此,中国古代富贵人家,甚至会请医生住家治疗,并且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药方。与此同时,西医治疗过程中通过每日查房了解病人身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甚至对疑难病例进行会诊等也都体现出整个过程的实践性和权变性。

所以,这种以思维创新为主要目标导向,以实践权变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参与性教学隐含着一个极其重要的道理,这就是首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这里我们也可以明白小班授课内在的机理,就是需要师生之间有更为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和理解。其次,对教师的权变能力、方法和手段有比较高的要求。这些无疑都对授课老师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在很多参与性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问题中,我们发现,大家几乎都异口同声地强调对授课教师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因为“一本教材讲一辈子”显然是最为传统的、最简单便利的教学模式(当然,我们并不排斥一本书讲一辈子,如果内容上有所调整和创新的话)。对授课教师的要求就不仅仅局限在知识储备、语言表达、授课能力等方面,而是逐步包括对课堂的把控能力、理论归纳与提升能力、观点平衡与说服能力等,即一旦放开让同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这就可能会面临很多超越教师现有知识储备或者经历范围的问题。与此同时,如果授课教师不能够在学生讨论或者发言的基础上更好地归纳总结、举一反三、更好地凝练并升华的话,那教师的权威性将可能面临比较大的挑战。

三、在既定的参与性教学过程中加强反思性实践教学

(一)简述如何在一般参与式教学法过程中加深反思性

下面笔者通过对简单的参与性教学方式的介绍,并以此再次强调在这些形式上不断提升教师参与性教学的实质性含义,以创新思维作为其主要的教学导向。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过增元认为,参与式教学法有四个特点:(1)开放的教学内容;(2)提问式的讲课;(3)无标准答案的习题;(4)论文形式的考试。[18]这些初具特色的教学形式,显然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当然其内涵的外显还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例如开放的教学内容可能不仅仅体现在内容的调整上,还在于不断挑战现有的知识框架、现有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师如何协调和把控授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开放的教学内容其实也并不难,例如可以根据班级同学状况和特点,调整教学内容,或者调整教学重点,也可以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做权变性的小幅度调整。例如笔者曾经先后给本科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讲授《项目与战略管理》课程,给二年级授课时主要采用讲授法,而对三年级学生则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学生辅助“小讲课”方法。同时在不断了解同学们所修课程情况的基础上,做到对课程内容的安排详略得当。总之,要通过自己的调查与研究,力争实现课程之间的衔接。

提问式教学当然现在也被很多老师普遍采用,但是不能仅限于知识化的问题。而且,用点名的方式让学生被动地回答也只是权宜之计,关键是如何启发学生回答问题。“当教师提问时,如果学生有时答非所问,有时一言不发,原因可能是学生对问题还不理解,因此,教师要重新叙述所问的问题,使学生真正明白老师提出的问题。当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要通过暗示,把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引导;或者告诉他/她初步答案,让他/她接着思考,并把问题回答完整。”[19]很多时候,教学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循循善诱的过程,虽然会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效果会比较明显。例如轴心文明时代的中西代表性的大哲学家、大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实施教学”的。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和第三个要点相结合的处理策略,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不论答得如何(文科的问题多是见仁见智的),我们都要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闪光点”,给予正面反馈,即无论学生答得如何,都给以一定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不管学生的答案有多么精准甚至精妙,也都给予一定的提升和启发。这样就会慢慢形成良好的课程互动气氛,最起码同学们会慢慢放下各种担忧和顾虑,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大学考试有时会采用期末考查或平时考查的方式,而且很多会以撰写论文的形式予以考查,但是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没有反馈的问题。因为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在每学期结束之前上报成绩,所以无论是教师主观的还是其他客观的原因,老师都是很难完整地、仔细地看完所有的学生论文的,同时由于缺乏衔接,使得学生所上交的作业没有任何反馈的形式。笔者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也是利用各种可能的途径反馈,如果给一个班级连续两三个学期授课,那么可以在课程之间进行衔接。例如我给学生讲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课程的时候,布置的期末作业就是论文外加特定议题的讲授课提纲(PPT),而下一个学期正好又给同一个班级讲授《比较政治学》,也需要讲授社会科学方法(尤其是比较的方法),我就让做得相对比较好的几位同学讲授PPT,给同学们分享的同时,我也结合课程教学需要,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讲解和归纳,进而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二)时代呼吁更具创新性的实践教学

当然,参与性教学并非小打小敲的碎片化实践,而应该是一个连贯的、循环往复的再创造过程。我们应该在一个连贯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实践反思性教学实践,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认知和评判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参与方式的分类归纳进行理解。笔者在平时教学中一直强调对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为知识和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和技术已经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长。知识和理论方面的讲授几乎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因为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过程中,理论知识是可以随时得到补充的。而我们现在更加强调实践层面的问题,同时强调对理论的运用。但是,实际上,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是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的。这个巨大的鸿沟是需要靠广博的知识涉猎和敏锐的思维辩驳能力来慢慢弥补的。人类面临着技术时代的巨大挑战,特别是在智能机器人迅猛发展,我们的传统制造业的很多岗位已经被机器人大量取代。[20]同时,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早在前几年就警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中产阶级的很多岗位也将慢慢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21]甚至连IT产业的很多岗位可能都是难以幸免的。最近谷歌翻译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翻译质量已经接近人工笔译(参见表2)。[22]

