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问题

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问题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能够更好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身上生根发芽,我们需要了解并直面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当人被异化,当生活充满了扭曲而消极的价值观时,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也会随之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践行。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却总是会让我们看到这样或那样让人痛惜的行为发生,大量的闹剧甚至悲剧告诉我们,若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学生心中,尚有一段很长的路。为了能够更好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身上生根发芽,我们需要了解并直面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1.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广大民众的心灵如同处于封建时代的女人的脚一般,因长久的束缚而变得扭曲。随着民众心灵的被扭曲而滋生出来的毒素,以一种更大规模的破坏力扭曲着人们的心灵,甚至民众被扭曲的程度随着被束缚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升级。这一状态正如赖希曾说的那样:“只要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改变了人的心理结构,那么,它就不仅在人身上再生自身,而且更重要的还会成为人身上的一种积极力量。”[10]换言之,当人的性格结构“以意识形态的形式再生产着社会的社会结构”时,民众心理亚健康状态也就随之而具有普遍性,且此状态不以背景更替为转移,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解决问题时,从源头来梳理,从源头来解决。

我国自来不乏英才诞生,此现象在很久以前就已然被人所发现所重视,然而,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的人们,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人们,却从未意识到现实中还有此问题存在。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脊梁挺起来,在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引导下,在慢慢地摸索中逐渐生根发芽。为了国家的进一步发展,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自此国门打开。彼时的中国如同一只久被束住、急欲振翅高飞的雄鹰,重整雄风,直插云霄。经济上,我国从以前半封闭半开放的状态发展为全方位开放,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在不断地丰富。国家恢复高考,重视高校教育,在发展自身文化的同时,又兼容并蓄吸收了相应的国外文化,使得我国的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更多的新鲜血液。[11]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随着国门打开,新鲜文化血液涌入,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给人民的价值观选择和文化信仰带了新的迷茫、浑沌与困惑。多样的文化、多元的价值观念迷惑着国人对于价值观的选择,改变着国人的观念和习俗,给传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隐隐地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形成了新的威胁,甚至几乎造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被淹没甚至取代的不良后果。[12]此现象虽已被国人重视,但是相当一部分国人却仍未认识到此问题所在,依旧没有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所谓价值观,并非单纯是指某个人或某群人的价值观,而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当前,社会上存在以是否得利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的现象,部分年轻人的价值体系里也出现了“唯利是图”的现象。以媒体界为例,当前不少记者只关心新闻是否吸引人的眼球而不在意新闻本身是否属实,不少电视剧只关心是否符合观众胃口而不在意电视剧本身是否有质量。[1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社会必然使得“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原本活生生的人也随着社会的商品化而异化为物品,随着人的异化,人的价值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异化。物质决定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生活环境所决定的,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生活的环境的影响。当人被异化,当生活充满了扭曲而消极的价值观时,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也会随之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践行。

4.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经济带来的巨大好处直接刺激着国人的神经,经济成了国人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则相对而言并不如何重视。

5.除父母与子女分离给孩子带来的创痛之外,父母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对孩子要求严苛,过分要求孩子尽善尽美,过分看重出人头地,也是导致孩子人格不完善、价值观不健康的一大主因。

自改革开放重开高考以来,国人普遍将上大学、在高校受良好教育作为教育孩子的成功,对分数的过分看重,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过度执着,使得太多太多的家长只一味要求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在学习生活中力求尽善尽美,而未能给孩子心灵成长以足够尊重与重视。当教育体制已经演变为“唯考试成绩马首是瞻”之时,父母也就无暇顾及孩子的人格、道德、情感等人性的东西了,甚至,只要是考试成绩为满分,其他即便是零分也并非什么大不了的事。至于孩子为何要优秀,为何要考好成绩,为何要考大学的原因,更是无足轻重、不值一提。而这,亦是人被物化所造成的后果的延伸。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努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并成功进入理想的高校,但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与错误引导,使得孩子没有形成稳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之路越走越窄。

诸多例子中,以五年前被判处死刑的药家鑫案较为显著和集中地折射出家庭教育缺失所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14]药家鑫案发生后,整个社会均进行着多种层面的反思,有人分析说,药家鑫是平素看起来内向且懦弱的高校青年,在面临人生重大危机时,所折射出的是自身内在由软弱和自私所作为根基的逃避行为;也有人分析说,药家鑫案所折射出的是“撞伤不如撞死”这一极端错误与残忍的社会信息,表明了孩子在成长中法律意识、担当意识和生命教育的缺失。在我们的教育中,对孩子成材成器的过分看重,致使教育无暇顾及孩子的内心,忽略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人格教育。正是这些缺失,使得他在面临人生大事时不能表现出其所应拥有的责任担当,以至于导致各种悲剧的最终发生。可以说,家庭人格教育的缺乏,是很多孩子在未来道路未能有健康心理和正确价值观的开始,是孩子不自信的基石。

6.除家庭教育外,小学教育以及中学教育对于学生考试成绩的执着亦给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不良影响。近年来,学生的“撕书吼楼”成为高考之后频频出现的新闻。由于“影响不好”,不少学校都对这种行为下了禁令。表面上,“撕书吼楼”是因为学生经历高考之后对自身压力的疯狂宣泄,实则其背后反映出学生对学习压力的一种无声的反抗。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依然存在应试教育现象。应试教育,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和录取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美学教育与创造力发挥的引导。学生在学校按照学习成绩被分为三六九等的现象仍然存在,唯成绩论、唯名次论仍旧拥有很大的市场,中小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即使学校开设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停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仍有不少学生只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几个字而不懂究竟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1998年的“王水事件”中,就读于清华大学的女孩因情感纠葛,用王水将一条生命生生扼杀。而当警方找到她时,她的反应竟然是茫然,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一个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佼佼者,一个本专业领域里的新星,她一定深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义,也一定能流利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但是在她的身上却出现了不尊重生命,不懂得“罪”的本质的情况,我们很难讲她的身上存在着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价值观。

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学生在步入高校校园时频频出现“有知识没文化”的闹剧甚至悲剧。外在优秀与内在贫瘠的矛盾,刺激着越来越多人的神经。药家鑫、林森浩、马加爵等诸多案例,数不胜数,血的教训沉痛而直接地告诉我们,当子女在需要亲情时而情感被家长漠视,当孩子需要尊重时反倒成为考试的机器,当青年该当树立价值观时反而无价值观可树立,对于个人、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失败。而参照文天祥和季羡林等人的例子我们又可以很欣慰地明白,无论你是古是今,无论你出身如何,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不仅可以让正直的青年更加完善自身,也能使已然误入歧途的青年得以救赎,让整个社会都能够得到净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