表2 参与方式的内涵与目标、教师的主导作用[23]

续 表

所以,在这个创新时代,如果我们的大学不能够给予当下大学生更多的思维创造,特别是提出新问题的能力,那么将真的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事情。其实,我们在学术研究上一直强调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有了问题意识才能够源源不断地去发现新问题。只有通过习以为常的生活实践层面发现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的、还没有被别人关注的问题,或者是一个热门的议题背后隐蔽的意义,或者用新的视角看老的问题等形式的思维锻炼,才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个培养的过程显然是需要更多实质性的参与性教学的实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课堂讲授法(通常会对教材部分内容提出质疑甚至反驳,引导同学们形成批判性思维,或者在批判中发现有价值的地方,总之,尽量做到“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标新立异”)还是参与性教学过程中,都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新的问题或者其不解之处。例如在视频教学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谈“观后感”,而且要让学生讲出其中“不解”的地方,甚至让他们提出“反驳”(例如不太清晰,有待商榷甚至是错误的地方)。在讲授《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时候,针对一些社会现实、身边实例,讲述自己如何发现新问题,要求学生现场“绞尽脑汁”地写出新问题或者新发现,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启发(提升学生所要研究的问题的高度),并予以正向反馈。虽然这一过程会让很多同学“搜肠刮肚”地思考,但是这一过程可以使他们形成良性竞争意识,营造良好的创新思维的气氛。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能够驾驭,但是也有不少问题是超越老师的思考范围的,甚至个别问题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从中可以更好地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全文小结

从本文的题目看上去,好像是要质疑参与性教学形式。但是,笔者以为,我们更需要反思这种教学方式革新的意义何在,到底是什么指引着我们导向参与性教学,如果只是一些形式上的包装的需要的话,那么其长期的教学效果将也是非常有限的。当然,即使最简单的参与性教学形式也会在实质的推进上大有助益。这里举个亲身经历的例子,在给其他专业的学生代课中,笔者发现,起初他们其实在内心是抵制我的授课的,大概是因为代课的形式扰乱了他们的学习预期。我就按照既定的课程设计,运用了一定形式的参与性教学,不长时间,我们就很好地实现了融合,课堂气氛也生动活泼起来。所以,在此,参与性教学在形式上可以首先打破沉寂的课堂气氛,为进一步推进实质性的反思性教学实践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热闹的参与形式上,而应该向着更为实质性的方向推进。我们时常引用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的名言:“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是教育。”我们需要不断反思,我们将这句话反反复复地讲了那么多年,我们对教育的贡献到底是什么? 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是最难培养、最难“立竿见影”、最难寻源头的,即便我们可能只是在“为他人作嫁衣”,那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

[1]∗ 江曼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行政管理本科专业2013级学生、政治学理论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

[2] 胡定荣.回顾与反思:二十世纪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3] 曾琦.学生课堂参与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对学生主体参与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

[4]② 陈华.参与式教学法的原理、形式与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6):159 160.

[5] 陈华.参与式教学法的原理、形式与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6):159 160.

[6] 曹云明.参与式教学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技巧[J].大学教育.2012(11).

[7] 参阅胡定荣.回顾与反思:二十世纪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8] 参阅朱云飞.学生参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2).

[9] 刘凤英.有限理性的奠基人——西蒙评传[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10] 曾琦.学生课堂参与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对学生主体参与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

[11] 杨明全.参与式课程实践:课堂情境中的课程变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4(9):32.

[12] [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吴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37 141.

[13] 郭泉江.学生课堂参与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101.

[14] [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郑广怀,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15] 参与本身就是分层次的,实质性参与不可能一步到位。参阅ARNSTENSR.ALadder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Journalofthe American Instituteof Planners,1969,35(4):216224.

[16] 杨明全.参与式课程实践:课堂情境中的课程变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4(9):31 32.

[17]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M].王海龙,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8] 转引自陈华.参与式教学法的原理、形式与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6):160.

[19] Kenneth Shore.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八种策略[J].曹绍炼,译.教育科学研究,2007(1).

[20] 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已占全球四分之一[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6/0410/c1004 28264061.html.

[21] [美]兰德尔·柯林斯.中产阶级工种的终结:再也无处逃遁[C]//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等.资本主义还有未来吗.徐曦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2] 翻译界的重大突破——谷歌翻译整合神经网络,翻译质量接近人工笔译[EB/OL].http://money.163. com/16/0928/17/C22LLPIQ002580S6.html.

[23] 瞿兵.课堂教学实施“主体参与”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科学,20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